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我和他我--跨文化日耳曼学视角下文化异同认知互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强 《德国研究》2006,21(2):64-70
文化异同研究是跨文化日耳曼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此期间,跨文化日耳曼学已奠定了文化异同学的理论。本文以文化异同性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诠释学视角界定文化异同性概念和互动认知基本范畴,阐述他我文化认知特性、认知前提及理解方式,由此确定他我和本我这一文化异同认知互动性。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以中德跨文化交际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志强 《德国研究》2005,20(3):71-76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越来越多地面对不同文化理念和文化行为方式.由此所致的跨文化问题影响不同文化人员间的交流与合作.鉴于这一新时代新问题,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应对21世纪的挑战,促进不同文化人员间的交流.本论文从跨文化诠释学理论出发,从跨文化认知特性与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问题及跨文化理解前提三个方面,通过中德跨文化交际的实例论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3.
王志强 《德国研究》2011,(3):64-71,80
迄今为止的跨文化沟通理论建构都基于跨文化沟通的正面性,但是综观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跨文化交往和跨文化实践,人们不难看到,各种文化间存在着彼此不可逾越的障碍。即使在了解他我文化,并已具备文化认知前提和跨文化接受条件时,依然会遇到问题和困境。本文从跨文化认知特性出发,对由此所形成的跨文化理解困境进行探讨,确定三大困境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跨文化能力是进行富有成效的国际交往不可缺少的关键能力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大学的德语外语专业应进行相应的现代化改革,实现由传统的语言文学向文化和跨文化的拓展和转向。本文以跨文化日耳曼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诠释出发点和专业建构的阐述,确定跨文化日耳曼学特有的跨文化特征。不同于传统日耳曼学,跨文化日耳曼学强调“文化空间”和由此所致的“文化间距”,并试图从“时间间距”和“文化间距”这一交叉视角审视文学作品。基于这一诠释新视角,跨文化日耳曼学强调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主体性,并将学生特有的文化诠释多样性纳入教学和研究之中,在基础上奠定了跨文化日耳曼学的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在这一认知框架下,本文对跨文化日耳曼学学科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的可能与否,主要取决于译者对异质文学的认知程度,取决于对母语和目标语的相关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本领。本文试图以文学翻译的适合性为基本出发点,论述文学翻译与语言认知和文化认知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权威和媒体是跨文化讨论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民族志、文化殖民主义、人类或机器、电视的认知布局与跨文化性和超文化性来探讨"权威和媒体"这一重大题目.  相似文献   

7.
本刊在这一期中发表了留德博士王志强先生的论文——一《本我和他我——跨文化日耳曼学视角下文化异同认知互动性》,它是一篇深含哲理的文章,作为读后感,引发了将其理念通俗化并借用于国际问题研究的杂想,特书写此短文。王博士的文章引论自日耳曼学者,本文则侧重于中文的成句、  相似文献   

8.
去年发生的法国政府大规模驱逐罗姆人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体现了法国以多元文化主义为指导的文化管理模式,然而这种方式无疑没有很好解决文化冲突问题。跨文化又叫交叉文化,是指在对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接受和适应它们。我们应该强调不同文化间的跨文化对话,因为只有相互理解与沟通,才能促进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森田疗法——来自日本的认知行为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田疗法是20世纪初日本精神科专家森田正马创立的带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心理疗法,主张通过"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割断"注意过分集中"和"感觉过分敏锐"之间的精神交互作用或者解决思想矛盾,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其中既注重行为的调整又注重认知的改善.因而,森田疗法可以看作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形式,对于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欧洲战略文化从冷战时期的防御型模式向冷战后的干预型模式转变,其中,认知变量对战略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安全观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认知变量主要包括四大变量,即内生变量、外生变量,传导变量和干扰变量。由于认知变量发生变化,导致欧洲国家在冷战后不再把苏联作为主要威胁来源,而把非传统安全威胁,特别是人道主义灾难作为主要威胁来源,确定了新的威胁来源和安全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安全战略方面的基本认知规范,从而导致欧洲战略文化模式的变迁。本文主要从战略文化的理论角度出发,围绕安全观及其认知变量的概念,简要阐述认知变量如何影响安全观,从而更好地理解欧洲安全观改变的原因,以及这些变化对欧洲战略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曾静 《法国研究》2011,(4):94-94
2011年10月31日,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携手武汉大学法语系,中国法国工商会共同举办以中法跨文化管理为主题的研讨会。这次活动为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创造会面的机会,对中法跨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和项目中的跨文化关系的管理方式进行交流。研讨会于31日早上8点30分在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报告厅开幕,中国驻法国前大使蔡方柏先生、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以及法国驻武汉总领事兰博先生参加会议并致开幕辞。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顺利合作使得此次研讨会聚集研究者,专家,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及大学教授,他们在研讨会中围绕以下主题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2.
我将从认知、意识形态和大国关系三个角度来观察中俄美之间的关系: 一、认知 认知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比较现实的问题.在国际关系中,错误的相互理解、错误的认知是常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暨南大学境外生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研究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境外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状况,与调查前的假设相对比,提出了值得讨论与思考的问题,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针灸在法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研究分析针灸西传的过程,能为我国对传播中国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经验和参考。如今在法国,不仅接受针灸治疗的法国人的数量开始增加,教授针灸、中医的培训学校在法国也逐渐增多,学院招生数量也有增加;法国的针灸科研工作也有很多突破。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观点入手,分析针灸在法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试为我国对外传播文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威胁认知与朝核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尝试运用认知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国际危机中的威胁认知理论,解读朝核问题.文章在系统分析"威胁"的概念、威胁认知的影响因素等理论性问题之后,研究了朝核危机发展的国家心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朝核问题的关键因素:制度性地解决朝鲜的安全关切.  相似文献   

16.
邢瑞利 《东南亚研究》2023,(1):42-61+155-156
拜登政府推出“印太经济框架”后引发东盟高度关注,但东盟各国的反应却存在明显差异。经济预期和威胁认知是影响东盟国家对“印太经济框架”认知差异的两个重要变量。经济预期直接塑造了国家的经济决策偏好,威胁认知则会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行为的倾向,两者共同决定了东盟国家加入或拒绝加入“印太经济框架”背后的行为逻辑。具体而言,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对“印太经济框架”持积极的经济预期,且对华威胁认知均比较强烈,因而坚定加入该框架;印尼、泰国都谨慎加入“印太经济框架”,但前者持比较消极的经济预期、对华威胁认知趋强且在一定限度内,而后者则持比较积极的经济预期且对华威胁认知较弱;柬埔寨对“印太经济框架”持消极的经济预期且对华威胁认知很弱,因而拒绝加入该框架。东盟国家对“印太经济框架”的差异化反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干扰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中国有必要对东盟各国的态度立场加以辨别,诉诸精细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杨美姣 《当代亚太》2023,(4):4-32+166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亚欧非等不同地区建立了不同的联盟机制,组成了美国全球大战略中的联盟体系。随着国际社会“时”与“势”的重要转变,美国联盟体系不断演进并表现出不同特征。美国在不同地区联盟的设置诱因,它们在体系、结构、认知等层面的关联,以及如何影响“印太战略”的实践是文章的研究核心。文章从国际政治的权力动态转移出发,根据位势的强弱和威胁认知的高低,深入阐释了美国不同联盟机制的演变及影响。强位势优势及高威胁认知影响了同心多边机制及其变种的产生,强位势优势及低威胁认知则可能会催生出强多边机制及其变种,弱位势和低威胁认知下的结构关系较为松散,这些联盟机制均服务于建立、维护和拓展美国的全球霸权。随着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战略东移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的逐渐升级,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也体现了“变”与“不变”,弱位势及高威胁认知,刺激了美式小多边机制的产生。文章对美国联盟体系演进的分析突出了行为体间及其内部的互动逻辑,拓展了无政府状态下研究国家战略的视角和维度,在回溯历史和研判当前国际局势的背景下,为管控当前美国通过“印太战略”建立美式小多边开展“阵营化”对抗所带来的地区风险,提供了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认知联盟理论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知联盟理论是解释冷战后联盟现实的一种理论倾向。它扬弃了传统联盟理论关于威胁是联盟形成基础的观点 ,认为目前遍布全球的联盟体系更多地不是因威胁的驱动而得以维系 ,而是在社会、经济、文化一致性或兼容性的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对利益联系性和共同性的充分认同使这一联盟体系自发地融合和壮大。它不仅超越了传统联盟的特定约束力 ,而且能够使传统联盟在原有威胁消失后继续长期地存在下去。认知联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能够像有机体一样通过持续的互动和实践生长和再造。北约东扩正是这一有机体扩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具有独特地位的中等强国。近年来,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特别是经济领域的互利合作关系发展迅速。随着中国和平崛起势头持续发展,中澳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本文拟从中澳关系的基本情况入手,重点从澳大利亚学术界对中国崛起的认识、澳大利亚公众及媒体对中国崛起的反应、以及澳大利亚政府对中国的政策等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澳大利亚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反应。  相似文献   

20.
现有国际关系理论从不同视角或层面解释了中欧合作现象,不过这些理论难以对历次中欧战略合作提供前后一致的解释。针对这一不足,本文提出了威胁认知-主权干预的理论解释模式。该理论解释认为,如果中国和欧洲大国之间具备共同的威胁认知,并且满足互不进行主权干预的条件,双方就能实现某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包括近年来建立的中国和欧盟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文章通过选取外交史典型案例以及有关数据库检验了该理论解释,并从对象和时段两个维度扩展了其解释范围。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该理论模式之不足以及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