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时下,似乎有一种怪现象:有少数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为了"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不惜"集中兵力",动用车辆,前呼后拥地"下基层"。然而,对于"走上门"来反映情况、请示问题、咨询政策的基层群众,却漠然置之、无人问津,每每给"上门"群众的感觉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其实,"联系群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基层"联系群众和接待从基层"走上门"来的群众,这都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2.
宗言 《新长征》2014,(12):62-63
罗荣桓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实在在地联系群众、春风化雨般地爱护群众、全心全意地依靠群众,形成了独特的群众工作风格,是党的政治工作的"巨匠"和"群众工作的典范"。实实在在地联系群众罗荣桓同志把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看作是党和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根本体现。他经常说:"人民群众是领导干部身上的血液,领导干部脱离了群众,生命就要枯竭。"  相似文献   

3.
将"接地气"引申为"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党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扎根基层,与老百姓广泛接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反映底层民众的愿望、诉求和利益。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要接上"地气",一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二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三是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在突发心肌梗塞,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仍然叮嘱司机:“不要闯红灯!”他没有认为自己是一名高级干部,就可以目无一切,违章驾驶,而是时刻没有忘记自己也是一名普通群众,应该遵守公共的社会规则。郑培民的这种平民意识,正是他作为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现,也正是他所以赢得群众爱戴的一个重要原因。领导干部是什么?“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为什么?“为人民服务。”可见,一名真正的党的领导干部不是“官老爷”,而是“人民的勤  相似文献   

5.
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如何,取决于其自身的"官"念取向,也影响和决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走向,更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和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转变"官"念,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标准,让人民去评定。领导干部的根是老百姓,本是老百姓。转变"官"念,就是视自己为考生,把岗位当考场,以人民为考官,  相似文献   

6.
《求是》2011,(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执政基石。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法宝,是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0,(19):21-21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经常与他人打交道。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要有效履行职责、更好推动工作,更需要广泛接触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广泛接触群众,强调的是在“面”上铺开,了解更多群众的所思所想;密切联系群众,强调的是在“点”上深入,搞清矛盾点,找出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8.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党员只有在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近年来,我们构建了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普通群众、机关联系基层单位、一般党员联系居民农户的“三联机制”,同时,推出群众评议、党员互评、支部评鉴的“三评机制”,保证联系机制的顺畅运转。  相似文献   

9.
创新联系群众制度和方式的实践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联系群众、创新联系群众的制度和方式,既要研究相关的体制、机制、环境等因素,也要研究其实践主体--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能力等问题.从联系群众的实践主体角度讲,要实现联系群众制度、方式的创新,就必须解决三方面的问题: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真正解决想不想、愿不愿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切实解决能不能、会不会创新联系群众制度、方式问题;坚持人民利益的评价标准,准确判断创新的联系群众的制度、方式行不行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向邦俊 《当代党员》2010,(10):22-23
“三项制度”实现了联系群众从“建感情”到“建制度”的创新。长期以来,在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中,密切联系群众,就是与群众套近乎,彼此亲密无间,加深感情培养等等,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  相似文献   

11.
“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是新形势下对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路径或方式的重大创新。同时也是在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有力抓手。“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用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规定来指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密切联系群众行为,使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有了更加丰富、具体的实质性内容,效果和作用更加明显、直接,意义更加重大。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像郑培民同志那样真心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一身正气,艰苦奋斗,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赞誉。  相似文献   

13.
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存在脱离群众的倾向,影响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为什么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却不知道怎样坚持和弘扬呢?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虽然明白密切联系群众、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但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却不甚了了,以致影响了工作成效。要将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在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4.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然而,在当今形势下,少数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上"走了样"甚至"绝了缘",显露出不应有的"五不"现象:不愿联系群众,不会联系群众,不深联系群众,不让联系群众,不真联系群众。这"五不"现象破坏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破坏了党的形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5.
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要力戒“三气”.第一、要根除傲气,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傲气十足,自恃高明,目中无人,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把与之共同奋斗、同舟共济的人民群众不放在心目中,误以为自己的职务上升了,水平就自然提高了,什么群众的呼声、意见、建议都充耳不闻,殊不知这种观点,是十分有害的.毛泽东同志曾反复强调,要做群众的先生,必须先作群众的学生.实践出真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领导者只有经常深入人民群众,处处尊重人民群众,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才能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取得各项工作的主动权.第二、要打掉官气,在感情上贴近群众.一个官气十足的领导者,是无法贴近人民群众的,只有彻底打掉官气,才能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在思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为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调兵山市深入开展"五联五帮"主题实践活动,全市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围着基层转、倾听群众说、帮着基层干,打造了领导干部扎实服务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新平台。定点承诺,服务基层群众有遵循。调兵山市委按照分管领域、服务区域、居住地域相结合的原则,为每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确定了l个村、1个社区、1个企业、1个机关、1个事业单位作为联系点,开展定点联帮服务,全市32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共建立160个联系点,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自觉地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密切联系群众是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有的党的领导干部犯错误尽管有种种不同的主客观原因,但归根结底,大都与脱离群众有关。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从思想上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一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坚持群众路线的自觉性。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再教育,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观念,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础和源泉。真正懂得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员只能心为民想,权为民用,利用民谋,身为民行,而不能当官做老爷。新时期情况变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不能变;任务变了,党的群众路线不能变。党员干部要有忧患意识,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相似文献   

19.
刘建明 《奋斗》2013,(2):63-64
正时下,在实际工作中,少数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联系领导多,联系群众少;听取汇报多,深入基层少;发文件多,抓落实少。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少数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值得领导干部警惕和深思。细想一下,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执政理念发生严重偏差。少数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  相似文献   

20.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然而,在当今形势下,少数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上"走了样"甚至"绝了缘",显露出不应有的"五不"现象:不愿联系群众,不会联系群众,不深联系群众,不让联系群众,不真联系群众.这"五不"现象破坏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破坏了党的形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