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升儿童性侵害案件的询问质量体现了询问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底蕴的提高,以及国家在犯罪侦查询问方面的进步程度。针对儿童性侵害案件询问对象特殊的处境和心理过程,我国尚未形成完备、有效的询问体系,致使询问成效有待改进。鉴于此,试从提升询问质量角度入手,通过释析我国儿童性侵害案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以询问政策完善、人员需求配备、技术提升改进以及专业教育培训四个层面为视角进行需求探析,并结合语言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体系,通过借鉴域外先进的询问方法,从询问前、询问过程中及询问结束后三个阶段探究提升路径,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取真实、有效的证言,以提高儿童性侵害案件的侦查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2.
当事人是案件过程的亲历者,其陈述助益真实之发现。同时,当事人与案件结果具有利害关系,其陈述可能阻碍真实之发现。鉴于此,诉讼程序一般将当事人询问规定为补充性证据,并居于证据种类排序的末位。但是,在以简易行为保全程序中,首先询问当事人既能契合程序快速机制,又可满足被申请人的程序保障需要。当事人询问在行为保全程序中的构建,应充分考虑行为保全目的、变迁和行为保全程序设置原则。  相似文献   

3.
当事人是案件过程的亲历者,是事实认定的最佳信息来源,其陈述助益真实之发现;当事人与案件结果具有最密切的利害关系,是最差的证人,其陈述阻碍真实之发现。鉴于当事人对案件真实发现正反两面之功效,向来以正确而慎重裁判之达成为目的诉讼程序,将当事人询问规定为补充性证据,并居于证据种类排序的末位。而在以简易、迅速而经济裁定之达成为目的之行为保全程序中,首先询问当事人既能契合程序固有的快速解决机制,又可以满足被申请人甚至案外人之程序保障,使得法官尽早掌握案件要点。因此,取消当事人询问之补充性地位,并置于证据种类排序的首位更符合诉讼目的。  相似文献   

4.
对证人的询问包括任意性询问和强制性询问,询问证人是查办贪污贿赂案件的重要取证手段。贪污贿赂案件的侦破往往严重依赖于证人证言,通过强制方式对证人进行询问,有着现实的必要性。我国立法并未授权允许侦查机关强制询问证人,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存在事实意义上的强制询问证人。通过合理设置强制询问的前提条件,限制强制询问的强度,规制强制询问的程序等途径,构建适合司法实践的的强制询问制度,并通过程序对强制询问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5.
行政复议法的审查方式分为书面审查和非书面审查两种审查方式,不同的行政复议审查方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关键性规则和隐藏在其背后的目的要求。行政复议审查方式的选择不仅受制于行政复议的目标定位、复议案件本身性质这些内部因素,而且还受制于行政复议在整个权利救济体系中的目标定位、当事人的真实诉求这些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6.
指纹鉴定、弹道检测。血迹、毛发、纤维取样的化验等技术手段当然非常有用,但这些东西并不象影视中所描述的那样,在警察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获得。据统计,绝大多数案件是靠出色的询问技巧来破获的。使用询问技巧的好处很多,它能从被害人、证人及嫌疑犯的谈话中,获得很多有力的证据。很多的案件之所以未能侦破往往是调查询问这一环节出了毛病。在对刑事案件所做的一次抽样调查中发现,很多的犯罪嫌疑人拒不招供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  相似文献   

7.
询问证人,是收集证据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几乎任何一个刑事案件的侦破都要对一个或几个证人进行询问。询问证人、收集证人证言,这对查明案情正确处理案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应作证的证人不作证,应该如何处置?我国法律对此未作明文规定,亟需完善。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就贪污案件侦查理论领域的几个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澄清学界争议。贪污案件侦查的客体范围之界定,贪污案件侦查主体的历史沿革与理性选择,贪污案件侦查主体的职权完善,秘密侦查权的内涵外延、立法理论基础以及具体运用规则、程序的共性问题等一直在学界争议不体,这些问题都有待学界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9.
公安部指挥全国公安机关破获的“8·31”特大网络吸贩毒案是全国首例利用互联网视频交友平台进行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新类型毒品案件。案件呈现出涉案网站成为网上吸毒表演和毒品交易的平台等特点;案件的侦查方略是及时收集固定电子数据,询问吸毒人员及其“马仔”的证词,固定锁链证据;实施控制下交付;今后应从跨区域侦办协作,拓展打击范围等方面来加强此类案件的监督和防范。  相似文献   

10.
询问证人主要是通过言语的交流得以实现。询问的用语直接影响到询问的质量,因而,侦查人员在询问时,应根据询问对象的性别、年龄、气质、地域、文化程度、职业特点、作证心理、与案件的利害关系、是否初次接受询问、感知状况、实际案情或具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用语。  相似文献   

11.
执法检查发现:在我国当前的执法实践中,有一些问题在不少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个别地方甚至相当严重且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中有的是案件定性不准造成侵权,有的是案件管辖权争议,有利则争,无利则推,造成公民的权益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保护,等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效果,影响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局。因此,对这些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加以澄清,在实践中加以纠正。这里,笔者仅择其要者试析如下:一、轻伤害案件中的管辖权界定问题伤害案件在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一直是多发型…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刑事诉讼活动采用的是统一的证明标准,即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随着司法实践的展开,这种以客观真实为准的证明标准陷入了某种困境,因此有学者又提出了法律真实。但它们都不能达到与案件最初事实完全一致的结果,本文主要探讨审判阶段中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在分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证明标准的基础上提出排出合理怀疑这一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3.
侦查询问语言使用的要求和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侦查询问语言是询问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工具 ,正确选择和运用询问语言 ,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 ,就可以把握询问的主动权 ,消除被询问人的各种心理障碍 ,促使证人和被害人如实陈述案件事实。侦查询问语言使用的要求技巧主要有 :寻找话题 ,拉近距离 ;正确引导 ,矫正心理 ;隐蔽意图 ,全面出击 ;主次兼顾 ,细节关联 ;深究细问 ,查明要素 ;揭露伪证 ,正言威慑等。  相似文献   

14.
证言对案件侦破和定罪量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证人证言的可靠性是指其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它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心理学以往研究得出证言可靠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证人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2)证人作证时的心理状态;(3)证人感知案件时的环境因素;(4)询问方式和类型。这些研究虽然存在效度等问题,但也大大地拓宽了...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当事人相互质证”;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所谓证人出庭作证是指案件开庭审理过程中,知晓案件情况的证人出席法庭,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就其所了解的案件事实向法庭作如实的陈述,并接受各方当事人质证,或者法官以询问的方式进行审查的诉讼活动。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深化,证人  相似文献   

16.
文摘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法院任红宇在《建立证人作证物质补偿制度是解决证人不愿作证现象的重要保证》一文中认为:凡是了解案件真实性情况的人,均属案件的证人。根据我国诉讼法的规定,案件的证人有出示证言及出庭作证的义务。在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询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根据。由此可见,证人出示证言及出庭作证是查清案件是非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审判方式改革最终成功的重要保证。然而,近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证人不愿作证的现象日益突出,并成为…  相似文献   

17.
询问或讯问关系到办案的准确性及合法公正性,在处理交通事故中,正确使用询问或讯问的技巧,如做好询问或讯问的准备工作,制定相应的计划、实施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能够使交警及时获取充分可靠和有力的证据,准确的查明案件事实,正确处理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性犯罪案件中办案人员对未成年被害人存在多次询问、问题设置不当、缺少必要心理疏导等问题,对此情况如不予以充分重视并及时修复,则会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心理产生二次伤害。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儿童心理学、法律语言学等相关理论,设计一套适合未成年被害人身心特点、可操作性较强的询问模式,能够帮助未成年被害人尽早走出心理阴影。  相似文献   

19.
目前故事化报道策略在各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广泛运用有着多重原因,如观众的收视喜好的变化、媒体竞争的加剧、故事化报道策略本身具备的独特魅力以及电视事业自身发展带来的传播观念的变化等。但故事化报道的不当运用也导致了时效性问题、真实性问题和流于肤浅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新闻的质量和水准。因此,故事化报道策略的运用要求新闻工作者们必须严格把关、适度“故事化”,并在故事化过程中牢记新闻的本质和使命。  相似文献   

20.
巨额财产去向不明案件的法律思考顾德镳张补联非法取得并占有一定数额的公共财产是贪污贿赂犯罪行为的直接指向和目的所在。因此,查获被行为人非法取得占有的财产,查明财产的真实去向和实际用途,无论对于证实、揭露、打击犯罪,还是最大限度地挽回经济损失都具有十分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