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自我防卫和辨别罪与非罪的能力,在校园中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4月3日,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在重庆教育学院正式成立法律教育基地。目前,五分院已在教育学院开设“法律心理咨询信箱”,拟派出专人为学生解答法律困惑,为在校大学生与检察官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据悉,五分院还将在该校定期开展法制讲座、法律咨询、资料展示等法制宣传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领域,高校无视在校大学生的权利地位,侵犯学生合法权利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引发了在校大学生的权利保障要求。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明确在校大学生的权利范围,并对其实现有所保障,便成为未来高等教育所必须面对的法律现实。  相似文献   

3.
斯瑶 《法制与社会》2014,(15):185-187
诊所法律教育是高校法律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大学生在开展法律援助的过程中,他们的身份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一方面他们参与办案很难得到司法机关和当事人的认可,同时他们拥有的权利也远不及律师,这严重阻碍了诊所法律教育的推进。立足我国现实的情况,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明确诊所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身份和责任,推动我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2005年《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开始允许在校的高校大学生结婚以来,有关在校生结婚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本文认为,和众多的社会问题一样,在校生结婚问题也是一个利和弊矛盾的统一体,因此文中分析了这一问题背后的各种利弊,最后给出了建议,认为一方面要端正认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法律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婚姻常识教育,给他们更加理性并且自由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5.
加强法制教育是大学生自身顺利成长、发展的必然需要。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校学习可以说是理论有余,而社会实践不足。由于其自身的世界观和法律知识的局限,对一些新事物、新情况不能准确地判断是非.对社会上出现的某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不良现象不能正确看待.因而出现了法制观念上的困惑。他们需要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医学生对医疗损害法律制度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医学法学教育。本文以《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制度及相关卫生法规为切入点,采取专题讲座、开设医学法学选修课、编写《医学生医疗纠纷防范手册》、链接临床案例等综合手段干预学生的认知。结果提示,学生医学法学的认知水平干预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1。本研究表明,有效的干预手段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医疗损害法律制度的认知水平,在学时有限情况下,案例式的医学法学教育、专题讲座、专业课与医学法学课程资源的整合交叉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在新一轮专业课教材的编写中,尝试链接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案例,使学生医学教育与法学教育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首先是社会主义公民,其次才是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因此,大学生在校内要遵守校规校纪,同时还要时刻保持法律的底线,自觉接受和学习法制,增强自身法治涵养.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每一个家庭的未来,更应该在思想上比别人更进一步.学校作为替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的基地,也应该在思政课上做相应的改进,为学生的法治教育作...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轻生现象透视及预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轻生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轻生成为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危机干预,为学校提供预防和减少在校大学生轻生现象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彭佳佳 《法制与社会》2011,(35):185-186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新问题。本研究对南京市仙林十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采访。归纳了南京市仙林十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创业认知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创业认知意识的现状,分别从创业打算、创业要素、创业心理和创业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良性进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从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各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大学生对当今社会优质道德资源的认知状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采用自编的道德模范和最美现象调查问卷对2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校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优质道德资源之"道德模范和最美现象"的关注了解不够广泛和深入;但他们比较认同当代社会道德模范和最美人物的行为价值,而且比较期望高校宣传和推广道德模范和最美人物及其事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借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对当今社会优质道德资源的宣传和普及力度。  相似文献   

11.
高校法制教育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堪忧,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的误区有关。因此,必须合理建构大学法律知识课程内容,强化大学生的法律认知;开创法律知识教学新方法,加深大学生对法律的情感;引导大学生进行法律实践,以增强法律意志;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  相似文献   

12.
张华  何君 《法制与社会》2015,(9):227-229
长期以来,在我国法学教育仅仅只关注学生法学知识学习与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对于学生在校期问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该文主要通过对法学教育中对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品格养成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毒品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中小学的毒品预防教育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这必然导致他们对毒品危害认识上的不足与理智上缺乏远离毒品的充分思想准备,而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其防范能力弱。因此,有必要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高校德育教育,编写一部适合大学生的禁毒教育读本,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在校大学生作为祖国将来建设的人才,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寻找就业机会,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许多实习尝试,实习中也的确获得了许多工作经验,但是不可否认在校大学生实习期间遇到法律问题,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障在校大学生权益,实现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部颁布了自2005年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条例》,删除了原《规定》中“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做退学处理”的规定。一方面,这体现了国家行政管理法规与相关法律的接轨、统一;另一方面,大学生结婚恰当与否以在高校内乃至社会中引起强烈共鸣。本文试通过实地调研和阐述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法律认定和权利认可,以及各高校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高校对相关问题管理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增大以及高校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在校外兼职,由此引发了相应的法律问题:在校大学生是否为《劳动法》所保护的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准确定性此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高校教育对学生智商方面的开发和研究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层面,在情绪智商的研究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加强大学生情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情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出现了很多关于情商教育和情商管理的学术性研究成果,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关于大学生情商提升的课程.但是,我国大学生的情商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强烈、抗挫折能力较差;智商较高、接受能力强,社会适应力缺乏;好奇心重、个性张扬,自控力不强;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团队意识薄弱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情商现状的分析,点出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关于情商教育的不足,进而结合教育的具体实践,提出强化高校情商教育,建立健全大学生情商培育的具体措施,提高大学生情商水平,顺利帮助他们成功成才..  相似文献   

18.
正确处理法律实践教育和理论学习的关系是本科法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机会,对于提高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大学生开展法律援助的组织条件,法律援助单位的机构设置和成员配备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本文以苏南和上海地区主要高校的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为样本,分析和探讨他们各自在上述两个方面优势与不足,同时介绍一些调研当中获得的经验,使得高校的法律援助制度能够有所改进,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方晓琳  冯琳 《法制与社会》2011,(23):192-193
法治建设的基石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对法律的信仰,"药家鑫案"揭示了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无知和淡漠,以及大学生法律信仰存在严重的危机。认清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找出树立和培养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同感,是当前高校教育刻不容缓的一项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实施,各个高校禁婚禁育的大门陆续打开,而公众对于在校大学生婚育权这个社会焦点的评论也褒贬不一.本文从法律的价值冲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的平等价值、法与人权的关系以及法治的角度对大学生婚育权进行了法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