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史铁生,北京作协驻会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因病致残开始了他的“轮椅生涯”。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散文《我与地坛》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2.
<正>生活忽而岁月静好,忽而琐碎交错。情绪忽而慷慨高昂,忽而歧路迷离。这时,我总会想起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从容平静的笔调,以真诚苍劲的语言,呼唤出我们每个人心底蕴藏着的一对永恒主题:爱的回归、生命的渴望。爱是家的核心,生命是人的核心。在此意义上,《我与地坛》是  相似文献   

3.
最美是生命     
饱受疾病折磨的史铁生以《病隙碎笔》荣获今年的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他在颁奖后说:“困境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没有意义。”史铁生今年55岁,21岁因病致残,在轮椅上度过了30多年。他却写出了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优秀作品,分别获得过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这个顽强的汉子,近几年又得了尿毒症,肾也随之衰竭,时刻徘徊在死亡边缘,写作变得极其困难。这次获奖的《病隙碎笔》,前后写了4年,有时一天只能写…  相似文献   

4.
近来无事,心却被一种悠慢的,难以说清的无望与苦闷包裹着。我想起了一篇早已被文学界普遍认定的好文童,它就是北京作家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于是,我从那尘封的书箱里,凭着记忆找出了高一年级的语文课本,反复阅读。  相似文献   

5.
《中国残疾人》2014,(9):19-19
我们希望这是一份有温度的征文启事,能听您讲述“父亲”、“母亲”的故事。亲情,是人类情感中一个恒古不变的主题。而一个有着残障人士的家庭,会有着更多的人性瞬间。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曾描述母亲,“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微笑》是肢体听力双重残疾的连忠照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经陕西省作协推荐,已由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特地为本书题写了书名。43万多字的《生命的微笑》是一部继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后,又一部感人至深的亲情、爱情作品。本书开篇就以浓郁的感情以及独特的、具有冲击力的叙述方式,紧紧抓住了读者,作品展现的底层人群的生活、命运,存当今这个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社会环境下,引发多数读者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读孩子的书     
<正>孩子现在上初中一年级,语文老师根据课本内容基本上会安排每个月读一两本名著。我常常在周末晚上,陪他到书店选书,这也是我很乐意的事。其实,很多名著我根本就没读过或没读完,幼时家里没条件买课外书,学生时代的知识仅以课本知识为主,工作后则以生活情感类杂志作为主要读物,名著基本不去碰。孩子的小书房里名著一本一本在逐渐增多,我偶尔也会翻一翻,不经意地竟也喜欢上了这些书。我最爱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相似文献   

8.
参加史铁生文学创作研讨会我有很复杂的心情,因为直到今天我都不愿相信他已经走了。这一年我又读了他的一些书,向他的心灵走得更近了一些,对他和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敬意。  相似文献   

9.
给盲童朋友     
每文微博"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且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华  相似文献   

10.
残缺的圆满     
初识史铁生,内心并没有太大的震撼,书上的文字仅仅让我了解他的经历和著作。得知他双腿瘫痪,患有尿毒症,要靠透析度日,我心中涌动的是一份同情和惋惜——天妒英才啊!有时我会想,在接二连三的病魔面前,他是否有过不平之音,是否极度向往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否抱怨过命运的变化无常?  相似文献   

11.
最后的聚会 那个在地坛玩耍的孩子回去了,那个“职业生病业余写作的人走了”。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走了。对于死,史铁生是坦然的,“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相似文献   

12.
永远的琴声     
那天,南方这个城市正下着入夏以来第一场大雨,雨水使得湿热的城市柔软而含混。我靠在床上,心灵的远景正被索尔仁尼琴那本有名的《古拉格群岛》涂得悲壮而苍凉。大学时的好友超从遥远的西安打来电话说:你知道吗?伟已经走了,走时,身着警服躺在鲜花丛中的他神态很安详,但眼角却分明扑簌簌地滚落了一大串的泪珠,真的……这个已经昏迷了四年的伟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呢?好友在电话里自言自语。那一刻,我全身冰凉,我不知道怎样透过那根细长的电话线去解读一个逝者眼角倏然而至的泪水和他魂灵离去时跫然的足音。惟有记忆深深浅浅,像根须一样长满全身…  相似文献   

13.
在继续教育的课堂上,我们看了一节公开课的录像。这是一节语文课,是研究性课程的汇报课,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了许多相关的课外书,并写出读书体会,最后做汇报交流许多教师都认为这种课是在做秀,是表演,而我认为这节课恰恰引导了我们课改的方向和思路。有些公开课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上安排了学生表演小品、展示图片和讲解、分组讨论等等形式,课堂看似活跃,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并不一定真能参与到教学内容中来。事实上这些活动都是事先安排和训练好的,常常流于形式。这就难怪大家会把这种课…  相似文献   

14.
张闯 《北京观察》2006,(3):37-37
王选先生安详离去,他以人生对“方正”做出了诠释, 他用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楷模。记得在一次九三中央科技委的会议间,我同先生谈起联想、同方和方正三个高科技集团,前两个名字的来历皆知,敢问“方正”的出处?先生让我去看《汉书》,笑道: 出于古书。后来,我在《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上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匆匆离开了人世,我们在为他"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从关注"残疾的人"到关注"人的残疾"思考感动的同时,也感谢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完全没有肾脏功能的史铁生可以依靠透析技术多存活了十几年的生命,使这位深邃睿智的思想家有机会留给我们许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像《命若琴弦》、《病隙碎笔》、《扶轮问路》等都是他在透析过程中的思考,尤其是他对爱、对疾病、对死亡的富有哲理的语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20,(6)
正吴明峰,来自台湾台北,2014年来大陆,曾从事水产出口,后来改做了台湾美食,写了70首原创歌曲。他的兴趣就是音乐创作。《我要和武汉在一起》歌词创作者之一。希望两岸的同胞都能团结起来,才能有一个强盛的中国,才能不再被西方国家所蔑视。唯有一个中国才是正道,这是藏在我内心许久的话,感谢能藉由这个机会告诉所有的同胞!  相似文献   

17.
正白仲轩似乎将咖啡厅当成了表演场,为了向我解释舞者与角色、动作与内心的关系,他和桌子上的手机玩起了互动。他演示了3个情形,分别是懒散、紧急、放松等状态下拿手机的动作,试图让我理解舞蹈不仅仅是动作,更是内心的表演。看着他在表情的演变和身体的紧松之间随意切换,让我不禁感叹白仲轩清秀面孔下藏着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灵魂,他已经在中国古典舞专业浸润近10年了。虽然白仲轩喜欢表演,但今年即  相似文献   

18.
2007年4月20日20时08分,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北京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北京教区傅铁山主教因病医治无效,走完了他爱国爱教辛勤奉献的一生。正如《圣经》上所说:“这场好仗,我已打完;这场赛跑,我已跑到终点;这信仰,我已坚持。从今以后,正义的冠冕已为我预备下了。”傅铁山主教圆满地完成了他的信仰之旅,安详地回到了天主的怀抱。  相似文献   

19.
白银冰 《当代广西》2014,(11):M0002-M0002
正最近收到第8期《当代广西》,看到我采写的人物通讯《卢基敏:"帮助别人就这么简单"》,内心有说不出的欢喜。我与《当代广西》结缘有几个年头,从2007年挖掘推介"摆渡老师"滕大韶至今,我已经在这个平台推介了本县5位先进典型人物,有山村教师、科技工作者,也有基层干部、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20.
景仰萧乾久矣。但拜识萧乾,却在我读过他那唯一的长篇小说《梦之谷》之后大约半个世纪。此刻,萧老已经跨进了他辉煌的暮年,仍在以他八旬的高龄“吐剩下的丝(文学)”。萧老是我的前辈;虽然在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副董事长以及中国作协理事等头衔,但我一直仍把他视为一位被公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