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属于乘客     
我属于乘客□李素丽感谢大家给了我这么多的鼓励。我是公交人的后代。我的父亲就是一位公交系统的老司机。1981年,我以12分之差,没能迈进大学的校门而踏上了公共汽车售票员的岗位。16年来,我就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工作、学习、生活,在普通的劳动中,实现着自...  相似文献   

2.
腊月     
1981年我参加中考.以3分之差再一次落第,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感惋惜,我的心情也灰冷到极点。怎么办?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能否复读;放弃吧?十年寒窗苦读,功亏一篑,实在不什心;复滇吧?看看贫闲的家境.不堪重负的父亲,积劳成疾的母亲,真有些于心不忍。  相似文献   

3.
自小就知道父亲晕车。 晕车的父亲不喜欢坐车。 端午前夕,父亲来城里看我和弟弟,在我们的极力挽留下,他在城里小住了几天。在这几天里,他一直念叨着要赶在节前回家,我和弟弟商量,利用双休日陪父亲回家。  相似文献   

4.
在童年,父亲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自私”。那时,在我的眼中,他不顾家、不疼我、不顾亲人的感受。父亲白天去法庭上班,天黑才回家,回到家里又要读书学习,几乎难得与我说上一句话。妈妈独自操持着这个家,亲戚朋友想让父亲帮忙办事,他都严辞拒绝。在我小时候,父亲也很“吝啬”。从未给过我一分零花钱的父亲,竞然曾经一出手就给了一个离婚案当事人的孩子20元。  相似文献   

5.
父亲是个老实的农民,另外,他还是个标准的文盲。上过大学之后,生活习惯和观念上我和父亲如同进入了两个世界,我们无法交流。偶尔回家一次,我知道工作上的事情说了他也不懂,干脆就不说,以沉默代替。沉默了好久,父亲总偷偷地抬头慌乱地从他  相似文献   

6.
我的孩子离升初中还有三年,但周围的朋友不断地向我们灌输小升初的经验教训。北京的小升初是个不亚于滑铁卢的大战役。我们不得不开始为孩子上什么样的中学纠结了。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父亲从没有过这样的纠结。“没什么,好好考就行,大不了回家跟我种田打鱼。“父亲当年送我参加高考时,恬淡平静地鼓励我。  相似文献   

7.
我多次到欧阳海的家里采访他父亲欧阳恒文。也许是我的童年和欧阳海很相似,也许是我从小父亲就被日本鬼子杀死,我将他的父亲当成了自己的父亲。每次和欧阳恒文老人见面总是倍感亲切,有说不完的话。最使我难忘记的是和欧阳恒文老人在列车上的一次交谈。那是1978年的一天,是他在长沙参加完劳模会回家的途中,我跟踪采访,和他同坐一列车厢,并排坐在一起,谈着笑着。他手拿一支香烟,眼睛久久望着窗外,似乎在回忆往事,我抓住时机按动快门,留下了这难得的一瞬。我问他:“您老刚才在想些什么?”他说:“我在想旧社会,一个难以忘记的恶…  相似文献   

8.
过了元旦,便是紧张的期末考试.可多紧张的考试也难掩同学们的兴奋--快放假回家了.这是我到长春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我盼着早点儿回到宾县农村的家.可回家之前,我得先去看个人,他叫王元萍,是我的"特殊亲戚".说起这个"特殊亲戚",还得从我的父亲说起.  相似文献   

9.
尹卫国 《奋斗》2006,(8):58-59
今年高考对四川省达州市“高五”学生王翔来说又是一次悲壮的命运抉择,他是连续三次参加高考的复读生了,前两次高考仅以3分、2分微弱之差未被北大录取,他断然放弃读其他重点大学,矢志不渝要上北大。小伙子表示“这次考不上北大,我宁愿第三次复读。”  相似文献   

10.
<正>一1929年,我的父亲许朝友在家乡安徽六安参加了河西游击大队,后改编为赤卫军。之后,赤卫军在毛正初的领导下改编为六安独立团。1931年,独立团被编入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我父亲担任二一八团三营营长。不久,我父亲参加了鄂豫皖边区第二期高级干部培训班,接着调任边区政府工作。1932年冬天,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西征,边区政府随即撤销,人员被迫撤离,我父亲随军西征。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后,  相似文献   

11.
梦里千回忆父亲,醒来泪水湿衣襟. 父亲已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了.1000多个日 日夜夜里,仿佛父亲还在书房里静静地读书看报,还在他固定的沙发上准时收看晚上七点钟的《新闻联播》.父亲的音容笑貌依然映满我的脑海,让我觉得父亲从来就不曾离开过我们.每次回家,开门的瞬间我是多么期盼着再看到父亲和蔼的笑脸、关切的眼神,父亲啊,您知道我们多么爱您、多么舍不得您吗?  相似文献   

12.
陈钢 《学习导报》2014,(15):58-59
记不清多少年没动手写过东西了,然而这篇短文却让我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就是这篇《接爸妈回家》(《新湘评论》2014第8期),让我这个大男人看了三遍,泪流何止十次!我甚至很想拜访一下文章的作者,当面表达对这位媳妇的敬意,感谢她给我带来了难得的感动。  相似文献   

13.
李金明 《湘潮》2012,(4):45-45
我一直喜欢读书。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买书,我便常常翻看父亲的书。1982年5月,父亲从高平区农业站站长的岗位上调往周旺公社任党委书记。有一天放学回家,在父亲办公桌上,我发现笔筒下面压着一本杂志,我便翻过来看,这便是《湖南党史月刊》。翻着翻着,便读入了迷。  相似文献   

14.
父亲     
王淑燕 《正气》2000,(2):46-46
正要去买返程的车票 ,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 ,说省公安厅招收法医 ,弟弟将要应考 ,他要连夜起程 ,来省城“督战”。我说我可以顺便去看一下 ,然而父亲终究不放心 ,似乎只有他才能“压住阵”。等父亲赶到 ,已是第二天凌晨 ,见到弟弟方知考试已结束了好几天 ,当即父亲又与我匆匆忙忙登上了回家的列车。连日的奔波使父亲有些疲惫 ,他靠在椅背上沉沉地睡着了。随着车厢的晃动 ,父亲的头也轻轻地左右摆动。我就坐在父亲的对面。30年来 ,我第一次坐下来这样仔细、认真地端详我的父亲 ,他的胡子、头发已白过了半 ,额头刀刻斧凿般地横亘着几道深深的…  相似文献   

15.
<正>我是甘肃临洮县人,1930年6月出生。家里靠父亲一人种地为生,为了摆脱贫穷,父亲决定供我们兄妹5人中的一人上学。12岁的我走进了村子的学校上高小,17岁离家到县城上初中,每个星期步行回家背一次粮食和柴火到学校自己做饭吃。  相似文献   

16.
胡质、胡威父子,是三国、西晋时的重臣要员,在当朝和中国历史上都以清廉而闻名。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武帝又问:“你父亲哪些方面超过你呢?”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但唯恐别人知道,我清廉,则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我远远不如父亲的地方。”由此,清畏人知,便成为美谈和佳话流传下来,被视为清正廉洁的一个道德高地。  相似文献   

17.
《廉政瞭望》2012,(18):51-51
暑假之后,我的孩子要升小学四年级了。周围的朋友早已不断地向我们灌输小升初的经验教训。我不得不为孩子上什么样的中学开始纠结了。我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父亲从没有过这样的纠结。“没什么,好好考就行,大不了回家跟我种田打渔。”父亲当年送我参加高考时,恬淡平静地鼓励我,如平常一样。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一双老式皮鞋张秀章那年腊月,我回家探亲。临别时.父亲说:"你也成家了.看家里有什么你觉得有用的东西,只管带走。"母亲在一旁说:"你不是很喜欢你爹的那双皮鞋么,这回就带走吧。"父亲接着又说:"也许你现在不喜欢了.样式陈旧.皮子也打褶了。"我是曾经...  相似文献   

19.
《廉政瞭望》2011,(17):58-59
2011年上半年,在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中,李娟以领先第二名12分之多进入面试,最终却以0.08分之差排在总分第二名,致使应聘失败。胜出者是招聘单位部门领导的女儿。李娟坚信,这次招聘是一次“萝卜招聘”。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1月,在村“两委”换届时,我再次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这是我连续第七次当选村支部书记、第三次当选村主任。很多人问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如何才能当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作为一名老村官,我的感悟有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