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奋斗》2017,(1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形成做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近年来,黑龙江省在社区治理中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区域和群众中的凝聚引领作用,积极推进"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的区域化党建格局,打造形成了"同心凝聚、辐射发散、同轨运转、同脉相连"的区域命运共同体和社区共治"同心圆"。一、核心凝聚,理顺联建共建联结带党建引领,搭建框架。坚持顶层设计,明确职责定位,制定完善细则。牡丹江市制定大党委《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兰州新区中川园区党委、管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实现园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走出了一条“标准化+融合化+品牌化”的社区治理新路子. 以“标准化”创建为载体,抓牢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标准化”引领党的政治建设.持续抓好“党建工作联做、区域资源联享、精神文明联创、服务难题联解、公益事业联办、生活环境联建”体系建设,形成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为核心,辖区单位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本土特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不是“统合”社区、“管控”社区、“包办”社区,而是“激活”社区,推动社区自治迈向党建引领社区“共治”。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形成“联动”治理、“委托”治理、“情感”治理、“自主”治理、“兜底”治理的创新模式。“结对帮扶”“多方联动”的方式,党建引领商业型社区“联动”治理模式有效解决了社区单元楼“无人管”的难题。党建引领安置型社区“委托”治理模式增强了居民的主体性意识,明晰了治理主体间的权责边界。以“情感”为联结机制和治理要素,党建引领过渡型社区治理模式推动“陌生人”社区向“共同体”社区转变。党建引领老旧型社区“自主”治理模式以供需有效对接为核心,社区党组织引导社区自组织主动对接居民需求,促使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党建引领院落型社区“兜底”治理以“连片捆绑”为核心机制,推动院落型社区的整体性治理。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下,村级治理凸显了许多问题与困境。江西省AY县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探索出“三级联治、重在社区”的村级治理新模式,形成了“乡镇党委→村党总支→社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服务站→党员中心户”的党组织领导体系、“乡镇政府→村委会→社区理事会→理事会三中心”的行政及自治组织体系、“乡镇公共服务部→产业(行业)协会→村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村能工巧匠”的服务组织体系、“乡镇纪委→村监委会→社区监事会→监督员”的监督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5.
女性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由此产生了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女性化现象和趋势。本文以杭州市临平区南苑街道四个社区的社区治理实践为基础,分析形成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女性化现象的因素,归纳柔性化角色特征与相关行为,关注情感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女性化现象主要同制度和文化两个因素相关联;同男性社区工作者相比较,女性化情形下的社区有着柔性治理的趋势,女性强调的是协商和合作,注重互动、文化和人文关怀,关注社区成员利益和需求,在社区治理中更易形成情感导向行动策略;通过五个情感要素(结构性、情境性、自我实现性、关联性和内部获得性)的积累和机制作用,推动了社区情感导向的治理进程。  相似文献   

6.
杨莉  徐昌洪 《学习月刊》2010,(10):74-75
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湖北省率先提出开展“难点社区”治理工作。为了解“难点社区”的困难所在,分析“难点社区”形成的原因,研究制定治理“难点社区”的对策措施,我们按照湖北省民政厅《关于开展全省“难点社区”调研的通知》要求。对湖北省孝感市、随州市“难点社区”进行了重点解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针对社区组织不健全、工作关系不顺、队伍素质偏低、服务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强化管党意识,落实管党责任,提升管党水平,创新“一核为主·多元共治”社区治理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共联、多元平台共建、多元组织共商、多元资源共享、多元服务共担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实现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共促进,有效破解了社区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8.
<正>昌平区霍营街道华龙苑北里社区党支部带领社区党员探索建立“党建引领五方共建”工作机制,形成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凝聚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以及驻社区单位等多方力量共建共治格局,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您好,您的包裹已经给您送到家门口了,请您注意查收。”华龙苑北里“霍小哥”(快递小哥)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王凯在电话里对正在居家观察的居民说道。“疫情期间我们响应社区党支部号召,  相似文献   

9.
党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最本质特征,双重统合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重要路径。党建双重统合社区治理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资源聚集。党组织凭借其执政优势和组织优势搭建平台,将各类资源下沉至社区并进行有效整合以满足居民需求。二是主体协同。属地党组织召集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进行协同应对,以科层体制内部动员的方式将政府“再组织化”,以此实现集中办公和有效治理。党组织在有效凝聚治理资源的条件下协同各类治理主体,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推动各类主体真正融入社区治理场域并发挥长效作用。“双重统合”有效促进了党组织与各方治理主体在协同合作基础上形成治理合力,推进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三河市深入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施基层党建“领航工程”,实行“三坚持三构建”工作法,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联建联动、沟通协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全面夯实城市基层治理基础。坚持高标准站位,构建社区党建大格局。打破各自为战思想藩篱,凝聚党建合力,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以各类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为依托,以社区党员和在职党员等各类党员为主体,建立上下联动、权责分明、运转有效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全市6个街道已培树示范型社区“大党委”14个,吸纳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及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负责人、社区民警等人员中的党员担任兼职党委委员,努力实现辖区的党建融合、工作融合、感情融合。  相似文献   

11.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出的重要指示。上海以建设“家门口”信访服务为重要抓手之一,大力构建覆盖市、区、街道、居村社区的服务体系,努力整合多方资源,更加突出发挥信访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作用,推动基层信访工作真正融入基层治理,探索具有上海特点的以治理为导向的“讲法治、有温度、重协商、防未病”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相似文献   

12.
张领 《探索》2022,(2):89-102
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传统乡村治理自发性、弱约束模式无法应对乡村发展失序、社区失灵的问题。乡村自愿组织整合经由“社区空间”形成的公共关切,通过向村“两委”输入而形成公共议题,并协助村“两委”协调村民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矛盾。社会关联度高的社区空间中的农民随着“乡-城流动”增加收入,进而提高了行动能力,积极支持自愿组织的活动,参与乡村振兴。然而,在约束性的治理场景中村“两委”和自愿组织就难以发挥作用,陷入“社区失灵”的困境,因而需要基层政府介入承担元治理的角色,弥补村级治理体系权威性不足的问题。这样,下沉的基层政府权力、村“两委”、自愿组织和村民几大主体形成了强约束和自治相配合的合作治理格局。这一多元合作治理网络实现了德治、自治和法治的有机组合,进而破解乡村治理失效的困局。  相似文献   

13.
肖新岳  谭军  吴文勤 《唯实》2014,(6):74-76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终端,在治理框架中处于“承上启下”地位,在治理实践中承担着多种角色和任务。如何构建多元共治社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基层社会治理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无锡市积极探索建立扁平化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无锡样本”,并被评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相似文献   

14.
党建引领是构建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基层党组织以价值引领凝聚治理共识、以机制创新整合治理资源、以行为垂范驱动治理活力、以利益协调保障治理成效,构成了党建引领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机理。对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进行个案考察发现,塔元庄村党组织以党建为引领,用凝聚思想共识、推动责任共担、强化协同共治、实现利益共享等方式,汇聚多元治理主体和治理资源,构建了以党建为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提升了多元主体的“协同度”,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该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党建引领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经验启示:加强思想引领,建设价值共同体;加强责任共担,建设责任共同体;加强协同共治,建设行动共同体;加强利益协调,建设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纪芳 《探索》2022,(6):134-145
作为农村城市化的产物,村改居社区是当前我国基层社会的一种独特形态。鉴于村改居社区从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客观事实,城乡二元结构范式成为村改居社区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范式,主张村改居社区治理应从“村治”向“城治”转型,以促进村改居社区的城市融入。然而,“城市本位”的治理转型实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村改居社区的“半城市化”状态。在对城乡二元结构范式及其指导的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发现村改居社区研究应转向更加契合实际的城乡三元结构范式。“城乡三元”是基于城乡关系变化对城乡二元结构的补充与完善,强调在城乡要素密集互动的领域形塑出一个城乡结合的新型“第三元”结构,并与城乡二元一起形成“城—郊—乡”三元结构。由此,村改居社区的研究视域也相应从“城市本位”转变为“郊区本位”,村改居社区的独特价值得以凸显。基于城乡关系的范式转换能够厘清村改居社区研究的经验迷惑,促进村改居社区研究的视野开拓。  相似文献   

16.
围绕着如何实现边缘社区的有效治理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在地治理”模式与“人本治理”模式的二元对立争论。从手段与绩效的对比出发,两者都认为对方策略容易导致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重要偏差从而导致政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法国城市边缘社区治理经验表明,政策执行偏差固然是导致“在地治理”模式绩效不佳的重要原因,但社区内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被严重忽略则可能是其主导原因。因此,要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绩效,关键在于如何充分挖掘激发社区、居民自身内部的潜能、活力和创造力,变以外力援助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为社区自我发展自我赋权为主导的内力驱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胡玉山 《当代贵州》2018,(51):58-59
近年来,安顺市西秀区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稳步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创建工作。以社区“多元治理,强化服务”为主题,建设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抓手,着力搭建社区治理协商平台、社区组织服务平台、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三台联唱”的社区运行机制,努力打造“社会文明之城,安全祥和之区,养老养心之地”。  相似文献   

18.
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重要路径。部分基层党组织缺乏组织力、领导力,街道与社区等社区治理主体职责界定不明晰、治理载体单一,导致以党建推动社区治理制度向效能转化存在困境。天津市“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模式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明确街道与社区作为社区治理“主战区”、强调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主体责任、坚持治理重心下沉,有效推动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新时代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必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邯郸市复兴区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网,织密大党建基层治理网,铺就"红管家"服务网,为扎实推进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构建区域大党建格局网,凝聚共驻共建新活力拓展社区大党委涵盖范围,坚持"党群共建、区企共建,纵向联动、横向联办",按照驻区单位、分包区直部门、非公企业社会组织、沿街门店等分类,将社区力量全部纳入联合大党委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20.
唐山市推出“六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核心是把党建融入社区治理各环节,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楼门长和综合服务站等多方协调联动的运行机制。“六位一体”建设与基层党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紧密结合,实行社区“微治理”,奏响建设美好家园生动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