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契约产生伊始,订立契约就成为人们转移土地及其附属物时的习惯之举.只有拿着那一纸契文,人们才会感到心里踏实,才会感觉到所谓的保障,这可以说是古代社会中的一种典型的契约心理现象.然而,当时代的行程步入近代,当列强入侵、西风东渐、国人慢慢开眼看世界之后,诸多的变动也随之在人们的心里开始萌动,这其中就包括契约心理的嬗变.表现在华北乡村的土地易动上就是,尽管人们的契约心理依然浓重,但人们对于契约完全信赖的那种尊崇却因之有些松动.由此,人们在进行土地交易时,不仅开始承认契约具有某种失效的可能,并努力寻求弥补契约失效后的自身利益的解决方式,乃至于不惜诉诸法律手段来实现.这就是人们的契约心理在近代中国社会所实现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时代变迁,80后正成长为组织的中坚力量,但由于80后群体特点以及目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80后离职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基层组织中80后人才流失问题严峻,因此,如何留住80后人才成为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心理契约作为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共同期望和约定,在80后人才流动管理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心理契约违背正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目前80后人才特点和流失的现状,本文从心理契约的两个维度——交易维度和关系维度——提出了人才保留的对策,以帮助组织构建稳固的心理契约,减少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3.
公共部门与员工之间除了存在正式、规范的书面契约之外,还存在非正式、未书面化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体现了公共部门与员工之间彼此的认知与期望。本文以心理契约理论为视角,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流程出发,提出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对策:包括强化职位分析,精心规划与甄选,注重培训与开发,增强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合理设计薪酬等。  相似文献   

4.
"心理契约"是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刻,都存在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员工在经过一系列投入、回报循环构成的组织经历之后,与所在企业形成的情感上的契合关系,体现在员工对组织的依赖感和忠诚度。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在于员工的满意度。好的组织承诺能提高员工满意度,促进并维持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  相似文献   

5.
核心员工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由于核心员工优秀的技能素质以及掌握企业的商业秘密,以至于很可能成为猎头公司及其他公司的"猎物"引发跳槽。本文通过对《劳动合同法》的解读以及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解读,试图构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法律契约和"心理契约",以达到留人留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胡忠惠 《法学论坛》2008,23(1):65-70
我国现行法对民事证明责任分配规定了三项标准,未明文允许当事人可订立证明责任分配契约.承认证明责任分配契约的合法性,反映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融合,凸显了当事人在举证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处分主义在证明活动上的体现.在我国允许当事人订立证明责任分配契约,可弥补证明责任分配标准的不足,并且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契约订立后,一旦发生诉讼后适用该契约,对当事人、法院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当事人若对订立的证明责任分配契约效力发生争议,不能就该契约提起诉讼,应要求法院在本诉中直接审查契约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马静 《行政与法》2001,(4):62-64
定型化契约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我们对定型化契约的研究还较肤浅.如何认识定型化契约存在的原因?如何认识定型化契约的变异形式?如何解决定型化契约在日常应用中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一种新的角度对此加以诠释,以期能有抛砖引玉之功效,推动对定型化契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管理心理学中的心理契约思想被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且逐渐成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实效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契约理念引入行政法的背景分析——基础与条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下的行政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既是行政法和契约的基础 ,也构成了二者结合的基础 ;民主为契约理念在行政法中的确立奠定了观念与制度的基础 ,也正是民主孕育着行政法的契约精神 ,而行政职能的转变及多元化行政的出现 ,为契约在行政法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法治理念与契约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互为基础 ;立法对契约的规定与行政的实际运作 ,表明了契约理念的确立已具有现实的可行与必要。契约理念确立的条件 ,可从行政、行政相对人、行政关系中的利益及契约与依法行政的结合等方面来解读 :行政的开放性与文化支撑性、行政相对人的独立性和参与性、行政关系中不同利益的可交换性、契约与依法行政的相融性。  相似文献   

10.
证据契约是民事诉讼契约的一种类型,是意思自治原则在证据规则中的体现.审判实践中,应当尽可能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认定证据契约和效力.同时,还应当注意处理好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与提高诉讼效率和保护第三人及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对符合撤销或无效条件的也要及时予以撤销或宣布为无效.  相似文献   

11.
李玉生 《法学家》2005,(5):35-41
比较中国古代法与现代民法中的债和契约制度,两者之间既有相同和相似的一面,又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论文在辨析中国古代法与现代民法债和契约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他们在具体制度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民事测谎契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广泛存在,但各地法院在有关此契约的订立时间、主体、违约责任等问题上看法不一,具体操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民事测谎契约的达成符合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及举证责任规则的一般原理,可以消除测谎程序可能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障碍,是赋予测谎技术和测谎意见应用正当性的必要条件.民事测谎契约除应具备证据契约成立和生效的一般条件外,还需要符合特殊的规制要求.生效的民事测谎契约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双方当事人均应按照契约内容履行相应义务,违反约定需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3.
论婚姻是一种契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夏凤英 《法学家》2001,(2):78-82
一、问题提出 婚姻契约,其核心在于自愿与平等,是资产阶级革命中"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在婚姻关系中的体现,反映了婚姻制度由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到资产阶级的新式婚姻制度的根本转变,因此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将婚姻作为一种契约,一种民事行为.过去我们一直否认婚姻是契约,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否认婚姻是契约的观点认为:(1)婚姻的内容和效力,婚姻当事人不得变更,其效力非根据契约而发生.  相似文献   

14.
韩伟  赵晓耕 《北方法学》2014,(6):128-139
中国传统契约中的原因条款,不仅是一种事实,还具有重要的法律意涵,它既是直接引致订立契约的原因,同时也作为一方当事人订约的动机,体现对社会经济需求的某种满足。确定产权合法有效转移的契约本身又作为"产权"转移的重要原因,产权的有效移转和契约的有效成立在传统契约实践中是紧密联系的。明确契约之债的"原因",本身有助于更准确地对契约"定性",也能更方便地确定契约是否合法、有效。从交易安全与契约定性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契约中的原因条款亦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契约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基本法律关系。契约关系与市场经济同步发展的历史表明,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怎样为市场主体实施契约行为、缔结契约关系营造条件,则是我们改革的法律取向。  相似文献   

16.
黎建飞 《中国法学》2012,(3):103-114
从雇佣契约到劳动契约的社会化变迁,劳动法对民法中的两大基本原则"平等"与"诚信"进行了理念上的更新,矫正了形式平等并升华了一般诚信,转向了劳动法中的实质平等和最大诚信。从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到变更,雇佣契约与劳动契约的法律调整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评判及处理手段。通过退休年龄的实例分析,可以发现劳动契约被注入了社会保险、岗位资源等雇佣契约所不具备的社会化因素。从社会化的角度出发,劳动者就是弱者,劳动法必须突破民法视域下雇佣契约平等保护的作法,进而实现单方面倾斜性保护劳动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7.
中人是清代土地绝卖契约中的一个重要存在,对契约参与人、契约形式、契约内容以及契约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探究中人对清代土地绝卖契约的影响有助于发掘中国民法的本土资源,进而将西方法理与中国本土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买卖契约与借贷契约在人保与物保的选择上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倾向。在买卖契约中,由于双方当事人的交易多为即时性交易,故人保条款并不是每契必具。在不动产买卖契约中,保人身份固定化,保证责任主要是卖方所有权瑕疵担保,关注的不是物的瑕疵,保证责任具有单一性与单向性。在动产买卖契约中,保人身份较为多样化,保证责任除了所有权瑕疵担保之外,还有履行保证。而对于借贷契约而言,虽然在一些契约中出现了物保条款,但囿于可供选择作为物保的标的物的缺乏以及物保本身对债务人使用物的限制,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人保。对比买卖契约与借贷契约,人保在借贷契约中的地位与作用更为重要,这与借贷契约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履行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19.
论民事证据契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契约是诉讼契约的一种,是当事人双方在证据采纳和采信方面达成的约束法官心证或者与法律规定不一致的合意。证据契约的种类较多,大致分举证责任分配方面的契约、证据能力方面的契约和证据证明力方面的契约。学界基于自由心证主义对证据契约的效力多持严格限制态度。证据契约不仅有辩论主义和处分权方面的正当性,还有其他有利于当事人的价值利益。决定证据契约的效力,应当委诸于法官根据利益衡量原则进行判断,尽量认可其效力,以彰显当事人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契约必须遵守”是一个古老的法律命题。传统的法学观点认为保障契约履行的主要是道德、国家权力、社会舆论等,这些都没揭示出保障契约履行的本质基础。本文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契约订立、契约履行中的利益机制,从而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保障契约履行的根本原因是契约中的利益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