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经历了一个由提出远大的现代化目标到修改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具体化为"小康"社会。其历史演变是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符合我国实际。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步制定并完善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四个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从富强民主文明到以人为本的社会全面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更加具体而清晰,反映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陈述 《实践》2013,(9):30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那么"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概念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的设想反映了对我国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估量,他首次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提出具体设想。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小康"。  相似文献   

4.
张金才 《党的文献》2019,(6):97-101
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经历了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入手,在推动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了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和发展步骤进行了调整,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和"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进而逐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进程中,丰富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目标,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理论无论在目标定位、理念、模式上还是在具体制度上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法治国家对法律人才的需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我国法学教育引入、借鉴"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对"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  相似文献   

6.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是三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奋斗目标,并且找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几年来,特别是十四大、十五大以来,在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过程中,抓住现代化这个总纲,进行开拓创新,产生了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论"两课"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课"可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时代发展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应成为"两课"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充满了科学的辩证关系,包涵了依据、途径、目标等要素的整体战略,构成了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战略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渠县的实际,县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今年初提出了以农村党支部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业基础条件改善、带动和谐新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带三"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更加实在,目标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具体.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一定历史阶段全局性的奋斗目标,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是对"三个代表"要求具体的、历史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报告首次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的"神秘四角"全面纳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体系.这实际上是西方经济思想在我国的又一具体运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目的和任务;邓小平还阐明了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为我国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邓小平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排除"左"右干扰、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社会主义轨道上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法宝。  相似文献   

14.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总称,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从发展的意义上看,会计电算化的重点体现在"化"字上,"化"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变化的过程,具体"化"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会计电算化"显然无法确定.从会计职能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管理决策、预测手段的电算化(现代化、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发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在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方向保证和动力支持等高度不断思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学校德育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较系统的学校德育理论,创新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学校德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一事关教育价值取向、现实目标、教育规律及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四化同步"既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促进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进入21世纪,现代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通过"四化同步"发展,可以打破制约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从而为实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目标创造有利条件,培育内生动力。自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以来,中国每年有1 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扶贫减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对我国"四化同步"与精准扶贫的现状和取得的成就进行经验总结,一方面,有利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加快我国新时期现代化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及时总结中国"四化同步"与精准扶贫经验,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为全球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缺陷日渐明显,"户籍壁垒"已经衍化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障碍.迁徙自由是公民基本的宪法权利,因而,在宪法上恢复确认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差别性规定,打破"户籍壁垒",实现公民的迁徙自由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之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明确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的发展观,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全面的社会发展观,是我们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对于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党的三代领导的探索先后经历了从"大跃进"到"两步走"、从"两步走"到"三步走"、从"大三步"到"小三步"的曲折过程.这一探索过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后发性是制定现代化战略的客观基础;二是现代化的不平衡性是制定现代化战略必须遵循和可以利用的客观规律;三是现代化的属人性是制定现代化战略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0.
吴文祥 《唯实》2022,(3):64-6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推动共同富裕,短板弱项在农业农村,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也在农业农村.苏州是邓小平同志最早印证"小康构想"之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现代化目标"之地,有责任、有条件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加快探索,切实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