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蓓蓓 《学理论》2013,(20):192-193
盛唐刚健豪迈的诗风,在安史之乱后转向了清雅纤细,作为这一时期重要诗歌选本《中兴间气集》,其"理致清新"的诗学倾向集中反映了此时文学风尚的转移。"理致清新"的诗学追求重要表现之一便是对郎士元诗歌的选取。郎士元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不大,但其诗歌契合了中唐诗歌的审美倾向和高仲武本人的诗学偏好,以致《中兴间气集》选录了较多郎士元的诗歌。  相似文献   

2.
范昕 《学理论》2010,(26):183-184
在中国诗歌发展流变中,唐代大历诗歌不应被看做是盛唐诗歌由高峰急转直下的倒退与衰落,而是有意谋求对先代诗歌成例的突破革新,是"宋诗突破唐诗"之变的先声。这种突破精神贯穿中唐至韩愈、孟郊、李贺。而晚唐诗可看作是"突破"的中止与盛唐诗风的回潮。  相似文献   

3.
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莉 《学理论》2012,(5):132-133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另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歌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统一。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结合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表现出了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4.
胡敏沪 《学理论》2011,(11):225-226
李白诗作为唐诗最高典范,深受历代诗人文人追慕、欣赏,影响深远。吴中四子中的祝允明对李白更是推崇备至,二人在思想、个性、经历及审美情趣等方面颇多相似之处。祝允明不仅与李白有着强烈共鸣,也体现在了其对李白诗的批评与接受上。"扬李抑杜"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的祝允明,高举宗李大旗,并努力学习盛唐诗风,在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尤其是宗杜的复古诗风中,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子,对明诗多样格局的形成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哈代与艾青,一个是英国文学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作家,一个是中国新诗史上将现实主义与象征、浪漫相结合并开一代诗风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创作了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本文从爱国、战争残酷、人类生存这三个诗歌主题对他们的战争诗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他们战争诗创作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对战争诗创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杜甫是盛唐向中唐转折过程中出现的伟大诗人,对中唐及其以后的文学影响深远。柳宗元作为元和时期著名的诗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柳宗元诗歌不仅受到了杜诗的史诗品质的影响,其诗歌的风格、创作手法、语言等也都与杜诗有着一定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7.
尹根德  阮小娟  覃玖英 《学理论》2013,(24):173-174
和美国深度意象派的其他诗人一样,詹姆斯·赖特在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也经历了一种全新的转变。这种转变同时体现在诗歌主题和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只不过体现在诗歌的创作技巧上甚于诗歌的主题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变并没有自始至终贯穿诗人的整个后期诗歌创作,也就是说,实际上在诗人的后期诗歌中无论是在诗歌主题上还是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都仍然或多或少保持着早期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以李商隐复杂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分析诗歌中隐隐透露出理想不得实现的悲苦现实、生命体验与诗歌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诉求.由此分析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注重人生体验,但更重视审美追求,并在崇高的审美的追寻中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陆龟蒙的诗歌风格多样,但以奇峭、平淡两类为主。奇峭诗风,表现为铺张扬厉的手法,纵横捭阖的气势,峭拔险怪的境界,以及僻字险韵的运用。平淡诗风则是由平淡的内容、冲淡的情感及平易的语言共同演绎的。  相似文献   

10.
《各界》2012,(7)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令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有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相似文献   

11.
白杰 《学理论》2009,(17):179-180
作为新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路玉香对改革开改以来中国乡村生活的变革发展予以了真切而深刻地关注,诗歌既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又饱含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诗集《诗苑鸟语》将时代精神与乡村生活紧密相拥。将道德诉求与艺术技法浑然交融,诗风朴实而灵动,不仅集中体现了新田园诗歌的艺术特征,更以厚实的文学实绩有力推动了当下新农村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盛唐是诗歌颇为繁荣的阶段,尤其是王维、李白等一些极富有个性的天才诗人的出现,使诗坛辟开了一个新的时代。当我们在赏析该阶段众多名家诗品时,不由不对其中独辟蹊径抒发情感的王昌龄诗产生浓郁的美感。王昌龄,字少伯。其诗历来研究不多,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在盛唐诗坛上的应有地位。王  相似文献   

13.
曹艳春 《学理论》2010,(16):253-254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古代诗歌文本入手,分析这些诗歌所蕴涵的审美教育资源。从语言美、韵律美、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意境美等几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进一步明确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晓红 《理论导刊》2007,(9):115-117
陕西华阴籍人杨炯是初唐时期重要作家,初唐四杰之一,也是一位长期被人忽视的秦东古代作家。他的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赋作上。其突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冲破上官体流风,开拓了新的诗风;二是促进了五言诗的定型化。  相似文献   

15.
2 0世纪的中国新诗走了自己的三个十年:2 0年代的象征派诗歌在初步接受西方诗艺中不自觉地趋向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趣味;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则是在完全自觉地探索着“中西汇融”的道路;4 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则从中国传统诗艺中破茧而出,化蛹成蝶。  相似文献   

16.
韩宏韬 《学理论》2009,(17):183-184
含蓄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高的审美境界。自古以来,“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等有关内敛风格的审美范畴,成为古代诗歌的创作原则。正是因为诗人善于将自己的感情隐含在诗作的字里行间,寄托于自己精心营造的意象皇,所以给读者的鉴赏带来很大的难度。在多年的诗歌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系列的鉴赏原则和方法,即,从诗人创作的角度出发,揭示诗歌的含蓄美;同时,读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诗歌的再创作。使诗歌的“能指”大于“所指”。  相似文献   

17.
潘琳 《学理论》2012,(15):127-128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所创作的田园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瑰宝。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与众不同的思想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思想主题上,他的诗歌描写恬淡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抒发自己参加农耕的深切体会,赞美农业劳动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艺术风格上,陶渊明田园诗诗风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善于从平凡事物中营造出不平凡的意境,所创作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并且他的诗含蓄深厚,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18.
王彤 《学理论》2012,(26):122-123
宋人诗话作为宋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给予苏轼高度的关注。在对东坡其人、其诗歌创作的品评中,多数持褒扬态度,也有少数品评是对苏轼诗法的批判。这主要集中在对其以文为诗、怨刺诗风、求奇求巧及用典等问题上。正是这些批评与指责,引起了后人的不断论争。究其原因,是对苏轼所开创的不同于唐诗传统的"宋调"的论争,是诗歌评判标准的分歧。  相似文献   

19.
《各界》2012,(12):F0003-F0003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诗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20.
王鹂 《学理论》2009,(20):172-174
文章针对审美情感因素研究了魏晋文学的特点。比较说明了魏晋文学理论与儒家诗教说的不同点是对文学创作活动中审美情感因素的重视,并分析了魏晋诗歌作品中对超乎儒家政教色彩的爱情和生命意识的表现,指出魏晋文人对情感的重视使得魏晋文学更进一步表现出文学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