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法过程是形成案件事实、发现并适用法律、处理各种程序性问题的过程,司法裁判相应地包括实体性裁判和程序性裁判,后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司法程序性裁判机制的缺失是当前程序性违法现象泛滥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司法改革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中国司法改革推进路径在于通过规范司法程序性裁判消除司法程序性违法现象,重塑司法形象.为此,必须重新审视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调整司法程序性裁判的价值定位;必须重新把握公开审判原则,增加司法程序性裁判的透明度;必须根据程序主体性原则,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必须重新梳理司法程序性裁判的对象,建立有效的程序权利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2.
绿色原则的含义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尽其用,达到效率状态,也是绿色原则的内在要求.绿色原则在合同纠纷中有广阔的运用空间,但目前司法实践对绿色原则的运用还存在违背法律原则适用规律、裁判尺度不一、说理不充分等问题.《民法典》合同编绿色条款规定的义务相比传统合同义务有其独特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探索构建绿色裁判规则,从审查合同效力、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判断合同是否解除及处理合同终止的后果等方面,将绿色原则贯穿案件始终加以考量.公益诉讼制度的引入亦有助于绿色原则的贯彻.  相似文献   

3.
一般法律原则作为一项独立的国际法渊源,在国际法院裁决国家争端时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国际法院规约》并没有对一般法律原则的概念予以明晰,加之国际法院以一般法律原则作为裁判依据的实践较少,一般法律原则成了最为复杂的一类国际法渊源,在实践中的识别与适用遇到严重阻碍.只有依据《国际法院规约》的相关条款对一般法律原则的客观要件"一般法律原则"、主观要件"承认"和主体要件"文明国家"逐一进行分析,并结合国际法院的现有裁判实践,才能正确识别一般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4.
司法权具有社会权力的属性,司法独立原则强调的是法官的人格独立,因此,法官自主地考量社会舆论并不违背司法独立原则,反而彰显司法权的社会属性。但是司法裁判对社会舆论的考量是有界限的,司法裁判中的事实认定部分,必须遵守证据裁判原则和直接言辞原则,不能考量社会舆论。法律评价部分可以考量社会舆论,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前提。要在司法裁判与社会舆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可以从司法精英化与司法大众化相结合、限制媒体报导与借助媒体报导相结合、审慎考量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证据裁判主义主张的以证据为依据是指法官必须将判决理由予以公开宣示,即所谓公开法官心证过程。其功能之一是弥补自由心证之天然缺陷,通过公开法官心证过程来实现社会对法官裁判的监视;其功能之二是用证据的可采性检验证据的可出示性。给我们的启示,一是证据裁判主义使逻辑规则由实体正义转变为程序正义,具有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价值;二是证据裁判主义彰显了证据规则的本质。我国除了诉讼法或证据法宜明确规定自由心证和证据裁判原则外,对狭义上证据规则的规定宜采取特别谨慎的态度,至少一是应强调法官自由裁量原则;二是强调当事人自治原则。  相似文献   

6.
证据裁判原则是现代证据制度的基石,是法治国家刑事诉讼中认定案件事实的核心原则,也是以审判为中心司法改革的必然要求。2013年《刑事诉讼法》尽管没有明确"证据裁判"原则,但是,"证据裁判"之原则精神和理念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程序,并且较旧法有所拓展和加强,有利于防止冤案错案,也有利于提高司法裁判的权威,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背景下,考察证据裁判原则的缘起与嬗变,探索其内涵与本质,并进一步解析证据裁判原则精神在立法修正中的延展和缺失,认清证据裁判原则的立法趋势,对新《刑事诉讼法》之顺利实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对各种是否征收裁判费的观点和裁判费性质的观点进行介绍和分析,并从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和司法廉洁出发,确立裁判费征收的指导性原则和界定裁判费的手续规费性质。从而在我国诉讼费用制度改革中为裁判费的固定化、象征化寻找到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部分指导性案例引用了法院裁判结果,其结构表现为“叙述性诉讼过程+定罪标准和处罚原则要旨”.这种结构在体现检察监督职能得以运用的同时,表明了对法院裁判的认可,保障了司法裁判的稳定性,进而有效地整合了检察院、法院和当事人通过诉讼过程形成的共识,并形成规范效力,从而在提高司法裁判合法性的同时,增强了裁判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9.
民事裁判思考是一个分阶段的理性论证过程.一般认为,民事裁判思考过程分为发现事实、寻找法律和适用法律三个阶段.从认识科学和裁判实践来看,民事裁判思考过程应分为浏览式思考和实证性思考(包括发现事实、寻找法律和适用法律)两阶段.两阶段裁判思考路径作为一种法学方法论,具有域内的普适性,对裁判效益的提高、司法公正的实现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0.
司法裁判压力与日俱增,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司法裁判找到了新的出路,其具有客观性、高效性等优势,但可能面临与法官独立审判原则相冲突、损害当事人诉讼权利、冲击司法公正原则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作为“燃料”的数据在应用中存在障碍、核心算法技术存在风险、人工智能与司法裁判的融合存在不适性。进行规制时,应当明确人工智能技术的角色定位,将其作为法官进行司法裁判的工具,增强人工智能在司法应用过程中的透明度,合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以实现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