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督教在西方历史、社会中的至高地位,是一切西方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背景。作为发端于西方社会的学术理念,后现代法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对后现代法学的影响具有层次性,既在源头上促成了后现代法学的诞生,也对后现代法学特点的形成、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同时不乏对后现代法学具体学派的影响。这其中有后现代法学对基督教及其衍生物的继承、吸收和发扬,更多的是对后者的批判、反思,进而形成自身独到的见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督教在诸多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后现代视角下的法学与社会有了新的影响。后现代法学在基督教的变迁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清 《求索》2014,(3):186-190
我国后现代文化的产生发展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改造力,也使我国的后现代艺术摆脱了西方艺术的某些负面色彩。本文旨在从艺术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我国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力图全面厘清后现代文化的本来面目,为我国当代艺术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后现代艺术的健康发展创设一个客观、积极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3.
杨文红 《人民论坛》2014,(11):109-111
在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过程中,知识分子的身份问题是鲍曼后现代理论的核心议题.鲍曼认为知识分子的形成、知识与权力的结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与启蒙运动时代.他将知识分子的身份划分为立法者与阐释者两种理想类型,通过对知识分子两种身份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义务以及所处境遇的分析,来阐释和认识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4.
汪冬冬 《人民论坛》2014,(2):190-192
关于社会秩序的探讨是鲍曼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鲍曼运用后现代的叙事方式对秩序的概念进行了解构,用知识考古学的方式对社会秩序的生成原因进行了溯源、对秩序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对社会秩序设计的主观性、人工性等特征进行了阐释,最终论证了现代性与社会秩序的亲和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过程中,知识分子的身份问题是鲍曼后现代理论的核心议题。鲍曼认为知识分子的形成、知识与权力的结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与启蒙运动时代。他将知识分子的身份划分为立法者与阐释者两种理想类型,通过对知识分子两种身份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义务以及所处境遇的分析,来阐释和认识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会秩序的探讨是鲍曼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鲍曼运用后现代的叙事方式对秩序的概念进行了解构,用知识考古学的方式对社会秩序的生成原因进行了溯源、对秩序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对社会秩序设计的主观性、人工性等特征进行了阐释,最终论证了现代性与社会秩序的亲和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哲学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开辟的哲学现实化道路,契合了后现代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零距离化"的走向,成为"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在实践逻辑上,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主题的现实资本主义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维度,在批判现代性的负面效应时肯定其历史价值成为马克思与后现代理论家的基本共识,而揭示人的异化的历史性和以"历史性"消解超历史的"非神圣形象的异化"的批判深度则使马克思走进后现代哲学道路;在辩证逻辑上,马克思追求"否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方法论自觉,与游戏规则法、解构法等强调知识的断层性、差异性、不可通约性与不可预见性的后现代主义方法的思维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出现的后现代价值观已经影响到广大青年各方面的价值取向,这种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对主流价值观的解构和颠覆。流行音乐作为透视青年价值观的一面镜子,承载于其中的价值观也逐渐向后现代价值观靠拢。通过对香港、台湾歌手的数十首蕴涵后现代理念的流行音乐进行内容分析可以看出,流行音乐中所承载的青年后现代价值取向有:快乐至上、解构传统、反叛权威、多元与宽容。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方从以工业化生产为组织形式的现代社会逐渐转型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后现代社会,作为人类基本整合形式的家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的变迁。20世纪末美国现代核心家庭模式在人口统计上已完全失去了主导地位,家庭的变迁在美国社会引起了激烈的论战。女性主义批判了功能主义建构的现代家庭刻板模式,推崇后现代家庭模式,并在家庭多样性的研究中积极建构多元化的后现代家庭形象。后现代情境中家庭模式的深刻变化也吸引了主流社会理论家的关注。贝克提出"协商家庭"模式,吉登斯构想亲密关系转型、情感民主化,从反思现代性视角探讨社会从制度上超越现代性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模式从现代向后现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利奥塔语用学与精神分析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海峰 《求索》2007,(1):190-191
利奥塔作为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大量吸收的后现代理论家,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欲望的政治学。他试图以语言实用学(简称语用学)的观念和方法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变异和文化症状,并深入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元叙事”的衰竭枯萎以及因此产主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局限,进而提出后现代话语是一种多元异质的话语“语用学”。利奥塔的“欲望文本策略”是相对于受语法规则支配的“理性文本策略”而提出来的,它所表现的是以被压抑的文本叙述冲破规约性文本叙述。  相似文献   

11.
倪万 《求索》2007,(10):192-193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当代世界文化艺术,特别是电影艺术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以及中国后现代电影创作的本土化问题是绝对不可能也不会避免的。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后现代电影兴起并获得发展,陆续出现了冯小刚的“平民化”电影、王家卫的后现代电影、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王朔小说改编的调侃电影以及其他的后现代影片。本文通过自我的文化体认、游戏的叙事方式、怀旧的武侠情结三个方面的分析,解读中国后现代电影创作的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简论后现代女性主义与后现代法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敏 《前沿》2008,(3):108-109
后现代的名词、观念与思潮自20世纪后期以来在中国学界纷至沓来,影响十分广泛。后现代主义不仅迅速波及全球,而且几乎影响所有学科领域,包括法学、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并不表示女性主义已经结束,而意指女性主义理论的转折,并质疑女性主义在语言学上的意识形态.本文主要论述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特点及其给我们所带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大约五年前,关于“后现代”的议论一时甚嚣尘上,使许多人大惑不解,难道现代化还没有实现,我们就提前进入了后现代?现在,“后现代”的声浪已经消歇(近来又有所谓“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一种最新的论调认为:我们不仅离开后现代尚远,甚至还没有进入现代,只应老实承认我们是处于“前现代”,这更加令人迷惑,难道我们真的被抛下时代的列车,成为历史的弃儿?关于什么是现代、前现代、后现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性,以及如何对待前现代的遗产和后现代的新潮,人们也是众口纷坛莫衷一是,亟待商榷。本文试就上列问题略陈鄙见,或…  相似文献   

14.
闫顺利 《岭南学刊》2007,4(6):90-94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已经终结,代之而起的是与现代性断裂的后现代性;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死了",根本不存在一个后现代性,所谓后现代性不过是现代性的激进化或现代化的第二波,因此拒绝后现代。无论是现代性主张还是后现代性主张都直指现代社会发展之弊,在解决现代性的重大后果问题上具有异工同曲之妙。他们的争论对于处在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背景下的中国发展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哲学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质,不能将其简单地划归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之中。苏格拉底以日常对话的方式首创"非哲学"的哲学思考方式,以反讽的方式批判世人的"有知",以"助产士"的身份呈现"不可见者",以对话的力量引导人造就自己。闪耀着生命光辉的苏格拉底哲学是生活哲学、行动哲学的典范。而以对抗体系、瓦解知识、捕获差异和关怀自身为特质的后现代哲学,所努力忠诚的正是这种以苏格拉底为典范的古代哲学有活力、生存性的维度。后现代哲学与苏格拉底哲学有着不可割断的亲缘关系,苏格拉底哲学为后现代哲学提供了理论渊源、合法性的论证及发展的方向,而后现代哲学也在积极地回应和丰富着苏格拉底的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文学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影响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发展格局。新时期文学既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学思潮的明显影响,又在写作中,把现代、后现代文学的特点与新时期文学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后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7.
西方关于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争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本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心理学界有关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探索日渐增多,学者们之间的学术分歧与观点争鸣也十分明显,本文归纳出三种主要的争鸣意见,旨在表明西方心理学家关于后现代心理学认识和研究还没有达成共识,后现代心理学也没有形成相对成形的体系。  相似文献   

18.
反本质主义及其引发的“后现代思潮”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思想历程以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已日益显露,身处“后现代”文化语境的哲学面对这种“否定之否定”,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其加以扬弃,即在其营造的“多元普遍主义”格局中,既怀有普遍性理想,又不固守排他性立场,以此对现代哲学的话语与知识形态作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9.
王勇  石义彬 《求索》2007,(1):173-175
上个世纪末以来,西方新闻传播呈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由热衷报道公共领域、权力与政治,转向热衷报道私人领域、身份与认同;新闻日益娱乐化,大报日趋小报化。受众对现代信念和审美趣味的抛弃,以及资本对新闻业前所未有的渗透和干预,是西方新闻传播后现代表征产生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谨 《理论月刊》2010,(1):48-53
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生,后现代科学哲学孕育而生,现代科学哲学向后现代科学哲学转向也顺理成章,如“语言转向”、“解释转向”和“修辞转向”,等等。而这些转向背后所呈现出的另一重要趋向性特征——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种转向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学理根由,是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