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现了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即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转变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在适应生产力发展方面,甚至私有制比公有制表现出更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家从存在主义以及交往行为等理论视角出发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提出了“主体际”理论,主体际理论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范式。新范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财政是典型的“建设财政”,从政策目标到支出安排都是围绕经济建设来做文章。之后,逐步走向“公共财政”,财政政策目标及其支出安排都是指向市场不能解决的各类公共性问题。随着政府财力的不断提升,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规模和范围已经具备了条件,原来迫于财政压力而导致政府“缺位”的民生领域,最典型的如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  相似文献   

4.
魏玲 《外交评论》2009,26(3):58-70
“第二轨道外交”作为一个术语是在美苏冷战期间提出来的,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它以心理安全困境为理论出发点,是一轨外交的工具和补充。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地区主义掀起新浪潮以及冷战结束,“第二轨道外交”研究出现了从现实主义到社会规范研究纲领的转向;它以互动、观念、规范和身份为核心概念,以经济和安全为核心议题,探讨第二轨道外交对地区规范和身份的建构作用。虽然“第二轨道外交”研究迄今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理论研究匮乏、研究议题狭窄等比较明显的问题。随着“第二轨道外交”重要性和自主性的不断提高,加强相关研究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也是他考虑关学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于以往哲学家对于经验的理解,杜威认为经验是作为“活的生物”的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是我们的生活得以展开的基础。它超越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模式,应当是哲学的立身之本。艺术的根源在于人的经验;它的特征不在实体性,而在经验性。美学理论必须把握艺术的经验基础,并能够对改善人们的日常经验发挥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诞生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规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善于结合中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创新,在艰难曲折的探索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和研究经济理论总体上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以直接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源理论”分析指导中国实践为主要特征,后两个阶段转向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源理论”并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支理论”。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的话语创新过程就是提炼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并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经济学说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转向,这一转向或许可以描述为从返本到开新的宗旨转向、从演绎到诠释的路径转向、从领域到视域的理解转向以及从命题到概念的切入点转向。中国的马哲形成史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供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某种整体性理解。主要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深刻地中国化,中国马哲形成史研究的主要宗旨在于通过视域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推动了传统村落向城市社区的空间转移,剧烈的生活变迁与演变的空间生产机制导致拆迁安置社区成为空间失序发生的场域。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出发,拆迁安置社区面临着公共空间的“同质”与“弱化”、文化空间的“衰落”与“耗散”、生计空间的“脆弱”与“剥离”以及社会空间的“断裂”与“区隔”。市场逻辑下的制度构想空间与生活逻辑下的实践空间的对立,以及非均衡的空间生产机制造成了拆迁安置社区的治理困境。应通过党建引领、物管创新、居民赋能等实践进路推动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将居民培育为空间实践主体,重新粘合破碎、悬浮的治理空间。  相似文献   

9.
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逐渐转变为民主主义斗士,是抗战后期张奚若政治思想转变的最鲜明特点.转变的原因与学术思想、马克思主义有效的传播以及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策略的合理运用等密不可分.探寻其转变原因,对于我们今天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理论,推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缺失等局限。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需要树立民主平等意识、增强相互主体意识,需要尊重对象的个体差异,并施行开放、合理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企业的概念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尽管这个词汇在使用之初存有诸多争议,企业的国民经济地位还是在20世纪初义无反顾地确立起来.有关企业的立法将企业确认为法律主体,俄罗斯民法典规定了企业的另一面--财产综合体--客体.俄罗斯民法典将企业定义为财产综合体,是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提供法律支持.但在其经济过渡时期,单纯强调企业的客体性,无法实现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依据思考正义和解决正义的途径之别,正义一般分为理念正义(思辨正义)和实践正义。马克思之前的正义观囿于人的德性、理性思辨来建构社会正义观,故被划归为理念正义。马克思在批判考察了之前的正义理论之后,转向了实践正义观的诉求与探索。马克思正义观在实现了三个阶段的实践转向后,将其“地基”落在了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之上。马克思紧紧围绕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层层展开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深入批判,并最终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所有制构想,即社会所有制。马克思正义观的终极目标是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正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频繁发生的血铅超标事件是典型的突发环境事件,它极大地危害了公民的身体健康,引发了公众恐慌,威胁了社会稳定。血铅超标事件拷问和检验了现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我国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为代表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为系列血铅超标事件的应急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但我国现行机制秉持的是整体主义思路,保障公民健康的价值标准缺位,法律依据上存在疏漏,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缺陷。由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需要进行价值转向和制度重构,适当引入个体主义思路,以保障公民身体健康为首要价值,通过完善和制定环境标准体系来补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的法律依据,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法律理论中发生的空间转向。我们认为,虽然"空间"在法律分析中的出现先于此"空间转向",但各类不同研究的汇集——作为法律理论的一个特殊分支——产生了三方面重要影响。首先,空间分析为深入理解法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契机;其次,法律地理学研究将似乎不相关的和独特的法律领域,及其所体现的潜在的逻辑、目的和价值予以整合;最后,作为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空间转向的一部分,法律地理学填补了未将法律纳入其视野,或者对法律之认知较为粗浅的众多研究所留下的空白。批判法律地理学家已表明,法律不仅仅是一种国家推行其空间政策的被动媒介,它还是一种拥有其自身生命的生产力,可以说,法律塑造了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以及精神—主观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三大叙事”。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和百年大党奋斗历程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叙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的创新叙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大叙事”在共时与历时的过程中呈现出联动、融汇及统一的趋势,话语叙事发生转变。中国式现代化转向建构话语叙事体系,以强化“理论解释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转向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之新文明,凸显“民族性”重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转向世界,突破“民族国家”范畴,以中国理念诠释人类文明的具体范式。  相似文献   

16.
杨德超 《工会论坛》2007,13(1):146-147
欧洲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最高程度的地区一体化,其理论发展经历了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政府间主义、多层治理理论到今天的建构主义的解释。欧洲一体化已经从经济领域发展到了政治领域,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依靠建立一种欧洲认同,而欧洲认同的建立传统理论很难做出解释,在这样的情况下建构主义应运而生,为解释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7.
司法评价学需要研究设计科学、系统、全面的改革评价体系,为司法改革提供完善的评估方法、程序以及标准,并运用该评价体系阶段性评估司法改革成果的合理性、合法性、现实性和可推广性,及时评价、巩固改革成果,纠正改革中的偏差,保障改革的正确方向。司法评价应从价值创造思维转向价值评价思维、从法律理论思维转向法律工程思维,从批判评价思维转向建设评价思维。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和世纪之交,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领域出现了文化学转向.在西方与在中国,发生这种转向的语境不完全相同.走出康德式的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色.正确认识西方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误读,清醒认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资源,建立一种既有普世因素,也有个性特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这种新的研究会带来新的学术气象,代表着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治安的研究开始由技术治理向社区治理转变,研究者从关注社区治安事实到关注社区治安根本,这一转变的过程中社区本身的空间性特征被逐渐重视起来,社区治安的空间化特征日益显现.自“破窗”理论问世以来,空间主义逐渐成为社区治安的主流阐释,基于中国城市治理转型的具体语境,解读社区治安不同空间类型中治安主体的多元化和动态化;空间主义主张将社区治安的权利回归社区,旨在发掘社区空间中社区的力量.这无疑为我们探索当下中国的社区治安的路径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0.
高校统战工作的“治理”转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应高校统战工作的现实困境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动力,高校统战工作应从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转向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路径。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主体性、责任自治与共治、协同共治的总体性理念,为高校统战工作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责任他治走向责任综合治理、教化与管理走向"协同共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动力。"治理"转向后的高校统战工作,既推动着统战工作的科学发展,也助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