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16年12月14-15日,由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京大学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学术会议在鼓楼校区知行楼举行。本此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相似文献   

2.
2015年11月23-24日,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南海中心")主办的"中国南海研究2015年度论坛"在南京大学召开。论坛开幕式由南海中心执行主任朱锋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忠教授出席并致辞。  相似文献   

3.
2015年8月21日,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南海中心”)在南京大学召开了“南海维权:历史与法理斗争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包括:南海中心国际海洋法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法学院贾兵兵教授.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郁志荣研究员,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院胡波研究员,  相似文献   

4.
解决南海地区热点问题,是牵动全局、影响长远的一盘棋。要坚持“四三制”,下活南海棋:一是坚持“三轨”并行。即与南海当事国“一对一”直接谈判、与东盟展开对话和合作、坚决与南海问题的域外“搅局者”作斗争。二是坚持“三路”并进。即确保南线(海上丝绸之路)、加快西线(陆上丝绸之路)、开辟北线(经北冰洋通往欧美)。三是坚持“三段”...  相似文献   

5.
自2017年以来,美国政府在南海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外交活动。总体来看,由于特朗普不太重视东南亚和南海问题,其任内的美国南海政策收效甚微,而受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因素的影响,拜登政府也没有在南海投入太多资源,其南海政策的实施效果仍有待观察。随着南海仲裁案热度的消退,南海局势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美国智库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度迅速下降,相关成果数量急遽减少。通过总结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新美国安全中心、布鲁金斯学会和美国企业研究所关于南海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可以看出,尽管涉及南海研究的智库学者出现了“新老交替”和“老带新”的局面,但各主要智库关于南海问题的立场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共同性的趋势是建议美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灰色地带”研究是美国智库近年来关注的一个重点,已引起美国军方的高度关注。通过文本分析和总统个人倾向分析基本可以判断:智库更容易影响政治和哲学理念相近的政府,即保守派智库对共和党有较大影响力,自由派智库对民主党有较大影响力。同时,政府的外交战略和总统个人的喜好也会对智库研究形成反向影响。具体而言,布鲁金斯学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南海问题上对拜...  相似文献   

6.
当前海洋问题越发彰显深刻的战略意义,大国竞争主导着海洋安全演进态势,南海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场域。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等精神,在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2022年度“南海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2022年南海局势评估、美国组建的“小多边”对南海局势的影响、南海区域海洋秩序的规则建设与实践、中国周边安全视域下的南海问题以及大国海权竞争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等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南海论坛”旨在为相关涉海热点问题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对话和交流平台,积极促进南海问题研究的发展。此次论坛研讨对研判当前南海形势、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宋庆龄基金会和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韩经济展望研讨会,于1999年6月7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举行。韩国新政治国民会议副发言人张信奎先生、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杨通方教授、宋庆龄基金会中庆新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郭明朗先生、北京大学亚太中心常务副主任巫宁耕教授等3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韩国新政治国民会议副发言人张信奎先生和北京大学亚太中心常务副主任巫宁耕教授分别发表了题为“韩国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对策”。‘冲国经济改革及其发展”的学术报告。张信奎先生在分析韩国经济危机的原…  相似文献   

8.
成泓 《当代韩国》2001,(2):90-91
2001年7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举办“南北首脑会晤后朝鲜半岛形势研讨会”。来自中韩两国的2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文献信息中心主任、《当代韩国》季刊副主编黄长著教授致辞。他指出,“自南北首脑会晤以来已经过去一年有余。此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召开‘南北首脑会晤后朝鲜半岛形势研讨会’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单是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一周年,还兼有回顾一年来半岛在这一事件的影响下的发展历程,以及展望今后南北关系走向的意义。”“应该指出,自…  相似文献   

9.
美国总统拜登上台执政的时间已经超过一年,其执政团队在南海问题上的行事风格与手段正日渐清晰。在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基础上,拜登治下的南海问题国际化出现了诸多全新的形态,完全超越了传统概念中的介入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之争,出现了“泛国际化”的趋势。此举意在精准且全方位对中国实施海上围堵和挤压,并争夺地区安全秩序主导权。这些“泛国际化”的新形态,包括在南海不断升级与域内国家共同进行的军演、胁迫更多的盟友前来南海搅局以及精准施策拉拢域内国家等。南海问题“泛国际化”对东盟特别是对部分南海声索国,正在产生重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导致南海局势及其未来走向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变得更加复杂且难以预料。  相似文献   

10.
王传剑  黄诗敬 《东南亚研究》2022,(5):79-105+156-157
作为“后脱欧时代”“全球英国”构想的一项关键战略举措,近年来英国强势启动了“向印太倾斜”的进程,并对其南海政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主要表现为突出南海威胁感知、强化选边站位的政策导向,增强地区军事存在、提升武力介入的政策效度,入局印太安全架构、积极拉拢南海问题当事国等。这些政策动向既是“全球英国”构想下战略重心调整的客观需求,也是维系和发展英美两国特殊关系的必然结果,更是巩固和拓展南海地缘战略利益的现实需要。英国的南海政策的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损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稳定,但却无助于塑造南海地区的规则与秩序,未来对于南海局势的影响总体有限,对此中国需要准确认知并妥善应对。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CNAS)2016年末出版的政策简报。该报告分析了中美在南海地区的竞争与合作,并提出了经济、军事、外交和规则四大参照系,以帮助美国政策制定者更为全面地理解南海地区事务。本文还根据竞争与合作的程度。列举了影响中美安全关系和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南海争端的“局外人”,泰国反对南海问题复杂化和扩大化,反对南海问题影响中国—东盟整体关系的发展,希望争端各方能够和平解决争端。同时,自2012年开始接替越南成为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后,泰国在南海问题是否应该东盟化问题上开始“走钢丝”。泰国对南海争端的态度与其国家利益密不可分。总体来看,泰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有利于南海局势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争端国家之间危机管控能力的提升。但是,泰国追求东盟在南海问题上形成共同立场以与中国开展集团式谈判的态度和行为会加剧南海争端东盟化。展望未来,泰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将会在保持一定的延续性的基础上追求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来,澳大利亚对南海局势亦开始予以密切关注,成为影响南海问题发展的新的外部因素.无论从经济、安全还是政治层面来看,南海及其邻近地区对澳大利亚都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因而南海问题对澳大利亚而言“非常重要”.澳大利亚的南海政策呈现出三个基本取向:与美国保持相近立场;防范中国“控制”南海;力倡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澳大利亚介入南海事务加剧了南海问题的复杂化、长期化和国际化,并对地区安全格局的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方面只要能够增进与澳大利亚、美国和南海有关声索国之间的互信,完全可以控制、减弱甚至消除澳大利亚介入南海问题对中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国家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或条约的方式,将一部分主权权利自主有限让渡给某一组织或者某一合作关系的国家,通过参与合作的途径共享这一部分主权权利,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美国自2019年起派遣海岸警卫队到南海地区活动,以作为与中国对抗的新手段。考虑到美国海岸警卫队在南海活动的现状,结合我国《海警法》颁布产生的影响,美国未来很有可能与南海沿岸国签订“随船观察员协定”,获得所谓“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并以此进行渔业执法。针对美国在南海可能展开的新行动,我国宜将南海沿岸国列为让渡其所谓“专属经济区”管辖权的重点观察对象,与南海周边国家签订双边协定,展开友好合作,完善《海警法》的配套措施,以维护我国在南海的固有权利和主张。  相似文献   

15.
罗肖 《东南亚研究》2023,(5):49-70+154-155
海洋争端特别是小国与邻近崛起国的海洋争端,为行为体实施“灰色地带”策略提供了天然场域,并且小国奉行“灰色地带”策略的战略倾向尤为强烈。南海问题则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自2009年以来,围绕南海问题的四大议题,以越南、菲律宾为代表的东南亚南海主权声索国,通过实施叙事战争、释放威慑信号、民事介入、构筑“捍卫和平、法治”的国际统一战线、底线试探等多种“灰色地带”制华策略,得以实现不少图谋,加剧了中国的“南海困局”。同时,越菲两国的“灰色地带”策略也存在差异,越南的外宣体系更为精细,更重视不对称军事制衡和海警、海上民兵的作用,而菲律宾则更倚重美国,且其对抗强度起伏更大。避免政策摇摆、进一步强化自身权利主张的合法性叙事,是中国更有针对性地反制越南、菲律宾南海“灰色地带”策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金秋的泉城,气候宜人。来自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4个国家的韩国学专家学者共抓余人聚集一堂,一起迎来了隔年举行一次的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召开。由山东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办、山东省委省政府支持、韩国国际交流财团资助的“第三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11月4ed日在山东大学举行。11月4日上午,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邵馆学术报告厅隆重开幕。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山东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任孔令仁教授,政协山东省委韩喜凯主席,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杨通方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词。韩国社会科学院…  相似文献   

17.
葛淼 《东南亚研究》2024,(1):70-87+156-157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构建普遍性的全球海洋治理机制,但不是国际海洋法体系的上位法。国际法是多层级的立体系统,全球性海洋公约和区域性海洋法构成国际海洋法的双层次结构。区域性海洋法可能形成新的习惯国际海洋法,为《公约》提供更新的动力。“南海行为准则”构建南海的区域海洋治理机制,是对《公约》的扬弃,只要其有利于建立符合各方利益的南海秩序,同时没有违背公认的习惯海洋法原则,可以做出不同于《公约》的规定。“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困局有三个主因:南海的不对称格局、东盟对中国的不信任推定以及第三方国家的干预和介入。通过“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构建区域海洋秩序应以搁置主权争议、规制当事方行为、反对第三方国家干预和介入、避免安全局势升级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深海装备技术近年来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在此次考古发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为后续考古调查工作和打捞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近日,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组成的深海考古队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海域进行第一阶段调查,开启了中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南海问题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左右中越关系发展的关键变量。在南海和平稳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背景下,海上民兵是越南部署在非法占领岛礁和主张管辖海域的前沿机动力量,既从事渔业劳动获取经济效益,又执行官方海上行动指令,以图在复杂的南海局势斗争中夺取主动权。随着南海复杂局势的演变,越南积极支持西方关于中国在南海实施所谓“灰色地带”战略的炒作,加快本国海上民兵力量建设,以强化在南海攫取非法利益。新形势下越南加快海上民兵力量建设,既有追求现实经济利益的目的,也有抓紧时机维护所谓“南海主权”的深层动因,呈现出重视程度提升、专业化建设增强、军事色彩更趋浓厚等特点,对中国维护南海权益构成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20.
刘阿明 《东南亚研究》2023,(4):1-16+154
作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外交互动之一,“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自2013年启动以来时断时续,却在近几年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纵观东盟在磋商中集体立场的演进,维护地区国家间和平关系、确保东盟中心性两大共同利益是促进东盟集体立场形成的主要动因;而成员国利益的差异性、东盟的组织特性则不时将东盟立场拖入困境。近年来中美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美国政策因素则既凸显了东盟共同利益,又增加了其集体行动的难度。在共同利益驱动和集体行动困境的交替影响下,东盟立场虽然助力“准则”磋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进入细节化磋商后势必面临不确定性。为使磋商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去小集团化”“去国际化”“去安全化”“去唯国际法化”和推进务实海洋合作的方式,构建以“东盟方式”为基底的“准则精神”,是未来东盟以集体立场促进磋商取得进展和“准则”发挥实际效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