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宏慧  沈红梅 《求索》2012,(9):176-178
虽然华兹华斯与雪莱同是浪漫主义运动中涌现出的伟大诗人,他们在英国国内外各领风骚,然而在诗学观念方面他们存在着重大分歧。这些分歧源于他们不同的学养和境遇。以往,评论家常以浪漫主义这个大术语一以概之,但是,厘清他们之间的差异对于深入地理解他们各自的理论特色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诗歌的起源论、诗歌的性质、诗人的地位、诗歌与科学的关系以及诗歌的社会功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华兹华斯和雪莱的诗学观念的差异,并探讨了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揭示出:在诗学观念上,浪漫主义者并非众口一声,而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2.
赵越 《今日中国论坛》2013,(Z1):182-183
中国传统诗词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在意象选用、格律、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与西方诗歌具有较大差异。本文从诗歌的美学本质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诗词的美学本质,以传达诗歌最重要的美感为根本出发点,以汉斯.维米尔(Hans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为指导思想,拒绝了"诗歌不可译"的错误论点,扬弃了诗歌翻译中片面追求"信"、"忠实"的翻译习惯,提出了中国古诗词翻译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建平 《求索》2013,(7):143-145
新月派诗歌在时空艺术上有自己独特的探索,在他们的诗歌中,诗歌叙事时间长短与故事时间没有必然联系,故事时间短,叙事时间可能长,故事时间长,叙事时间可能短。诗歌中的故事时间可以向前无限延伸,呈现出一种舒缓、恬淡之美,有一种画面感,象一幅静物画。在空间营构方面,新月派诗人注意描绘空间中的一个"面",新月派诗人笔下的"面"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浓缩面、扩张面、投射面。通过这几种方式渲染特定的艺术效果。此外,为了渲染氛围、传情达意、营造意境,往往采用时空对比、聚集、交错等方法,创造一种惝恍繁复的意境,使诗歌意味更加繁富、多样、复杂。  相似文献   

4.
卢絮 《理论月刊》2013,(2):84-87
许多文艺学界的学者认为以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诗学缺乏对文学的审美关照,是"非诗学的"、"非诗意的"文学"外部研究"。而中国文化诗学声称要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和诗意批评,提倡文学的"内外结合"研究。似乎"是否审美"以及"如何审美"已成为中西文化诗学的重要差别。那么,有必要通过回顾中西文化诗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梳理和辨析两者对于文学中的审美问题,如文本审美、文化审美、审美与现实等观点的异同,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建构。  相似文献   

5.
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改变了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封闭性、片面性,引起了中国翻译研究的新变化:研究范围的扩大化、研究手段的多样化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化,为中国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张艳辉 《求索》2014,(4):140-145
五代闽国时期是福建诗学传统确立的一个奠基时代。这一时期,闽国诗学得到了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出现了以王延彬为核心的诗学集团;《泉山秀旬集》等书的编纂代表着地域诗学意识的萌芽;同时有徐夤、黄滔等人的宗尚晚唐或宗尚盛唐、中唐诗学理论的构建。闽国诗学的发展为宋代福建地区诗学的隆盛拉哥了帷幕。  相似文献   

7.
严平 《理论月刊》2007,(4):142-144
刘勰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儒家言文观,并对传统的言文观作了新的解释,使之走向了纯粹的诗学。在对语言的宏观观照中,刘勰开辟了文人现实功利之外的新的精神家园;在对语言外在修饰的探讨中,刘勰树立了文章语言的新标准;在语言文采形成产生的阐释中,刘勰肯定了文采和风格的独特审美性。刘勰言文观的诗学转换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安关于"五失本"的论述及其在佛经翻译中的质派立场,都说明其"五失本"之本意是要告诫译者不要"失本"。但是,不少学者错误地认为道安"五失本"是指导译者如何"失本"的原则,原因在于他们未能合理解读两段对"五失本"持不同主张的史料。这两段史料说明了当时人们佛经翻译观念的演变,发生这种演变一方面是因为道安"五失本"很好地总结了梵汉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翻译的本质属性使然,这体现了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9.
郄丙亮 《求索》2012,(11):95-97
陈傅良的诗学思想表面看来存在雅正与怨激的矛盾,似乎难以形成统一的审美追求。但是,陈傅良在继承传统儒家诗教怨而不怒、追求雅正的和平之音基础上,坚持永嘉事功学术思路,侧重怨愤,形成了有为而不自其已出的事功诗学思想,包括怨必有道、以颂为警戒、忠愤悲壮等三个方面。陈傅良诗学承接了传统讽谏诗的内容,将怨化为戒、愤,既避免了苏轼怨刺诗的谤讥,又使诗歌在传统儒家诗教的范围内发挥了经世致用事功性职能,是在继承儒家诗教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儒家传统诗教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印度沙达尔.帕特尔(Sardar Patel)大学梵语研究生系主任Ajit I.Thakur(塔库尔)先生是印度著名的梵语诗学专家之一。近年来,他出版了多部研究梵语诗学理论的学术专著。他是目前印度学界大力倡导以梵语诗学为工具阐释东西方文学作品的学者之一,并且他还身体力行之。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黄宝生先生是中国目前惟一健在的梵语诗学专家,他曾经出版《印度古典诗学》等专著,发表《禅和韵》、《印度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文论》等论文。黄宝生先生在引进和介绍印度梵语诗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本访谈录涉及梵语诗学价值的现代评价、梵语诗学的现代运用、东方经典文学的文化阐释,也涉及到当前中国比较诗学界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反映了当前中印学者对一些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的思考,也是一种自觉的中印学者对话。  相似文献   

11.
张福海 《求索》2011,(1):141-142,65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行进于诗性之途,而诗性之途说的是海德格尔是在境域生成的路向上来运思的,从而体现出其"中-道"思想的诗化倾向。"中-道"的含义集中体现为"境生‘之-间’"的意蕴。思与境偕,思在存在中生成本真的人言,也即诗。思与诗偕,共同看护存在的真理之家——"语言"。语言也就是"真理的澄明之境"。"中-道"即境域生成之思是海德格尔思想的精髓。"中-道"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思维取向,是海德格尔诗学的哲学始基,对"中-道"的澄明将对海德格尔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指引。"中-道"的含义集中体现为"境生‘之-间’"的意蕴。遵循中-道之路,海德格尔诗学研究才会获得本真的指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界关于诗歌翻译的研究大都是非系统的。而关于诗歌翻译美学的研究,往往又是人云亦云、重复研究或模仿研究,因此,研究成果也多为零星的论述。"翻译移民理论"更适于应用到诗歌翻译领域。在重申美学定义,主张哲学诠释学和哲学美学的方法上去研究诗歌翻译,并界定和定位了诗歌翻译美学,为诗歌翻译和诗歌翻译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永收 《求索》2014,(6):146-150
“中观”研究是波怨维尔等人在反思和批剖电影宏大理论研究时所提出的慨念,而他本人所一直践行的电影诗学研究,就是这种中观思路的具体体现。形式本体和认知建构是电影诗学的两大特包,它们具体体现了波怨维尔中观研究的理论企图,但也存在着一定简约化的风险。研究者应以兼容的态度来对待备种电影理论,丰富和繁荣电影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郭园兰  钟秋明 《求索》2012,(6):86-87,71
钱大昕认为诗有才、学、识、情四长,四者缺一不可:才情需学识相济,才学兼用益彰,才需情的主宰。钱的四长诗学观,既打上了其身为汉学大师的学术烙印,是汉学家诗论的典型代表,又有着超于时人的新颖之处,具有独特的诗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周成强 《求索》2013,(3):122-125
明清时期,桐城地域诗歌选本众多,从编选特征和诗学风貌来看,它们呈现出许多共通性特点。作为第一部桐城地域诗歌总集,《龙眠风雅》在桐城诗歌选本中很具代表性,对其他选本产生了重大影响。《龙眠风雅》正、续集共九十二卷,本着表章乡邑诗学的目的,在编选时以人存诗与以诗存人二例并用,选录了从明初到清初近三百年五百五十一位诗人的作品。其规模宏富,体例明晰,遵循以时为序的编排原则,并采用因人系诗的编辑方式,作者名下附有详略不等的小传。其编纂思想以风雅为旨归,由此体现出桐城一地重雅正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黄伟 《求索》2004,(10)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旨在建构“普世诗学”。为此 ,厄尔·迈纳探讨了建构“普世诗学”的通约和原则以及具体的研究路径。“普世诗学”的建构既是西方比较文学发展的结果 ,也是西方全球化进程中“普世主义”、“世界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代全球化的进程 ,文化冲突的加剧和诗学民族主义情结的滋长 ,“普世诗学”的建构虽然面临语言、诠释等困难 ,但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普世诗学”终将建立。虽然厄尔·迈纳最终未能建构一个清晰的“普世诗学”体系 ,但是 ,比较诗学研究的普世性目标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7.
王建香  王洁群 《求索》2006,(12):191-193
作为将女性主义引入诗学的第一人,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的各个维度在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诗学中都能找到踪迹。她设定了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诗学的基本框架并开辟了通向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女性主体意识两条主要研究道路。即使是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诗学道路上也可见伍尔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华 《求索》2013,(7):125-127
汉代后期,治《诗》者甚众,最终却以郑玄《毛诗传笺》盛行于世,齐、鲁、韩三家诗式微,毛诗独尊而告终。作为奠定毛诗独尊地位的关键性人物郑玄,其诗学主张、治诗方法、诗学著作等各个方面,均体现出了明显的承袭孟子诗学的痕迹。前贤对此虽有涉及,但惜之浮光掠影、未见深入。然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理清汉代后期诗学发展的渊源脉络,同时也有助于对孟子在汉代诗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何世剑 《理论月刊》2008,(1):119-121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方法着重探讨了清末诗论家朱庭珍对严羽诗学的接受,认为其接受主要表现在:诗学方法论层面,朱庭珍"学悟一贯""密参细求"的诗学方法,主要接受自严羽的由"学""参"而"悟入"的为诗方法;诗学认识论层面,受严羽"学诗者以识为主""自家实证实悟"、"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等强调主体诗学审美判断力思想影响,朱庭珍提出"以我运法"观点,认为"诗中有我,乃可谓之真诗",强调要"别铸真我";诗学审美创造论层面,他的"诗以超妙为贵"、"妙合自然"、"化境神工"说是对严羽"诗而入神"、"诗有别趣"、尚"意兴"、追求"自然本色"等美学旨趣的发扬和更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陈学祖 《思想战线》2002,28(6):85-88
胡适派诗学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美学诗学的偏取上的。一方面,胡适派诗学家以自己先行预设的诗学观念来切割中国诗学史,强行把中国传统诗学划分为文言与白话两类,舍弃文言而偏取白话;另一方面,则以自己因受到白话报刊文章影响而形成的白话观念,来接受西方意象派诗学,从而对之进行了有意的误读。胡适等人以此为基础所建构的初期白话诗学观念成为初期白话诗人诗歌创作的金科玉律,是导致初期白话诗艺术成就低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