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释之,南阳堵阳(今河南省方城)人。西汉文帝时,初为侍从官,后因政见独到,符合文帝治国安邦之策,得到文帝赏识,屡被提升,最后官到廷尉,位列九卿,掌管刑狱,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学家。张释之任廷尉时依法行事,秉公断案,执法不阿,并多次规劝文帝以公执法,所以当时曾流传着"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的说法。《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述这样一个故事:汉文帝一次出门,过中渭桥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使文帝驾车的马吃了一惊。文帝派人  相似文献   

2.
近读史书,一则故事令我诵读再三:一天,汉文帝在郎中令张释之的陪同下,到上林苑游玩。文帝询问上林苑禽兽簿的情况,只有管虎圈的啬夫说得头头是道,回答比较清楚。为此,文帝想提拔啬夫为上林令。这时,张释之提醒文帝说,在用人的时候,要注意他们的实际才能与道  相似文献   

3.
张树国 《传承》2012,(9):96-96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是看这个国家财政收入多少,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富裕程度。"文景之治"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大多数人富起来。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实行维护社会安定与民休息的治国战略,社会经济文化出现初步繁荣,国家进入一个升平的时代。了解文景之治对于我们学习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盛世说收藏     
周野 《福建乡土》2012,(2):21-22
自古流传着一句名言说:"乱世藏金,盛世玩古",这是很有道理的。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在册的各级收藏家协会会员十余万人,有收藏爱好者八千多万之众,这还不包括那些偶尔为之的"散兵游勇"与刚踏入此行列或准备踏入此行列的人员,这是一支极为庞大的队伍。  相似文献   

5.
走进白沟访治安马占山,杨旭,谢鹏白沟印象前几年白沟很火,"白沟现象"、"白沟效应"曾吸引着天南海北的人潮水般涌向这里。商业声誉鹊起时,"白沟社会治安乱"、"白沟有违禁品"的议论几乎同时出现。人们对白沟褒贬不一。初冬的一天,我们走进了河北省高碑店市白沟...  相似文献   

6.
“追”与“导”文非近些时来,所谓"追星族"成了热门话题。发表谈话、撰写文章攻之者颇不乏人。不少人认为:"追星"现象是年轻人"理想失落"、"感情扭曲"、甚至"道德沉沦"的反映。因之忧心忡忡,难以自己。更有一些有识之士深加剖析,指出:"追星"并非偶然现象...  相似文献   

7.
论领导干部的廉洁意识马中柱廉洁是做官的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中国古代把廉洁作为选择官吏的重要标准。秦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份“为吏之道”,其中第二条便是“廉”。西汉文帝、武帝诏举“廉吏”,东汉朝野把举“孝廉”作为仕进必由之路。以后各代的清官和贪官的主要分野也是...  相似文献   

8.
春城走笔     
春城走笔戴煌《合肥晚报》记者刚过"金秋十月",城里便处处显出一片初冬将临的灰色,加之四处立起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尽管很气派,但无形中使人的生存空间变得狭小、压抑起来,虽有绿色城市之称,却很难见到令人提神的绿色。恰在这时,一只不期而遇的鸿雁飞到了我的手...  相似文献   

9.
董健 《同舟共进》2009,(2):16-16
在论及"政"与"教"的差别时,孟子有个说法:"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现在的教育,似乎已背弃了这则古训。主其事者并不怎么措意于"得民心"的事,而是千方百计地忙着去"得民财",乱收费、"搞创收"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孔子痛斥"苛政猛于虎",没想到本该是叫人爱的教育,却成了"苛教",如猛虎一般地叫人畏起来了。听说沪上民谣有"人民教师黑社会"之讥,北京则有百姓在民意调查中表示最恨两种人:教师和医生。  相似文献   

10.
把诚实留住     
把诚实留住章荔委实是机关的生活使人发腻,我和娜、莎等几个大学同学,在刚刚兴起的"下海"潮中,辞别了舒适但很乏味的大机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登上了闯荡商海的南行之舟,在南方一沿海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身处异乡的同窗密友,原想搞个什么公司之类的企业,共同"...  相似文献   

11.
语言问题:谵妄?天命?乐扬凡属大变局时代,语言也必将出现异化,此乃不争之史实。所谓"五胡乱华"时代,便有"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儿"的故事;元人无文,倒也叫中国人领略了马背上的浓烈豪情;而晚清之变,西风东渐,更是把数千年来纸面操作的官方语言送入...  相似文献   

12.
"鬼怕恶人"的启示凌岚近日翻看苏轼先生的《艾子杂说》,发现其中有这么一段有意思的记载,现抄录如下,以飨读者。"艾子行水,途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相横于沟上,履之而去。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  相似文献   

13.
“能治编枯就能起死人”古意《吕氏春秋》中记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古时候,鲁国有一个名叫公孙绰的人,他到处向人宣传说:"我能够让死人复活。"人们都很惊讶,问他有什么绝招。他振振有词地回答:"我会医术,本来能治偏瘫一类疾病,让多年瘫痪在床的人重新站起来行走...  相似文献   

14.
是否真要查查刘备的"脚丫"申文中学时,历史老师曾讲过一则笑语:有位老先生研究历史,专爱刨根追源,很想有出人意料的成果。他见史书记载三国时的刘备是"织履"出身,而民间认为草鞋有防治湿气之功效,故而断定刘备患有脚湿,于是潜心研究起刘备究竟哪个脚丫有此病灶...  相似文献   

15.
搞好县级党校后勤工作的几点思考赵华各级党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担负着"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重任。这要求党校在抓好教学的同时,也要切实抓好后勤工作。教学与后勤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现在一定要有一批人...  相似文献   

16.
孔令举 《前沿》2011,(10):57-59
"道"为万事万物本然的存在方式或一般规律,"德"为"道"的可能发展方式或最好表现方式。对于自然存在,"德"与"道"正好同一,自然的"德"正好就是"道",自然之"道"必然有其"德"。对于人这种自由存在,人之道就超越了"遵循"这一问题,人之德就变成了对可能发展方式的开拓,于是出现所谓道德问题即有德无德问题。所谓人道目的,就是对于道来说,德就是目的。只有人道目的才能约束人的概念。道德的依据就是目的论。  相似文献   

17.
赵勇 《同舟共进》2012,(3):77-78
让中国文学走出去,近年来似已成某种共识。中央政府很着急,2011年召开的"作代会"与"文代会"就有相关表述;文学圈内的人也很焦虑,有代表甚至建议:是否可以考虑选拔一些语言功底好的青少年,到世界各大语种地区去学习、生活,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翻译家、作家。  相似文献   

18.
书法教师马明钧印象崔建军,时冰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海淀九人书法展”中,有位写“米”字的叫马明钧,字写得很清爽,可惜当时没有见到作者。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他。一个很典型的回族人,身材魁梧眉毛浓黑、平静温和的双眼隐含睿智,举止言谈都很得体。...  相似文献   

19.
可敬的御人之妻凌岚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里,老子强调的是一个"自知、自胜"的问题。在他看来,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尤为重要。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成了一句名言。但,仅仅几个字,写起来简单,看起来轻松,而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当今士林怪象仇兆华士林,文士之荟萃也,亦可称之为儒林,或曰知识分子群。因为这些人具有一定的文化和专业知识,故而得到人们的尊重。然而,在当今"士林"之中,却出现了不少怪现象。《每周文摘》96年5月17日有一文,题为"北大教授大多不看电影",其中说:"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