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现党内和谐,建设和谐的党内关系,重要的是要正确理解党内和谐的科学涵义。党内和谐是“和而不同”,是多样化的统一,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也是团结与斗争的统一。党内和谐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是对立的统一,具有相对性和历史性。所谓相对性,就是说党内和谐并不是绝对的和谐,那种绝对的排斥了任何不和谐因素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相对性和绝对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一个应用极为广泛的重要范畴。《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将这对范畴收编于该书,第一次把它作为唯物辩证法诸范畴之一提了出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很值得称誉。但《教程》在阐明相对与绝对的含义中却有多处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公务接待权的法治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接待权是个处于发展中的权利,其概念尚未明晰,目前少有学者或规范性文件对此进行科学的表述.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务接待权具有绝对性、相对性和自控性的法律属性,在中国实现公务接待权法治化具有可行性,但也有很大的阻力.公务接待权法治化的构想:一是深化公务接待权的法理研究;二是以法规范公务接待权;三是加大监督力度,从严执法.  相似文献   

4.
债权相对性原则是古典契约法的基石,整个司法体系都在此基础上构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债的效力呈现扩张的趋势,债的相对性也得到了突破.从分析债权相对性的内涵入手,具体探究债权相对性的各种突破和扩张情形.新的社会公平正义标准的确立,建立第三入侵害债权制度巴经是现实的必然要求.基于我国司法实践的需要,在我国建立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也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关于社会公平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认为,平等具有历史性、相对性和有条件性,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的,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因此,一方面要认识到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还存在一些非市场因素与不合理成分,比如腐败、行业垄断等等,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真解决。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普特南提出了一系列的论证来反驳和批判他早期所坚持的"形而上学实在论",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就是"概念相对性"论证.根据普特南的观点,如果我们意识到概念相对性现象的存在,就必须拒绝形而上学实在论关于"世界"的设定,形而上学实在论与概念相对性现象是不相容的.可是,透过普特南对"概念相对性"的论证,我们发现,他的论证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因此普特南试图通过"概念相对性"来否定形而上学实在论并不成功.而形而上学实在论关于"世界"的设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杨超 《学理论》2014,(2):170-171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其本质特性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在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公平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家和社会履行义务的理论基础是权利在逻辑上和道德上对于义务的优先性。为保障公平而制定的各项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则既强调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又强调对于权利的平等保护。这两点不仅不冲突而且被权利可欲性和可行性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契合点就是差别的合理性,表明对于高等教育公平的追求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8.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其他原理一样,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实践标准的唯一性,这是它的唯物论。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它的辩证法。现在,有些哲学教科书,对其唯一性方面,阐述的比较充分;对其辩证性方面。则缺乏应有的重视,而且把相对性只解释为局限性,把绝对性解释为“就是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认为,唯一性和绝对性的含义和功能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唯一性是实践标准与其他标准(本本、有用、权威、公意、阶级、客体、逻辑等等)相比较而显示的优越性,具有排他性,其功能在于确立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此外,再无别的办法。绝对性和相对性则不是相对于其他标准而言的。而是实践标准自身在检验各种认识的过程中在不同情况下所显示的两种不同属性,承认绝对性的同时,还要承认相对性,二当相互间没有排它性。它的使命在于揭示实践检验的具体状态,帮助人们正确对待实践检验。绝对性和相对性都是以唯一性为前提的。因此,不能只把唯一性和绝对性统一起来,免得引起好象相对性就是不承认唯一性的误解。 那么,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辩证性质呢?我以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新编还是再版和再再版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谈到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时,都仍然使用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的提法。  相似文献   

10.
温运城  汪洋 《学理论》2012,(19):250-251
库恩提出"范式"概念以后,其影响力早已超出科学哲学本身的范畴,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范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目标,以及教科书编写的影响。最后,从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教育,以及教材书应如何编写三个角度,分析范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受社会经济条件限制,罗马古代债的相对性规则呈现出封闭性与形式化的特点,到了共和时期末叶,对债的相对性规则有所沿革和发展.近代合同相对性对罗马法债的相对性的发展和继承的真正意义在于对自由这一制度价值的挖掘和发挥,更多地体现了对市民社会中私法主体意思自治及其私益处分自主权的保障.现代条件下合同效力扩张所透射出来的实践品质与罗马共和时期如出一辙.而现代合同效力扩张并不构成对合同相对性核心价值的根本否定,不会销蚀民法法权体系及相应的民事责任体系划分的实践效应.  相似文献   

12.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一书写道:“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说明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或一定状态,因而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见该书第73页)。我认为这段话有三个方面的错误,现提出来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3.
中长跑是中学体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学生每年测试项目之一。传统的中长跑运动由于简单枯燥、机械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使学生对这项运动提不起兴趣,学生耐力素质逐年下降,运动成绩得不到提高。本文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就培养学生中长跑兴趣、增强耐力、提高运动成绩等问题谈几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助于“汇与派”的注脚 ,对国家主权理论进行了梳理。其中 ,相对国家主权的理论较之于绝对主权和虚无主权来说是正确理解国家主权性质的理论 ,相对国家主权在实践中更符合国际社会的现实和发展要求。这就是相对国家主权的汇。接着 ,本文系统阐述了相对国家主权在国际法层面上的一系列表象 :国家主权行为必须受国际法一般强行规范的司法制度的约束 ,国际合作是各国主权协调与让渡的结果 ,国际争端的解决途径表明国家主权受 (准 )司法制度的裁判 ,国际私法的产生与发展表明国家主权在与适用外国法律的较量中显示出它相对性的一面。此为相对国家主权的派。  相似文献   

15.
论侦查管辖的相对性及侦查协作的多样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犯罪的动态化成为常态的时候,侦查管辖的相对性就凸显出来。这种基于相对性认识的侦查思维应转化为多样化、多层次的侦查协作形式,并将之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实现侦查与防范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6.
构境论不是主观论,它的基础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非实体关系场境。在文本学的意义上,它不再以还原解读对象的原初语境为指向,转而承认解读理解本身无法消除的生产性,这使任何理解能只处于历史的相对性之中。由此,我们承认了相对性,认识了我们都拒绝绝对真理,我们才有可能真的遇到真理。  相似文献   

17.
政治稳定是对一个国家政治运行状态的判断,动态的意义上它标志着政治运行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有序互动.静态的意义上,它表示政治运行中国家与社会在有序互动基础上所达成的均衡状态.在这里,动态的政治稳定具有绝对的意义,即政治稳定依赖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持续互动;静态的政治稳定具有相对性,即政治运行中形成的国家与社会的均衡需要不断重建.国家与社会的持续互动构成了政治稳定实现的一般过程,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生长状态构成了对一个国家政治运行状况的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18.
按照黑格尔自身的逻辑,思辩辩证法是比辩证法更合理的称谓,称谓的改变意味着对黑格尔哲学精神理解的改变。思辨辩证法认为哲学的对象和宗教的对象是同一个对象,即绝对精神的自身演化和自我实现的运动,这种运动以精神的自我相关和自我否定的本性为动力,因而它的开端和终点都是一种中介化了的自我圆圈。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9,(10)
《精神现象学》表明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自己构建自己的道路"是一条作为完满体系的、以达成"实体即主体"为旨趣的"科学"道路;并且,"按照这个方式"呈现出来的意识即"绝对知识",是在运动过程中开显自身的那种终极"目的"。而以上所谓"科学"道路的"构建"与意识运动的"呈现",实际上又贯穿着整部《精神现象学》。因此,在从"科学体系"到"绝对知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达成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一种总体理解——一种历史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物证鉴定的核心问题是“同一认定”理论和物证的特征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化问题。物证的特征是物证所具有的客观条件和个人的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个人的知识与实践经验是确定物证特征的主观条件。共性特征和异性特征同属于物证同一认定的评判特征。共性特征决定肯定判断的方向 ,异性特征决定否定判断的方向。物证同一认定具有相对性和矛盾对抗性一面 ,不能把同一认定机械地理解为绝对的“同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同一认定准确率的含义 ,不仅加深了对同一认定理论的正确理解 ,而且树立了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世界观 ,对实践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避免认定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 ,减少错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