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法诉讼排除规则是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之一,随着依法治国和保障人权理念的发展,它的具体规则和适用范围也逐渐得到确定和适用。以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民事诉讼中初步建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是法律规定的并不系统和完善。本文提出了在证据立法、规则的保障制度、排除范围、例外规定和具体操作程序等方面的构想和完善建议,建议完善民事证据立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保障制度,明确应受排除的非法证据范围。  相似文献   

2.
非法证据是否具有证明能力,能否作为定案的依据,是民事诉讼中较为复杂的问题之一,其复杂性集中体现在实体公正与人权保障、程序正当的价值冲突上.虽然我国法律上有禁止非法获取证据的规定,但排除民事诉讼非法证据的规定还不完善,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完善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一问题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电子证据是信息时代的“证据之王”,在现代刑事诉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已经规定了与证据开示制度相似的证据交换制度,而在刑事诉讼方面尚属空白,不仅不利于审判方式的转变,也不利于刑事诉讼价值的实现。因此,建立完善的电子证据开示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李鹏宇 《法制与社会》2012,(29):292-293
由于经济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职务犯罪逐步呈现出隐蔽化及智能化的特点,因此电子证据作为证明职务犯罪的重要证据之一,越来越凸显了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的内容,证据的第八个种类为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这一规定丰富了电子证据的种类,扩充了电子证据的范围,但由于尚未有完善的立法对电子证据的种类、范围加以界定,亦缺乏对收集、保全电子证据的手段与方法的规定,导致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电子证据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旨在通过建议对于电子证据立法规定及取证规则的完善,以求对查办职务犯罪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宁博 《行政与法》2004,(8):110-113
民事诉讼证据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环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出台对于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主要矛盾,完善我国入世后的法制环境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民事诉讼证据中的举证责任、自认及判断证据的标准等进行分析阐述,以揭示它在审判实践中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钱永国 《法制与社会》2014,(10):267-268
随着诉讼制度的不断发展进步,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我国的司法现状及时代发展来看,对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给予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基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属性,检察机关应当作为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的主体,通过严格规范行使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调查核实权,以促进民事诉讼的公正和效率,保障民事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7.
论美国与欧盟国家域外取证领域的冲突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玉军 《河北法学》2011,29(4):23-3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欧盟国家对数据隐私保护法实施的加强,欧盟国家与美国在域外取证特别是域外电子取证领域的冲突更加激烈。美国法院要求有关当事人提交某些证据文件包括电子存储信息,如果不予提交则可能会面临美国联邦民事程序规则中的制裁。如果当事人遵守美国法院的要求提交有关信息,又可能面临其本国法律禁止提交有关信息的规定,同样也可能会招致民事或刑事制裁。为此,不仅有关国家间需要进行更多的国际合作,而且国际民事诉讼的有关当事人必须确定合理的诉讼策略,以防受到实际的制裁。我国应借鉴欧盟国家的经验,建立完善我国个人数据保护法律制度以及跨国数据流转方面的法律制度,同时理性对待美国跨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8.
刘观平 《法制与社会》2010,(19):81-81,90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及商务活动中,电子商务以其方便快捷、节省交易成本、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商家、消费者的青睐,但也涉及到了法律纠纷等问题。信息化中的电子证据具有一些特殊的属性,如依赖性、易受破坏性、外在形式多样性、客观真实性以及高科技性,在定位方面,存在着很多争议。我国法律体系有一些和电子证据相关的规定,但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电子证据法律体系,在诉讼中存在举证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民事诉讼司法解释已将计算机数据资料列为一种法定证据形式.作为一种新型证据,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存在显著差异,对传统证据法提出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新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着重讨论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取证规则和举证责任问题,提出电子证据在我国司法实践层面和立法层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公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针对民事诉讼证据问题作出的司法解释,对我国的民事审判工作的发展和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从新规定的内容上看,它反映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确立和界定了"新的证据"这一诉讼法律概念,这种制度是对民事诉讼中证据制度的补充,是对实体不公的一种矫正,但在我国这一制度存在着混乱.本文就是根据我国司法实践中运用嘶的证据"时存在的困惑对我国司法解释中规定的"新的证据"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对自认的法律效力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娜 《行政与法》2003,(6):89-91
自认是一项古老的法则,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国家的诉讼法律制度具有特殊意义,并在民事诉讼中得到广泛适用。我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一次将自认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具有深远的意义。但该制度建立之初也在诉讼中引发各种基本问题,诸如自认适用的条件、范围、法律效力、代为自认、自认的限制、自认的撤回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情况等,这些问题在我国民事诉讼的立法上并不明确。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自认制度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想法,旨在对这一新确立的法律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最初适用于刑事诉讼中,民事诉讼中是否适用及如何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各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不尽相同。中国在民事诉讼中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其必要性,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和做法构建我国在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4.
非法证据是否具有证明力,能否作为定案的依据,是民事诉讼中甚为复杂的问题之一,其复杂性集中体现在客观真实与人权保障、程序正当的价值冲突上。虽然我国法律上有禁止非法获取证据的规定,但在排除非法证据的标准上规定还不完善,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证据越来越多地被提交到法庭,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和影响也日益突显。本文在分析电子证据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证明力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与刑事诉讼相同,民事诉讼中亦存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通过对国外民事诉讼非法证据立法的考察,可以看出国外对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一般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虽然已经通过司法解释得以确立,但是该规则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指出为了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当提高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层次,对非法证据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增加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电子证据在诉讼法中独立地位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文江 《政法学刊》2007,24(3):40-4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计算机有关的各类诉讼也在不断增加,而电子证据作为独立证据类型在我国还没有正式确立。鉴于我国电子证据立法和实践混乱的局面,我们当务之急应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的同时,依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专门的电子证据法律规范,赋予电子证据作为独立证据类型的法律地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8.
仲裁证据是仲裁中据以判断争议事项的事实和客观情况,仲裁证据规则也是仲裁制度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包括证据表现形式的静态规则和证据的收集、认定等证据运作的实体规则。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对仲裁证据规则做出明确规定,可以参照的是迄今对证据规则规定最为详细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和有关法规,但仲裁是不完全同于诉讼的一种解纷机制,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不完全适合于仲裁,由此也形成了我国仲裁证据制度上的法律定位不清、规定不全、仲裁庭缺乏相应授权以及举证责任的分配不明等缺陷,应从这些缺陷出发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主张责任一举证责任——证明责任这个视角,分别对三者进行论述,并比较三者之间的关系,重新解读证明责任的真正含义所在,并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中有关证明责任规范进行评述,为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尽一个法律工作者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新民事诉讼司法解释已将计算机数据资料列为一种法定证据形式。作为一种新型证据,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存在显著差异,对传统证据法提出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新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着重讨论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取证规则和举证责任问题,提出电子证据在我国司法实践层面和立法层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