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田培良 《实践》2008,(6):12-13
一我是读着《党的教育》长大的。最早见到这本杂志,是1960年的冬天。那年我只有九岁,是包头一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见父亲用母亲绱鞋用的锥子和纳底用的麻绳在装订一摞书,就凑到跟前去看。那些书跟我们的语文课本一样大小,但比语文课本要薄好多,我数了数,一共24册,父亲把它们订成二本。我拿起已经订好的一本,见封面上的4个字写得很潦草,就问父亲:"这是什么书?"父亲告诉我:"是《党的教育》,是给党员们看的。""我看看可以  相似文献   

2.
<正>我是一名"80后",2005年在七台河矿区供电一线光荣加入了党组织。工作之余,我还帮党支部做一些党课学习、板报宣传工作,其中许多内容都是从《党的生活》上撷取的。就这样,我和《党的生活》成了好朋友。2006年3月,我看到《党的生活》刊登了"小王在争取入党道路上系列"探讨话题,当期的主题是"小王是否可以参与竞选村委会副主任"。我有感而发,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寄给《党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正>1987年12月,我被任命为《党的生活》杂志社副总编辑,主持日常工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党的生活》杂志社兼职总编辑唐宪强在与我谈话时语重心长地说:"多年来,《党的生活》在全国地方党刊中以组织工作宣传见长,这是一个特色,一定要坚持下去,并发扬光大。作为省委主管主办、组织部门具体承办的刊物,报道内容一定要体现围绕组织工作中心、服务组织工作大局这个指导思想。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但要加强与  相似文献   

4.
正编辑同志:收到2019年第1期《党的生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她的忠实读者,我想向这位良师益友说点儿心里话。多年来,《党的生活》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本"有思想、有温度、有特色"的党刊。仅就2018年来说,《党的生活》围绕中心工作、紧贴重大时事,相继举办了"从严治党在身边""我的家风故事""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三个大型征文活动,用老百姓的语言、接地气  相似文献   

5.
陆蓉 《当代贵州》2014,(12):58-58
正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夜深入静时父亲伏案在微弱的灯光下孜孜不倦读书的身影,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受父亲的影响,有时甚至是严厉的教导,让我从小便养成与书为伴的习惯。从《三字经》到《我要读书》;从《烈火中永生》到《欧阳海之歌》;从《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唐诗宋词到毛泽东诗词……我就像鱼儿一样在书的海洋里吮吸着营养。10岁那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父亲被打成"走资派",我失学了。一天早上,我倚着门框,看着昔日的小伙伴背着书包去上学,心里阵阵酸楚,眼里滚动出泪水。这时,父亲用  相似文献   

6.
<正>采访者:您出生在山西万荣。万荣是革命老区,1937年八路军三大主力就在万荣登陆,挺进山西,开辟抗日根据地。您能讲一讲在家乡生活和求学的经历吗?张注洪:我出生在山西万荣县高家庄,当时家境称得上富裕,可以说是书香门第。7岁时,父亲安排我到本村小学和介山庙学校读书,学习《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启蒙读物。1937年夏,我转  相似文献   

7.
<正>于我而言,《党的生活》像挚友,更像良师,我们之间经历了初识、相知、陪伴的过程。初识《党的生活》是在大学校园。那是2011年6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还记得,在党支部大会后,辅导员送给我一本杂志,正是《党的生活》。随手翻来,最吸引我的当属其中的漫画栏目了,不仅风趣幽默,而且针砭时弊。从那一刻起,《党的生活》便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书桌上的常客。2014年金秋,我作为一名省委选  相似文献   

8.
互动平台     
《军队党的生活》2008,(2):84-85
大家好!我叫李玉平,是"互动平台"的"版主"。"互动平台"是编辑部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您对刊物有什么想要说的,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文章,对办好刊物有什么好点子,在党建方面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发现了刊物中的错误疏漏,都可以来信来电告诉我。有了您的关注和参与,《军队党的生活》才能越办越好。电话:0201-801015(军)010-66801015(地)邮箱:liyuping@eyou.com  相似文献   

9.
我的好父亲     
<正>亲爱的父亲,您36岁时生我,72岁时离开我,陪我整整度过了36年。您离世已15个年头了,但您却好象从来没有离开过我,您永远活在我心里。对我而言,女儿认为您是天底下最优秀的父亲。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做您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我的好父亲!"  相似文献   

10.
<正>2008年,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期间,我的心情总是随着剧情跌宕起伏。作为一个特殊观众,我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剧中那个"白天讲《醉翁亭记》,晚上飞檐走壁"的地下党员王一民,是根据我的父亲李维民在哈尔滨从事地下斗争的经历创作的,而"王一民"是父亲诸多化名中的一个。前些年,我经常去哈尔滨、吉林等地,根据父亲当年的口述,到他生  相似文献   

11.
主编月报     
《军队党的生活》2008,(3):88-88
大家好!我叫李玉平,是互动平台的"版主"。互动平台是编辑部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您对刊物有什么想要说的,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文章,对办好刊物有什么好点子,对党建有疑难问题或者发现了刊物中的错误疏漏,都可以来信来电告诉我。有了您的关注和参与,《军队党的生活》才能越办越好。电话:0201-501015(军)010-66801015(地) 邮箱:liyuping9@eyou.com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6,(4)
正如果把人生的每次相遇都归于缘分,我与"党的教育"结缘已经50多年了。50多年,我从读者、作者到编者,一路走来,从内心深处感受着她的温暖亲切、严谨求实和博大精深。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常带回一些报刊学习,其中就有《党的教育》,当时是32开本的小册子。封面上"党的教育"几个字特别醒目,每次看到我都急切地想看看其中的内容。印象中,那时《党的教育》的文章都比较短小,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插图形象。听父亲说,《党的教育》是作为党员提高思想觉悟的学习资料,而对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我常被其中的一些小故事所吸引,从  相似文献   

13.
《支部生活》是我最喜爱的党刊之一,是指引我健康成长、帮助我进步的良师益友。 我出生在一个革命干部家庭,父亲对我非常严格。自上大学以后,我就一直积极要求入党,但始终没能如愿。一天晚上,父亲拿来一本《支部生活》对我说:“好好学一学,革命的道理,入党的条件,看一看就明白了。”从那以后,每逢《支部生活》出刊,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抢一本如饥似渴地阅读,党刊使我思想有了进步。工作不断取得成绩。后来,学校党组织让我担任申请入党人小组的组长,负责申请入党人的工作,这下我的积极性更高了。每次活动前,我都要从《支部生活》中找材料,组织大家学习。《支部生活》上有个栏目叫“申请人园地”,这个栏目中的文章贴近申请入党人实际,非常适合我们学习使用。  相似文献   

14.
2000年 7月 1日,在中共浏阳市委举行的纪念建党 79周年的大会上,我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读入党誓词,我全身热血沸腾,随即在笔记本上写了一首小诗《党是照耀我成长的明灯》:“最美妙的乐章里,没有比您更加优美动听;在天宇众多闪光的星座中,没有比您更能吸引我的心灵;我投入您的怀抱,向着一个永恒的信念前进……”诗虽谈不上佳作,但表达了我对党的深厚感情。   我是于 1970年出生在浏阳市一个名叫秀山村的农村娃。父亲是一名从事革命工作多年的老党员,他严于律己,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工作兢兢业业,处处以党的事业为重…  相似文献   

15.
张晶同志: 您好! 看了您的来信,我很感动.我和我的同事们要向您和广大的热心读者由衷地说一声"谢谢".因为,作为办刊人,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 对于您来信中提出的问题,答案是很明了的--党外群众不但可以阅读,也可以订阅<党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正>身为一名党员,多年来我一直保持阅读党报、党刊的习惯。所以,2015年来到黑龙江工作后,我就想找一些与党建相关的刊物。一天,我给领导送材料,在他的办公桌上看到一本《党的生活》,顿时眼前一亮。领导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关切地问道:"《党的生活》是一本挺有思想、有特色的刊物,办得不错,在省内很有影响力。对了,你是党员吗?"我当即告诉领导,我是一名有着  相似文献   

17.
<正>编辑同志:走进办公室,看到桌上放了一本新到的第8期《党的生活》,醒目的"黑土地·英雄气"主题下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刊"一行字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从小对抗战历史知识方面的兴趣,我上学时就读过《一二九师出征录》《一一五师出征记》《民族魂——东北抗联》等军史书籍,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一些大事的记忆,要比课本上得到的知识多一些。所以,看到《党的生活》这本纪念特刊,倍感亲切,兴致盎然。  相似文献   

18.
《奋斗》2015,(2)
<正>我从小就知道满锐的名字。上世纪70年代,他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做编辑,曾把自己的长篇叙事诗《关成富》和编辑的《大庆工人诗选》、韩作荣的诗集《万山军号鸣》送给我的父亲,并还附信谦虚地请我的父亲指正。那封信我至今还保存着。他的字体圆润流畅,特别是"满锐"二字在我的心里留下一个慈爱的印象。上世纪80年代,我在北方文艺出版社第一次见到了他。案牍上是垒得一米多高的书稿和书籍,他坐在这个"壁垒"里,满脸笑容地向我讲述他和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还是一名初中学生。由于喜爱文学,经常到生产大队办公室寻看报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32开本的《党的生活》杂志,可谓一见钟情。我初中毕业不久,赶上《党的生活》举办读刊知识竞赛,因为平时总是阅读《党的生活》,自然要积极参加啦!为了保证答题卡安全送达杂志社,我在去哈尔滨走亲戚时把答题卡也带在了身上。  相似文献   

20.
正"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都说养儿能防老……"崔京浩的一曲《父亲》唱哭无数家庭和儿女,也唱出了无数儿女对父母的思念,唱出了无数儿女感恩父母的心声。上世纪60年代初,我的父亲响应党的"屯垦戍边,建设新疆"的号召,转业进疆,成为一名开发建设新疆的拓荒者。当过班长,干过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