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绩效拨款政策在美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本文从多重制度逻辑理论出发,分析了美国绩效拨款政策的演进过程.研究发现,教育逻辑和市场化政府逻辑的双重制度逻辑一直贯穿绩效拨款政策的发展历史,在制度环境的影响下,两种制度逻辑的力量不断变化,并最终导致政策形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调解与审判合一,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司法的优点。但正是因为调审合一有着明显弊端,我国古代司法向近代变迁时呈现出调解游离于审判之外的态势,这是利于依法治国及彻底解决纠纷的因素,值得我们在当代司法中借鉴。  相似文献   

3.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每时每刻都受到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要求以整体和系统的眼光对事物进行观察,透过表层探求其深层次的意义。经过分析发现,影响法院调解变迁的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结构、诉讼外纠纷解决情况、法律完备情况和司法资源配置情况。法院调解的发展与走势,主要取决于各因素之间的角力。根据角力结果的不同,法院调解大致可以分为逐渐式微、急剧消落和逆势回升三个阶段。将法院调解置于社会结构的整体框架内,通过社会变迁这一滤镜对其进行宏观的透视,能更易于理解法院调解的变迁轨迹,对法院调解所进行的改革措施才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信贷制度在从计划信贷制度走向市场信贷制度的过程中,信贷功能逐步由单纯的、从属于财政的货币分配角色向资源配置和融资功能回归.对应于信贷制度的变迁,中国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也由行政性信贷配给逐步向市场性信贷配给转变.这种转变直接影响银行信贷结构、信贷规模的变化和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理解中国信贷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是了解中国金融机构信贷微观运行与宏观效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信任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信任变迁主要是指信任结构的变迁,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人类历史依次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信任结构依次经历了特殊信任——普遍信任——制度(系统)信任的转型.信任变迁背后隐藏着社会变迁的逻辑,逻辑演进的过程不是前者消失并被后者取代的过程,而是在一个历史阶段上,某一种信任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对于行进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而言,建构完善的信任结构,一方面,不能割裂掉信任的历史承继性;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制度信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财富问题的重要性。理清财富的本质规定、历史演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富观的变迁,对于我们正确引导当代中国财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多重视角考察财富观的历史演变,并对中国财富观的变迁及当代启示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区域战略的实施,我国陆续形成了合作区、城市群、都市圈等多重嵌套的区域治理格局,多个合作网络之间如何衔接、影响以及结构如何变迁成为实践和理论需要关切的重要问题。依据制度性集体行动和网络治理的理论观点,纵向战略的实施和既有合作的累积,会改变地方政府的网络策略,进而重塑网络结构,并实现机制升级。泛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是典型的多重嵌套区域格局,基于粤港澳三地在嵌套格局前后两阶段的角色差异及其合作结构特征的变迁与优化,指出战略赋能下区域网络结构变迁逻辑:粤港澳从松散型网络升级为协调型网络,嵌入性不断加强;在嵌套网络的交互作用下,泛珠三角合作网络也从分散-耦合型升级为中心-边缘型结构,更利于中心辐射的战略实施,进而为嵌套形态的区域合作网络升级提供了解释逻辑与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8.
"进社区"是中国各级政府回应社会问题社区化与政府职能社区化发展趋势的普遍选择,也形塑出现代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单元及自治共同体的多重样态。新型社区制背后蕴含多重治理逻辑并存的复杂性。多重逻辑既来源于地方行政治理结构中"条"、"块"等制度生产主体,也来自在转型时期新型政社关系视域下社区的应对策略和自主性发展。其执行的结果是在基层末梢催生出一个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多重功能机械杂糅的"混合治理空间"。本文以浙江省H市近年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与实践为蓝本,微观分析"条"、"块"进社区的治理逻辑、约束条件、行为路径及不同预期、激励和约束下社区的应对策略,并进一步关注在多重逻辑的牵制下社区自主性的表现形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视域中的中国政社关系和社区混合治理的实现路径进行回应。  相似文献   

9.
行政调解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过程而言多为多元协作的渐进式调解。本研究基于Ansell和Gash的协作治理理论,建构本土化的渐进循环协作分析框架,以J市S镇上锁纠纷为例,探究渐进循环式行政调解的治理逻辑及所蕴含的中国式解纷之道。研究发现,政府引导与民主决策、部际协作与分级治理、法理相助与情理相济是实现解纷目标的重要基础。同时,解纷过程中需注意:规范调解过程,将争吵关进制度的笼子;明确解题方案,针对问题实施有效调解;重视信任构建,提高协作的信任水平;加强群众自治,构建多级调解序列。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活中,而且更深刻地体现在社会的巨大变迁中。这就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种逻辑延伸。今天所述的变迁,仅仅是对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纪念。  相似文献   

11.
调解是中国社会一种古老的解纷方式,在古代,调解分为民间调解和官府调解两大类,传统调解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进入二十世纪,传统调解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时期分别经历了延续、改造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阶段。对我国的调解制度作历时性的考察,对于在社会转型期重新认识和解读调解制度,发挥调解的功能和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按照制度和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演绎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这是“非帕累托创新”,还需要在土地制度立法、稳定土地承包制关系、培育农民利益团体、增强其谈判力等方面作出努力,以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增进土地制度效率。  相似文献   

13.
“枫桥经验”是中国本土探索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并取得成功的典范,其中的调解制度蕴含着丰富的经验:专业化调解队伍、专业性调解组织、多级联动组织等.今天我国构建的大调解机制应借鉴“枫桥经验”的调解制度:制定调解法、健全调解衔接机制、成立专业性调解组织、打造专业化调解队伍和提供经费保障,推动大调解机制的健康运行,有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世界之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中,审时度势、全面考量,针对西方国家对中国“修昔底德陷阱”般的猜测,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引起了世界对于中国的关注,从习近平担任国家领导人至今提出的战略看,如今习近平提倡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多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与民事赔偿诉讼的结合,是我国司法审判体制中一种独特的诉讼制度,具有平复社会矛盾、体现刑罚谦抑、保护被害人权益等多重司法价值。附带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相衔接融合的特点决定了其调解工作不同于普通民事案件,本文从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调解工作的特点入手,以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调解过程中当事人的心理活动为切入点,引入博弈论的相关理念,通过对刑事附带民事调解工作的实证考察,对基层法院开展刑事附带民事调解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刑事附带民事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国内对于律师调解中的方法研究并不丰富,大多停留在对律师调解制度的构建问题上。随着全国律师调解工作试点的开展,学术界和实务界越来越重视律师调解技能的探索。在律师调解实务中,律师应准确把握听众的心理诉求,创造良好的言谈情境,在恰当时机运用亚里士多德的信誉论证(ethos)、情感论证(pathos)和逻辑论证(logos)这三种说服手段,达到调解的目的,以化解纠纷,促进法治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7.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乡村治理经历了历史性的变迁,这个过程与现代国家建设密不可分,并且乡村治理明显服从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因此理解乡村治理的逻辑就需要从整个时代的意义、从国家与乡村的互动逻辑中去解读,进而形成对乡村治理变迁的整体性判断,并对当前的乡村治理现实与未来走势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8.
调解执行及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是随着社会转型逐渐凸显的,在现今中国调解制度的架构下,经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具有申请强制执行的效力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也是调解制度得以进一步推行和发展的关键。新中国调解制度文本的历史勾画出调解执行及调解协议效力的直观变化过程。"传统权威"的逐渐解体,国家对调解社会功能的期许以及社会转型的复杂情势,赋予调解协议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效力,让国家权力介入这一基于当事人"自愿"而构建的纠纷解决机制成为必然,这也是调解在现代社会维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制度逻辑是制度在多种制度场域的运行逻辑。制度在社会中的行政逻辑、在组织中的价值逻辑以及在个体中的意向逻辑构成了大学超学科知识生产的多重制度逻辑系统及其弹性分析框架。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进行检视,可以将大学超学科知识生产存在的问题归纳为行政逻辑乏力、价值逻辑偏离和意向逻辑浅显,并依此提出大学超学科知识生产的深化路径:加强行政逻辑供给,提振大学超学科知识生产整体势能;深化价值逻辑改革,赋能大学超学科知识生产提质增效;激发意向逻辑活力,促进大学超学科知识生产稳定有序。  相似文献   

20.
六十年中国乡村治罂逻辑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乡村治理经历了历史性的变迁,这个过程与现代国家建设密不可分,并且乡村治理明显服从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因此理解乡村治理的逻辑就需要从整个时代的意义、从国家与乡村的互动逻辑中去解读,进而形成对乡村治理变迁的整体性判断,并对当前的乡村治理现实与未来走势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