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新 《支部生活》2005,(3):13-14
在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引领农民增收6.8%、粮食增产9%的大背景下,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27条惠农政策,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相似文献   

2.
一是要巩固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形势。今年虽然出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的局面,但农业基础仍比较薄弱。当年的粮食产需关系仍然偏紧张,粮食品种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2004年农民收人较快增长的因素对2005年的拉动作用可能有所减弱,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还很大,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2004年,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政府采取了包括大型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种粮直接补贴、取消特产税与减免农业税、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使我国农业经济、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夏粮、早稻恢复性增产,秋粮播种面积回升,产量目标实现.同时,广大农民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增幅创多年来的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4.
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去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着重点有何不同? 答: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放在了首位;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了出来,这就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长期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在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引领农民增收6.8%、粮食增产9%的大背景下,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新亮点",27条惠农政策有多少"含金量"?本刊特将新华社记者徐京跃、姚润丰撰写的专稿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教授 称,目前超级杂交水稻已经研制成 功,亩产可以高达800公斤以上,农民种 粮也可以致富。然而,增产就一定会增收 吗?事实显然不都是如此。年代较远的有 叶圣陶先生笔下的《多收了三五斗》后的 增产困惑与无奈。近的有1997年至2000 年的粮食主产区农民增产不增收,减产 反而增收的残酷现实。如果时光倒移10 多年,粮食还称之为问题的年代,袁隆平 教授的科研成果确是农民的增收福音。 但是在粮食只偶尔成为问题的年代,在 增产反而可能成为问题的年代,则要辩 证地看待增收与增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思路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三农”工作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亮点之一。在中央一号文件的鼓舞和鞭策下,各地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粮食生产改变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农民收入增幅更是达到七年以来的最高。但是,我们对当前农村的形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毕竟农民收入是在连续多年低增长后的恢复性增长,是国家政策倾斜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具有相当的脆弱性和时效性,而影响农民收入的长期制约因素依然存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问题,而农民增收难已成为制约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因此,着力分析、解决困扰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并辅以相关的政策引导与支持,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8.
今年,中央和省委先后出台了促农民 增收的1号文件,我们曾都区结合实际,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足用活中央、省、市一系列扶农支农优惠政策,努力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运用科学发展观,以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抓好农民增收,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今年,全区农民人平收入在上年2727元的基础上,力争增加198元,增幅7.3%,以后平均每年达到5%,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民人均收入目标。 一、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知识园地     
一号文件能给农民带来多少实惠在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引领农民增收6.8%、粮食增产9%的大背景下,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27条惠农政策,到底有多少“含金量”?1.农业税减免全面“提速”,有望提前2年全部取消;2.对种粮农民补贴力度加大,给予粮食主产县奖励补助;3.农村金融改革渐入高潮,可探索建小额信贷组织;4.支农资金加大投入,将超过上年;5.先进农业科技进千家万户,国家设立超级稻推广项目;6.国家更多地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买单”。(摘自《人民网》)格式合同中的哪些条款无效根据《合同法》第…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05,(3):1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春耕春种铺开了新一年春华秋实的农桑图。 2004年,有天公作美,靠政策驱动、市场拉动、科技推动,全区农业取得“四增一稳”的喜人成绩。“四增”,即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全区比上年新增262.3万亩,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局面;粮食单产增加,全区粮食亩产平均增长7.3%,创历史平均单产最高纪录;粮食总产增加,同比增幅达14%,是继1998年之后的又一个高产年;农牧民收入增加,人均纯收入年增近 400元,增幅达8%。“一稳”,即粮食市场稳定,对农民增收起了决定性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着力巩固和加强农业,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农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抓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尤为重要.要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推广先进适用的粮食增产技术,加强对种粮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有效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松滋市 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130元,比上年增长 2 4%,在三年遭受“两涝一旱”大灾的情况下,有这样的增长十分不易。但是,农民收入的增幅还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滞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通过对该市 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来源和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增收主要是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农产品提价。由于城市下岗职工越来越多,乡镇企业全面改造升级,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相应下降,农民外出打工、从非农产业增收渠道变窄;粮食、棉花、生猪、水果等主导农产品价格提升的趋势不很明显,完成今年农民增收目标难度很大。对此,…  相似文献   

13.
1994年,是个值得吉林省农民庆贺和留恋的年份。这一年,全省粮食总产达201.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1.5亿公斤,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1.9亿元,比上年增长28%,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多种经营也是大发展的一年,产值达63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乡镇企业实现产值464亿元,实现利税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7%和33.3%。据统计,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42.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仍增长9%,是近年来增幅较大的一年。 进入1995年以来,农村经济形势越来越好,加快发展面临很多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  相似文献   

14.
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粮食生产自八十年代以来,经历了两个高峰,即1984年和1990—1991年,而按市场价格计算出的农民收入,1984年比1983年低5.1%,比1985年低4.2%,1990年比1989年低14.3%。在1989年至1992年期间,粮、棉、油单产平均增长分别为3.3%、-4%和4.3%,总产量年均分别增长2.8%、6%和8.2%,但1992年农产品收购价比1989年下降1.3%,使农民少收入56个亿。为什么会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呢? 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计划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农民生产的产量越多,其出售产品所获得的收入就越多,即产量与收入的变动是同向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价格是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动不断变化的,当农产品的供给量(产量)增加时,则其价格将下降,如果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产量增加的幅度,就会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在这里,农民是否能在增产的同时达到增收的目的,取决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所胃需求的价格弹性,亦叫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根据需求弹性的原理,如果需求弹性大(即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的变动幅度),则产量增加时,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如果需求弹性小(即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的变动  相似文献   

15.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近日表示。2005年继续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目标.有许多新的政策措施的支持.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的难度不可低估。种粮效益比较低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粮食播种面积增长的空间有限.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2005年天气如何、市场如何,都会对粮食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湖北省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新农村建设总揽"三农"工作,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4年来,省级财政共投入553亿多元,年增幅达23%,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2009年全省粮食增产16.8亿斤,实现了连续6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多元,增幅在8.6%以上。  相似文献   

17.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0元提高到1998年的2160元。但近两年来,农民收入增幅呈现出下滑趋势,局部地方甚至出现农民收入下降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当前农民收入的特点就当前来看,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幅为4.6%,大大低于1996年的9%的增幅,1998年的增幅仅为43%。二是农民增收渠道变窄,·难度加大。大部分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传统的粮、…  相似文献   

18.
2004年的秋收刚过,我省各地就不断传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消息."一号文件"到底是个多大的"礼包"?就这个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省农委副主任王兆斌.  相似文献   

19.
为强化粮食生产投入,支持发展优势特色和安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稳定增收,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各地整合支农资金,加大现代农业投入,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中央加大以粮食生产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投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下滑,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新的时期增加农民收人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其政策选择的着眼点应放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农村工作的着眼点:由增产目标向增收目标转变.改革开放至今,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制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矛盾已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同时,农民收入问题成了影响现阶段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抓住了这个核心,就能激发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就能提高农村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就能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应由过去的增产保供给转变为增收保发展,农村各项政策的制订都应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来展开,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干部政绩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