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但农民工合法权益法律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其工资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障以及维权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借鉴国外促进人口和劳动力转移采取的政策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解决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是:改变传统的户籍制度;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障制度;合理保护农民工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平等权;不断建立和完善司法救济体制.  相似文献   

2.
杨琳  刘波 《瞭望》2005,(20)
种种另类农民工维权组织的发展方向有两个可能,一是变得越来越"另类",甚至有可能成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另一个则是在政府的疏导下逐渐规范,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其关键因素,在于政府的导向。农民工维权组织的出现,有其强大的现实背景,那就是农民工的利益确实容易受到损害,而不容易得到保护。党中央再三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因此,农民工维护自己的权益是正当的、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民工荒""涨薪潮"现象并非是我国劳动力市场进入"刘易斯转折区域"所致,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有两个标准:一是农村过剩劳动力是否全部转移到工业领域,二是劳动力短缺是否是"持续性、永久性"短缺。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没有全部转移到工业中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只是一种表象,是供给的暂时性短缺,劳动力供需的拐点即"刘易斯拐点"并没有真正到来。我国出现的"民工荒""涨薪潮"现象是由于农民工主体发生变化,新一代农民工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人性化管理等方面期望远高于老一代民工所致,而且由于通货膨胀,农民工的生活成本提高,农民工的实际工资缩水,出现涨薪的客观要求,并且,由于"民工荒"现象,劳动力市场供小于求,也助推"涨薪潮"。企业应针对"民工荒""涨薪潮"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用全面报酬的理念破解此难题。  相似文献   

4.
杨家栋 《学理论》2010,(11):21-22
我国近来出现了部分农民工返乡的情况。农民工返乡产生了农村就业、稳定压力加大等负面效应;但更有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等积极作用。正确对待农民工返乡,应充分认识其积极作用,抓住城乡统筹发展机遇,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辉  杨洁 《理论导刊》2008,(2):58-60
构楚和谐社会必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社会、人身等方面的权益严重缺损,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农民工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自身维权意识不强、城市政府政策不合理、利益组织失缺.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分类分层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由于农产品价格弹性较高、政府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及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等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度较小,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及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但是,金融危机的发生凸现出我国农民工在转移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低下,对外部因素的抵抗能力极为脆弱。因此,在金融危机这一特定背景下,必须以新农村建设、国家相关工程建设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为基础,重新构建有效的农民工就业模式,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7.
郭娜娜  袁越 《学理论》2013,(13):127-128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维权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新一代的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较高,他们有自己的维权意识和维权思维,而正是这样的思维指引使得他们的法律维权行为有其特有的标志,面对非法侵害,他们不再妥协沉默,而是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武器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也表现出了法律维权韧性不够,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有限等消极特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维权特点的研究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维护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浅析农民工权益维护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权益的维护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工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随着昆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权益的维护也成为我们工会工作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昆山现有人口126万,其中“新昆山人”64万,而64万“新昆山人”中又有80%来自中西部农村,因此维护好“新昆山人”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于构建和谐昆山的人文环境至关重要。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剖析农民工权益维护的难点,积极探索社会化维权的模式,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走出了一条在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新路。一、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是…  相似文献   

9.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集中地,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由农民工自发组织的“同乡会”、“战友会”等原始维权组织,这些组织存在于现有体制之外,被称为“另类”维权组织。另类维权的出现凸显了农民工权利意识的觉醒与维权渠道缺失之间的矛盾,也对法定维权组织——工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解决另类维权问题,使农民工权益维护合法化、理性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挑战与反思——另类维权对工会提出的新课题另类维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一方面,权利意识的觉醒使农民工迫切需要通过组织…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镇拉力视角,运用2007—2009年2291份调查问卷所建立的固定效应Probit模型及实证分析显示:城镇生活适应性、技能型收益和精神收益等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有显著影响,是促进或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而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作用,依赖于城镇务工收入水平、教育和年龄等交叉变量,且不同个性特征的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决策上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研究同时发现:2008年金融风暴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仅是一次短期波动,并没有改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理和长期趋势。文章的最大局限在于,受问卷设计和数据可得性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户籍制度、子女教育及医疗保障制度等非经济因素。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乃至对于农村劳动力从"候鸟式"转移到"生根式"迁移的本质性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即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不匹配,一方面是用工地区愈演愈烈的"民工荒",另一方面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赋闲在家,工作难觅。究其原因,主要有:城乡分割的制度体系,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工资福利等就业环境落后致使务工缺乏稳定性;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其诉求多元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有限供给转变,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央惠农政策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使农民工外出成本增加,区域用工竞争加剧。  相似文献   

12.
加强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司法制度和执法不严等诸多原因,农民工权益还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核心,国家应通过立法、司法和执法等方面协同努力,使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体系逐步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社会组织需求是实现其权益保障需求的手段。目前农民工组织化程度较低,工会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不强,应有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劳动者团结权是农民工权益工会保护的法理基础。实现农民工权益工会保护的具体路径是:因地制宜创新工会的组建形式;工会应主动协商,代表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在思想上和立法上接纳农民工;重视工会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中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工会应成为农民工维权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下农民工被歧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劳动力市场当前出现的农民工被歧视问题,与西方相关问题相比有所不同。一是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发达地区或先富起来的城市劳动力市场,这种歧视是对农民工的数量限制;二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正规部门,这种歧视是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这种特殊的农民工被歧视现象需要进行分析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是根植于我国特有国情的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努力与奉献的同时,其自身的各项权益却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应注重几点: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消灭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加大法律监督力度;为农民工设立特殊的权利救济的渠道和方式.  相似文献   

16.
闫小沛  高建凯  杜海侠 《学理论》2010,(10):105-106
关于新农村建设及农民工维权问题的研究,社会各领域大多有所涉猎,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论述"权益"的内涵及农民工所遭遇的权益问题,分析了解决农民工权益问题的必要性,据此找出其权益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我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民维权的种种方式体现出强烈的工具理性特点,沟通理性则明显缺乏。由于工具理性自身的局限性,其带来的必然是压制与反压制,法律只能成为工具选择而不是农民维权中的结构性要素。沟通理性应取代工具理性成为农民理性维权的建构基点。农民维权的利益属性是农民维权沟通理性建立的前提。沟通理性的建构不仅有助于农民权益问题通用解决规则的产生,同时对农民维权法治化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面临着参保率低、保障农民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民工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困难重重等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相对不足、企业为农民工买保险的意识不够以及农民工自身素质限制等。因此,必须改革户籍制度、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提升农民工自主参保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为改变因法律制度缺陷、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约、政府行政不作为、维权成本过高等原因致使农民工劳动权益倍受侵害的现状,必须扩大劳动法调整范围、明确劳动者权益保护规定、明确用人主体法律责任、简化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建立专业化劳动仲裁机构.同时加强部门沟通合作和社会参与以求严格执法,并通过签订集体合同、健全工会组织、打造责任政府、建立守法信用体系等措施建构一张维权防御网.  相似文献   

20.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导致的劳动力供过于求是农民工权益问题的经济基础 ,农民工自身组织的局限和制度变迁不均衡是农民工权益问题的制度基础。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战略 ,增加就业机会 ,促进整体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