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孟祥夫在5月16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明代官员吕坤在任山西巡抚时著书《实政录》,书中将官员按好坏分为八类,其中,排名第七的为"巧宦"。这类官员实实在在的政事不办,只知粉饰太平,伪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地方上军民的事情毫无作为,唯念念不忘自己的私利;对下颐指气使,对上却奴颜婢膝,极尽讨好之能事。吕坤所谓的"巧宦",现今并未绝迹。"巧官"之"巧",在于做事"乖巧",往往"看人下菜碟"。对外,他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在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上说,我们要重视并纠正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上产生的模糊或错误认识。比如,有的觉得现在要求严了,当干部不自在,感叹什么"为官不易""官不聊生",进而"为官不为",当"好好先生",这几种认识都是十分错误的。"官不聊生"之类的说辞并不新鲜。鉴于官员群体特殊的话语权,每每反腐力度加大之时,这样的声音往往能够迅速传递出来,甚至成为一种颇具"迷惑性"的说法,获得不小的认同。强调"官不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由于工作关系,我密集地见了十多名官员,外省为主。这些官员均是"80后",年纪最小者也有31岁了,他们均是在大学毕业后就通过公考进入官场,算得上是当初标准的"三门干部"。经过十年左右的官场生涯,他们基本上有几个共同点:首先,他们基本上都成长为了"官",尽管有的职务并不高。这些人中,有人当上了镇长,有人做了省级国企的副总,有人在基层部门副职历练后提拔到地市。也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群众看一名干部是否称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样子"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官架子"。这话不仅切中要害,更需为官者要警醒。"官架"与"身价"虽字义不同,却有着因果关系。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引领作风建设的导向。如果扑下身子,放下"官架",在老百姓中自然就会有"身价"。相反,如果自以为是,习惯端着"官架",就会在群众心里很"掉价",自然也就没了"身价"。  相似文献   

5.
正心无百姓莫为"官""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  相似文献   

6.
<正>都说中国过去是个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官本位国家,但在与官吏有关的150多条汉语成语中,像"官清似水""官清毡冷""官清法正""居官守法""因任授官""官法如炉""量能授官"等正面形容官吏形象的才20多条,其他竟然都是负面内容。大体可分如下六类:一是认为官吏大都以权谋私。如"官报私仇""滥官污吏""卖官鬻爵""买爵贩官""卖官鬻狱""升官发财""赃官污吏"  相似文献   

7.
所谓"热官",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身处热门要职的官员。这些官员因手中有权、地位显赫、拥有资源而备受关注,深受热捧,时常被一些献媚拍马者相伴左右,为一些别有用心者拉拢腐蚀,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因此,凡"热官"者,为人办事须低调谨慎,秉公用权,如果心高气傲,狂妄自大,为所欲为,势必会因违法乱纪而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说"热官冷做",冷是指为官者要心静如水,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真正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  相似文献   

8.
《求是》2014,(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考察时召开了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会上,他给大家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以此勉励基层干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我们深切感受到他对基层工作的重视和对基层干部的关爱,对"官"与"民"的关系也多了一层思考。作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禁毒办《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毒品正在向公务员群体蔓延。现实中,"吸毒州长""吸毒市长"等"毒官"渐次进入公众视野。他们为何吸毒,又是谁在向他们提供毒品?被查处的"毒官"们杨红卫,曾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州长,人称"吸毒州长"。他所吸食的毒品叫"卡苦",外形与烟丝相似,通常放在水烟筒上抽。"卡苦"价格并不便宜,常吸者每月大约需要毒资6000元。在杨红卫吸食毒品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不仅有固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村官,是指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即"两委"组成人员。村官是生活在中国农村最基层的一个"官员"群体,他们甚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但  相似文献   

11.
正《儒林外史》里面有个萧云仙,凭军功授职千总、督建青枫城。他打仗勇猛,可搞建设不在行。一座城完工,多费了七千多两银子,结果因"靡费资财",被朝廷罢了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因"大额专项资金使用不善"而被追责免职。官员应该既"能上"又"能下",岗位调整本就应该是常态。政绩突出当然要提拔,不适合岗位要求  相似文献   

12.
说“官念”     
"当官",是多么的美丽诱人,"当大官",更令人兴奋不已。"官"与"管"形相近音更相近,当官就意味着管人管财管物,更有人吹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其官职可谓高矣!难怪民谣中把官定为一等公民,其言不谬。"官"像魔法一样牢牢地吸住了一些人,他们  相似文献   

13.
<正>南宫市把非公党建作为"头号工程",巧用"四把钥匙",破解了底数排查难、支部组建难、建设提升难、活动开展难四大难题,全面提升了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水平。无缝"天网",巧解排查难。组织部门牵总,协调各乡镇办、工商局和发改局,联合编成17个排查组,进行初步摸排,再根据电力局、税务局等部门用电、缴税等情况进行细致摸排,剔除"僵尸""空壳"企业,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信息。乡镇办主管副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深圳"前海腐败第一案"开庭审理,一名"80后"工程师在市政工程中受贿20万元,改写了前海管理局成立以来违纪违法查处的"零记录",也为"腐败年轻化"再次敲响警钟。公开报道显示,广东省纪委所查处的大案要案中,不乏"70后""80后"的高学历官员,涉案者级  相似文献   

15.
正"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言行不一,口是心非……"近年来,伴随着一些官员的落马,他们的"双面人""两面派"形象也随之被拆穿。代表人物王敏:边谈廉洁边敛财2016年9月30日,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受贿案,对被告人王敏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200万元。对王敏受贿所得财物予以追缴,上缴国库。王敏是一位典型的"两面派"。他在任之时,张口"廉洁",闭口"清正"。说起用人,他讲"坚决整治跑  相似文献   

16.
袁浩 《奋斗》2010,(10):59-59
<正>据史料记载,袁世凯生活上奢侈腐化,但常常装出一副清正廉洁的样子。一次,袁世凯故意在吃饭时召见官员,当大家来到他的住所时,只见他正端着一小碗小米粥,就着一条红烧鲫鱼吃得津津有味,也许是感到不够味,时而拿起一个佐料瓶往碗里倒些什么。官员们见了,纷纷竖起大拇指赞道:"袁大总统生活这样俭朴,吾辈值得仿效。"事后,卫士告诉大家:你们是仿效不了的。总统吃的是西北产的上等小米,且都是一粒一粒精心挑选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正>几千年来,老百姓习惯于把德才兼备、为民办实事的优秀领导者誉之为好官。其实,中华民族的文字博大精深,是浓缩的道,是世界语言符号中最神奇、最美妙的艺术。"官"字本身就被赋予了深厚高尚的文化底蕴。"官"的上半部分是一杆秤,它表示为"官"者办事要公正公平。下半部分有两个"口",可以理解为,上"口"代表领导,下"口"代表下属或群众。上下两"口"由一"竖"紧密相连,意思是说,下"口"向  相似文献   

18.
<正>网络上有一种刻板的思维,我称之为"一看到就想到"的条件反射式思维。比如,一看到"官员自杀",就想到"官员畏罪";一看到"官员抑郁自杀",就想到"官方掩盖真相";一看到女官员落马,就想到权色交易;一看到临时工,就想到替罪羊;一看到年轻干部提拔,就想到"官二代";一看到宝马车肇事,就想到"富二代";一看到"点赞",就想到"五毛党";一看到美女,就想到干爹;一看到辟谣,就想  相似文献   

19.
湍水石 《奋斗》2013,(4):62-62
正当前,对于地方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一些官员不是尊重科学而是热衷于求新奇、"拍脑袋"决策,主要是因为错误的政绩观作祟。他们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个人政绩出发,而不顾及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在建设中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把钱用在了装门面、讲排场和比阔气上;有的官员搞短期效应,采取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  相似文献   

20.
<正>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文秀是海南著名的"诗人官员""明星官员"。然而,他一边念"廉政经",一边拿"好处费",大肆受贿敛财,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据海南省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指控,郑文秀利用职务便利,为工程承包商谋取利益,收受林某泉等7人所送贿赂款205万元。2016年11月24日,海南省第一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