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小学校的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要求学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案件也越来越多,受害者家长提出的索赔数额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一方面使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权甚至生命权遭受侵害;另一方面,伤害事故发生后,家长提出的巨额索赔要求,又使学校面临巨大的压力。现在的问题是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应不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应承担多少赔偿责任?本文在对学生伤害事故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伤害事故,结合2002年9月1日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狖办法狚,具体分析学校在学生伤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校园伤害事故的频频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纠纷处理问题也成为了教育和法律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在这些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责任认定也存在着颇多争议。要切实保护学生及学校的合法权益,化解纠纷,其前提是要合理地确立学生伤害事故中责任的归责原则。在责任认定中,归责原则是司法机关判断学校承担责任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确定学校责任的依据和标准。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作为伤害事故的责任主体,主观上应有过错,客观上须违反了对学生应承担的法定职责。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民事责任的承担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学校若试图免责,则应负举证责任,以排除对其适用过错推定责任。  相似文献   

4.
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在调解过程中大多以教育部制定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作为依据,但在司法程序中只能作为判决、裁定的参考。由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有其自身特殊性,如何依法解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应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来寻求法律支持。对目前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制度进行反思的同时,制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法》,以此作为处理各级各类学校中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5.
学校的侵权责任是未成年学生在校人身伤害事故的争论焦点。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教育保护关系 ,而非监护关系。要解决学校侵权责任问题 ,我们必须将落脚点落到归责原则上来。而在归责原则上 ,不同类型的校园伤害事故应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宜对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案件作类型化处理。  相似文献   

6.
面对日益涌现的学校伤害事故及其法律纠纷,必须合理确定各方责任归属,完善特定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我国《侵权责任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对于学校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做出明确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公平、妥善地处理好受害学生利益、学校合法利益保护以及教育目的实现之间的平衡关系,还应对侵权责任法中相关规定作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及处理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伤害事故在高校办学过程中是很难避免的客观事实,困扰着高校工作,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秩序。文章从法律视角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划分,同时,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提出了处理和防范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在校中小学生校园伤害事故不断增多的事实,探讨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的民事侵权责任问题。分析了校园伤害事故责任的特点;认为学校对未成年学生有教育、管理、保护的义务;提出学校对事故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应该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适用公平原则;并提出未成年人校园伤害事故的赔偿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引入保险机制,强制学校参加"学校事故险"。  相似文献   

9.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社会稳定,高昂的赔偿费给每一所发生伤害事故的学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确保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构建一套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显得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明确学校与未成年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未成年学生校园伤害事故责任承担问题差异化处理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在理论界主要存在四种观点:监护说、合同关系说、教育行政关系说、教育管理保护关系说。其中,监护说缺少法律依据,因此难以立足。合同关系说忽略了学校公益性质和教育事业的本质,因而未能揭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率逐年上升,学生伤害事故纠纷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倾向,事故数量越来越多,索赔数额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受到社会群众的广泛关注。学生伤害事故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往往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社会也产生了许多不安定因素。而且法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由于对法律的理解不一致导致在对同类案件处理上存在很大差异,更加使这类案件成为司法实践中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准确把握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熟悉有关法律制度,对于妥善处理好学生伤害事故纠纷和稳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依法治校、维护学校稳定、保护学校和学生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我国中小学生在校人身伤害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此引发的纠纷与日俱增。目前 ,我国对于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包括责任分配、赔偿数额及处理程序等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及有效的解决机制。本文着重介绍了当前我国学校事故引发理论纠纷和实践困惑的几个问题 ,并探讨了学校承担的是一种什么责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频发,加剧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冲突与摩擦,不仅损害了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冲击高校正常的教学与工作秩序。然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却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问题没有作出十分明晰的规定,存在不少模糊地带,因而常常导致在适用相关法律处理此类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同的理解,人民法院对类似案件所作的判决也不尽相同,形成了我国高校学生伤害民事责任追究制度的硬伤,更不利于法治公信力的提升。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民事责任的理论研究,在法律上正确界定侵权第三人、学生和学校各方的责任,对构建和谐的高校教学管理秩序,加强对高校学生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校与未成年学生之间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监护关系。在处理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承担民事责任时,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以公平责任原则为补充作为归责原则。考虑到学校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特殊性,应建立与完善学校限额赔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校中小学生伤害事故不断发生,而部分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若发生以外,学校就必须负责。于是一旦意外发生,家长立即把学校告上法院,学校因此常常疲于应诉,以至于正常教学秩序和管理秩序受到严重损害。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法学理论上对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民事责任的性质没有充分了解或根本不懂法;二是相关立法的不完善,不仅导致了权利人对法律的误解,也增加了司法机关法律适用上的困惑。因此,加强对这种事故和责任的研究,在法律上正确界定学校、学生和侵权第三人的责任,对提高教学管理秩序,加强对学生的法律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侵权行为法的角度对校园伤害事故学校的民事责任进行探讨,以及提出一系列笔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的归责原则问题,社会公众极为关注,理论界存在严重分歧。有学者认为只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有学者认为既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也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与公平责任原则;还有学者认为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笔者认为,应根据法律精神、现有法律规定和学生伤害事故的实际情况,构建以过错责任为主,以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为补充的多元学校归责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高校校园伤害事故类型化的基础上,将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界定为兼具隶属型行政法律关系和平权性民事法律关系的属性。基于在校园伤害事故中高校与学生平等的法律地位及高校承担的法定义务,高校应该承担侵权责任。源于不同类型的校园伤害事故,高校承担替代责任形态的用人者责任和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学校法律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的认定具有不确定性,高校、学生、司法界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高校承担责任有逐渐泛化的趋势。通过分析高校承担责任的原则、条件、方式以及必备的法律要件,提出降低学校法律责任的几点建议:加强安全和法制教育;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保险责任制度;设立学生伤亡事故赔偿基金。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法律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学生的伤害事故引发的法律问题有其独有的特性.关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及责任性质认定,目前还存在一定缺漏和争议.伤害事故中主体的确定,对责任的确定和承担则重要而必需.借鉴国外对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规定,对健全我国法律救济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平责任原则能否适用于高等学校学生伤害事故,一直是高等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研究和适用中争议的焦点之一。争议在理论研究、司法实践和地方立法中的对立,实际是民法学界公平责任原则存废争议的延伸,源自对《民法通则》实施以来我国立法、司法解释,特别是《侵权法》相关规定的不同解读。对此所作的分层分析表明,我国法律既没有肯定公平责任原则的法律定位,也不存在公平责任原则适用于高等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规定。“公平责任原则”只能作为归结法律责任以外社会责任的一项损害分担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