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08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重大转折以来,一系列民调数据和2012年大选结果显示,“统派”在台湾社会的边缘地位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反映出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异化问题仍相当严重。大陆必须注重关于“和平统一”的论述。当前最主要的是加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之间的连接,并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促进台湾社会“中国认同”的重塑,奠定两岸统一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2.
政治转型以来,台湾民众的体系认同发生了显著变化.李登辉、陈水扁时期推行"去中国化"长达20年,致使小部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观逐渐异化,"台湾认同"的乡土认同观逐渐强化.在多元政治社会化的复杂影响下,更多发生体系认同变化的台湾人因国家认同迷失,转而依赖乡土认同的归属感.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分析,作为政治文化变迁的主要内容,体系认同变迁既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又离不开政治环境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政治社会化的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意心理基础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因此,台湾问题是台湾的民心取向问题,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问题。面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在中国国家认同上的错位乃至危机,推进两岸经济交流,加强两岸相互了解,塑造两岸共同记忆,厚植两岸共同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有利于台湾民众中国国家认同的元素,才能真正推进“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这一对台工作新思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认同问题是两岸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两岸认同的基本要素包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目前,台湾民众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在"国家认同"上则呈现出更趋"台湾主体意识"的倾向。基于台湾民众现阶段的认同问题,应最大限度地增加有利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元素,真正推进"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这一对台工作新思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做好"大三通"时代的对台统战工作,关键是增强台湾当局与民众对大陆的心理认同。当前,主要应从打造维护台海形势稳定的法律框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加强高层交流、经贸合作、文化往来和军事互信等方面着手,来维护台湾人民的利益,打击岛内外"台独"势力,不断增强对台的心理约束力、心理吸引力、心理感召力、心理渗透力、心理内聚力和心理威慑力。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根深叶茂,大多数台湾民众在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叙事中理解和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记忆。但是,在复杂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台湾民众的社会记忆与大陆民众的社会记忆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台独"势力的操弄下,台湾民众中华文化的社会记忆有逐步淡漠的趋势。因此,在两岸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唤醒两岸同胞共有的中华文化记忆,构建两岸同胞共有的新的社会记忆,消解两岸同胞差异性的社会记忆,对增强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国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方针,而由台湾急剧的社会变迁与台独势力的“国家”构建所带来的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混乱,使大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和平统一之路更趋艰难。如何不断增加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务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已成为现实面临的重大课题。两岸经济交流由于其自身特点而被赋予重大使命。本文在分析了两岸经济交流的必要性及其所彰显出来的积极效果、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对全面认识两岸经济交流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2008年以来,学者们围绕"一国两制"的内涵、特点、实施、影响、意义及实践经验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诸多共识。但对"一国两制"的理论渊源、"一国两制"下的国家结构形式和"台湾模式"等问题存在争论和分歧。回顾和梳理近年来"一国两制"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及其中观点,旨在对今后"一国两制"研究及其实施问题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东营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是黄河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自2006年设立以来,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从"有港无航"到"扬帆世界"、从"被人遗忘"到"投资热点"、从"管理空白"到"和谐发展"、从"荒碱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巨变。然而,东营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资金缺乏、项目承载能力低、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费用制约发展吸引力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东营港发展助推"黄蓝"战略的研究和实施。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以来,大陆推出了一系列惠及台湾地区农民、渔民、学生、商人、医生等各界人士的新举措,对两岸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增强了大陆对台湾的影响力,赢得台湾民众的好感,有助于培养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为两岸最终统一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1.
"阳光工程"是贵州省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探索出的社区戒毒新模式。"阳光工程"自实施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安置戒毒康复人员,有效地提高了戒毒康复人员管控率,降低了戒毒康复人员复吸率。然而,在"阳光工程"的实施中,还存在规划目标不明确、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阳光工程"的法治化将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有效的思路,进而推进省内社区戒毒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水扁的"烽火外交"是激进"台独"的翻版,曾一度严重危及台海和平,影响该地区各方利益,陈水扁成为国际社会麻烦制造者。而马英九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前提下,走灵活务实的"活路外交"路线,使多方都成为赢家,台湾的所谓"国际空间"得到了有效拓展。"烽火外交"与"活路外交"既有相似点亦有不同点,通过比较分析,坚持"九二共识"才是台湾拓展国际空间和发展对外关系的最佳活路。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则是维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源,在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台独"分裂势力,台湾民众和大陆的文化认同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进而导致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模糊。因此,海峡两岸必须批驳"文化台独",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进而促进两岸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终达到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信息技术有着密切关联,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党中央更加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塑造政党认同中的重要性。对新中国70年历史发展的考察发现,改革初期的报刊、广播、电视技术拓宽了民众的信息渠道,唤起了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推动了政党政治社会化的进程,提升了执政党形象的传播能力;新时代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增进了民众对党的情感认同。系统分析这些阶段特征可以发现,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是重塑、提升、发展政党认同的基础,这有助于为党的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新视野。  相似文献   

15.
拉丁美洲特别是中美洲地区一直是台湾的"外交重镇。在该地区,台湾有它过半数的所谓的"邦交国"。它们毗邻美国,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作用。这些"邦交国"是台湾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发声者与支持者。这使得台湾当局对它们都不敢掉以轻心。然而由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日益稳固。出于整个国际环境和自身利益的考量,不少拉美的台湾"友邦"已经出现离心迹象,甚至开始谋求与中国建交,与台湾"断交"。其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已名存实亡,台湾与拉美地区国家的"外交"关系前景日益暗淡。这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是实现"现代国家形态"必备条件之一。文化产业化,并非意味着文化媚俗化、商业化。如果文化产业不能在"文化认同"这一文化高度对全社会民众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有所引领(而非迎合),文化产业只会走向助纣为虐的文化自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期,在国际政治领域,随着意识形态认同(制度认同)被地理空间认同(身份认同)所取代,地区合作成为地区内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谋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政策取向。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马盟)怍为北非重要的地区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由于成员国政治互信缺失,区内经济互补性不强,缺少领袖型国家的引领,导致地区认同缺失,地区一体化进展缓慢。近年来,随着成员国政治关系的改善和经济联系的加强,地区合作开始走出困境,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1945年"历史周期率"难题被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前几代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对跳出"历史周期率"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加强党的建设,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根本保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新路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源于古代中国的盛世与近代中国的衰败。中国共产党为"逐梦",领导人民用28年,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党艰辛探索29年,尽管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也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逐梦"的发展战略和路线图前三阶段大致应是:在未来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本世纪中叶以后继续奋斗,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国梦"不是要恢复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而是要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是世世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0.
马英九首个任期经济成绩显著,两岸关系良好的发展势头得以保持,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度逐年攀升,两岸多领域、多层面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与深化,成果丰硕。但进入第二任期以来,其面临的诸多问题有待马英九从政治层面进行深入思考。马英九在第二任期如何抉择台湾政经战略未来的发展走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与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