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代谏臣魏徵病故后,唐太宗在哀痛之余对朝臣的感叹之言。魏徵是唐朝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性格刚直、敢于直谏著称,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谏太宗十思疏》。魏徵死后,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明白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徵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
镜是用来映照形象的器具,古代用铜磨制,现在则多用平面玻璃。在生活中,镜的利用率是相当高的,从早上起床的那一刻起,我们每天对镜相照的次数恐怕真说不清楚。但用镜作比喻,说出人生的大道理,体现出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者,唐太宗似乎是第一人。据《资治通鉴》记载,丞相魏徵去世后,太宗悲恸至极,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相似文献   

3.
魏徵拒升官唐初政治家魏徵先后向唐太宗陈谏200余事,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发俭”,“任贤受谏”等等,辅助唐太宗创造了“贞观之治”。一天,唐太宗宴请群臣。他说,为国家利益着想,敢于向他提意见,帮助他纠正错误的只有魏徵。他决定加封魏徵的爵位,以表彰其卓著功勋。魏徵却担心个人爵位高了容易滋长骄气;个人俸禄高了容易趋于奢华。他婉言谢绝了太宗皇帝的加封。又一次,魏徵主持修完了朝廷的“五礼”(祭礼、朝天子礼仪、军礼、婚礼、丧礼)。唐…  相似文献   

4.
<正>唐太宗李世民曾止于一树下,曰:"此嘉树。"随行的宇文士及立刻附和,赞不绝口。太宗正色说道:"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相似文献   

5.
以己为镜     
唐太宗擅长照"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太宗照镜子照出了门道,照出了真知,照出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盖缘于此,开创了后世帝王难以望其项背的"贞观之治",成就了一朝盛世。近读唐朝吴兢著《贞观政要》中关于"唐太宗亲修国  相似文献   

6.
以史为镜     
李裴 《当代贵州》2020,(1):78-78
我们要常照历史之镜,树立历史的思维、擎起历史的火炬,让它照亮前行的路。人镜相对,总有一种好奇,镜像的反观是奥妙的。李白诗云:"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居易道:"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透过镜像感叹岁月年华,寄寓喜怒哀愁;唐太宗感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镜像提升到正形象、知规律、明家国大事的高度。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于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现实从历史而来,又决定未来。  相似文献   

7.
<正>鹏举英名在精忠,国运和蹇出英雄。提起热血男儿忠诚不贰,不能不说民族英雄岳飞。每当读起历史和现实中忠诚履职、忠诚报国、忠诚为人的故事,总是让人由衷敬仰、感动不已、回肠荡气、刻骨铭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代房玄龄是一颗闪光的星。魏徵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房玄龄则是唐太宗的一条臂膀。贞观之治为后人乐道,作为首辅,房玄龄也  相似文献   

8.
正魏征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被俘入唐。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魏征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为唐朝贞观年间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魏征病死后,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相似文献   

9.
苏秀锐 《新湘评论》2013,(18):43-4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的名言。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可是,你会照这面镜子吗?  相似文献   

10.
以义为镜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这样一个封建帝王,能有这种认识,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不过,照‘镜子’还须有个‘标准’,要有‘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的愿望,这才能‘照’出好效果来。倘若有人以衣冠歪斜为美观,视国家兴替如儿戏,置得失于颠倒,那么这‘镜子’也  相似文献   

11.
治国之要     
治国之要这个话题,在我国历史上谈论得很多,终其源流,不外乎两派:一派如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关键在于任人唯贤,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确,在唐太宗那个时期,出现了“八贤”——旁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玝、李靖、虞世南、李(门隐)、马周,  相似文献   

12.
照官之镜     
照官之镜刘西林古往今来,对照官之镜多有论述,其中以唐太宗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最为人们所熟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领导政绩功过的正确评价,最有权威的恐怕要数职工群众这面镜子了。一家报纸曾刊登过这样两条对比新...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的人每天都是要照照镜子的,因为照镜子可以及时发现和清除面目上的污垢,整理好衣冠,以良好整洁的形象示人。会照镜子的人还懂得在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摆上镜子,这样便可以透过折射,全面修饰整理自己的仪表。最早将谏言作为镜子的,大概是唐太宗李世民了。他有一段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以人为镜”,就是将人们的谏言当作镜子,并尊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征为“人  相似文献   

14.
田永清 《新湘评论》2010,(12):43-44
唐太宗李世民在敢于直谏的魏征逝世后,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走马上任、工作调动、卸任退休直至死后,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能照出其人或真或假、或善或恶、或美或丑。  相似文献   

15.
田永清 《学习导报》2010,(12):43-44
唐太宗李世民在敢于直谏的魏征逝世后,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走马上任、工作调动、卸任退休直至死后,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能照出其人或真或假、或善或恶、或美或丑。  相似文献   

16.
公元六四三年,唐王朝的谏议大夫魏征病逝。唐太宗李世民涕泪交流,抚尸痛哭,为之亲书碑文。他痛切感叹地对群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说毕潸然泪下。在厚厚的史册里,象魏征这样被自己的君主推崇为“人镜”的大臣,象李世民这样真诚推崇自己的大臣的帝王,确实少见。作为谏议大夫的魏征,获得其君主的这样的评价和赞誉,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几  相似文献   

17.
孟若萍 《新长征》2013,(12):64-64
<正>"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其中"照镜子"是前提,通过群众这面镜子,才能发现身上是否有灰尘,才能正衣冠、树形象。"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只有以群众为镜子,才能知不足,树立起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首先要愿意照。愿意,是前提、基础,要提高"照镜子"的自觉性、主动性。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着  相似文献   

18.
从唐太宗虚心纳谏说起张智永偶翻中国通史,又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卓著政绩。其实,他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谏议大夫魏征死后,太宗说过两句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在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  相似文献   

19.
唐贞观年间,吏治清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于贪赃枉法者打击比较有力。有个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到京城长安,因沿途索取驿站几百麦糠,被唐太宗得知,令他“亲负麦糠示众”,加以严惩。 唐太宗一向认为,“主支,必丧其国;臣贪,必亡其身”。他曾以蜀王为例,引鉴秦惠王出兵蜀国,不识路径,令人凿石牛五头,置金于牛屁之后,蜀王以为石牛可以生金,遂使丁壮搬牛入蜀,结果蜀道泄露,蜀国终被秦国所亡。所以唐太宗提出:“以钢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古为镜知兴替”的名言。对于贪财枉法之人,唐太宗坚持廉政,肃贪反腐…  相似文献   

20.
要刊视点     
《当代贵州》2013,(21):9-9
《南方》2013年第13期党章是"一面常照常新的镜子"孔令源在《南方》2013年第13期撰文认为,党章是党的最高行为规范,是党员的言行准则,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人们常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对于每一位共产党员而言,除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