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李锐 《世纪桥》2010,(3):66-68,7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缘由和时间历来为人们所争论。英格.陶伯特通过文献考证,断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7月,并且是《神圣家族》的后续之作。然而,陶伯特实际上没有体察到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真实内在原因,并未考虑到马克思同费尔巴哈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差异的事实。《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诞生根源于马克思自身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而赫斯、施蒂纳以及恩格斯等人对马克思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陶伯特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创作过程看得过于简单,缺乏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整体视角。《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现实和理论需要的产物,是马克思为了打好和恩格斯一同创作新世界观的哲学基础所认真写下的研究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无疑要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神圣家族》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郑建 《前线》2014,(6):70-70
<正>1888年,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旧笔记本中,发现了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一文。之后,《提纲》作为附录首次公开发表在恩格斯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单行本中。《提纲》一共包含十一条,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字,但是恩格斯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是马克思从  相似文献   

3.
曾凡跃 《求实》2012,(8):29-32
虽然改变世界同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观的主旨,但它们所阐释的改变世界的思想维度和语境存在差异:第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侧重于从新旧哲学旨趣的根本区别的角度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则侧重于从新哲学形态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第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中强调改变世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自身的问题域中强调"全部问题"都在于改变世界;第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纲领性文献所蕴含的改变世界的思想主要是一般思想原则,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改变世界则是其深化和具体化。根据以上差异,有必要就学界长期流行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些误读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三部著作当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逐步完成他的实践本体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鉴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特殊的"笔记体"性质,一直以来人们对其所涉及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特别是对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全貌的一个核心范畴"实践"的认识,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从社会历史维度、主客关系维度和哲学革命维度对"实践"概念进行全方位的阐释,才能够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历史地位进行更准确的把握,从而对马克思的思想脉络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鲁玉 《世纪桥》2008,(1):27-2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哲学史中富有转折性的意义,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路框架是:宗教问题是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切入点;实践问题是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基础;人学问题是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核心;新唯物主义问题是其哲学变革的理论归宿点。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框架中开出了他伟大的哲学革命的路向。  相似文献   

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的现实前提。  相似文献   

8.
王超 《唯实》2011,(8):56-59
列宁的《四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党内外引起了分歧与争论,争论的实质是对俄国革命形势持不同立场。《提纲》指出,俄国革命正处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推翻资产阶级政府,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由工人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加米涅夫和普列汉诺夫等人认为,《提纲》是一个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完成、落后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错误的“总公式”。列宁指出,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旧公式不能解决俄国的现实问题;不实行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夺取政权就是向小资产阶级投降;《提纲》中的措施不是超越阶段地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为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作最初准备。  相似文献   

9.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克思“历史科学”建构的起点,蕴含着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合理地介入实践范畴,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展开了彻底性批判,既有力驳斥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感性直观的致命缺陷,又猛烈抨击了唯心主义抽象能动的根本缺陷。马克思经由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双重清算,不仅完成了对旧哲学内在体系的彻底解构,从旧营垒的困境中跳脱而出;而且以实践观为锁钥开辟了认识世界的新路径,通达出一种导向科学观念本身的历史思维模式,从而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10.
曹兴江 《世纪桥》2009,(15):63-63,67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从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其特有之实践观。实践并非指一般的物质性活动,而是指人类特有的自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存在三个基本特征,即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以及自觉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分水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之一,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与基石。因此,正确地解读马克思提出的独特的实践观,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列宁的《四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党内外引起了分歧与争论,争论的实质是对俄国革命形势持不同立场.《提纲》指出,俄国革命正处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推翻资产阶级政府,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由工人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加米涅夫和普列汉诺夫等人认为,《提纲》是一个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完成、落后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错误的“总公式”.列宁指出,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旧公式不能解决俄国的现实问题;不实行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夺取政权就是向小资产阶级投降;《提纲》中的措施不是超越阶段地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为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作最初准备.  相似文献   

12.
刘明 《新湘评论》2009,(7):46-47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实践观点。马克思在其被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毛泽东在著名的《实践论》中鲜明地指出“真理的标;隹只能是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3.
刘明 《学习导报》2009,(7):46-47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实践观点。马克思在其被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毛泽东在著名的《实践论》中鲜明地指出“真理的标;隹只能是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卡尔·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一部著作,是关于批判费尔巴哈的一篇光辉不朽的文章。通过《提纲》写作时间、写作原因、人的本质理论以及人的本质理论对于思想教育的启示、本篇研究的意义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述评。  相似文献   

15.
汤建龙 《唯实》2007,42(2):8-10
由于解读模式的不同,学界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一词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真实进程进行解读,就会看到,这里的“实践”并不是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承接,而主要是基于马克思当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理论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两个必然”不仅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结论,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及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的生命旨归,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马克思的代表性著作都是论证“两个必然”,《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通过历史事实论证“两个必然”,并从实践上指导无产阶级怎样实现“两个必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最终科学确立,主要通过形式逻辑论证“两个必然”。《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主要通过“大写字母的逻辑”(辩证逻辑)论证“两个必然”。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其结论也是“两个必然”的萌芽。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指出,这是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一评价高屋建瓴、一语中的,应成为我们理解《提纲》的指南。笔者通过对《提纲》的研究,认为尤其需要从表达新世界观的高度去理解《提纲》的第二条。《提纲》第二条共三句话:...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优化是历史的实现过程——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崔瑞兰科学的任务是从已知的真理性认识探究未知事物的规律。而人的本质问题则真正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1845年春,马克思在其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  相似文献   

19.
赤峰 《唯实》2000,(5):3-7
在《德意志意识形成》中,马克思最终完成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的清算,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的递升与超越,经历了《博士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形态》这样五个阶段,最终在《形态》中凸现出了其历史辩证法法的主体向度,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早期理论的各个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的第一句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被许多人作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其中最主要的是涉及到对于“直观”和把对象、现实和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等思想的理解。这也是研究《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一个难点。许多人认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