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贸易一体化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欧洲半个多世纪的区域一体化实践为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一体化合作提供了理论和组织模式借鉴,但欧盟(原15国)是一个"同质"成员结构的区域,其一体化历程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一体化组织模式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制度性安排;而东亚是一个"异质"成员结构的区域,东亚的"异质"结构特征意味着其区域经济合作将有着自己独特的路径,贸易一体化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初级阶段,建立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区域生产网络是东亚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实现南海区域安全与和平、稳定一直以来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就南海局势展开对话与合作的重要议题之一。然而,现实中的南海安全局势却一再紧张,这表明南海区域安全制度性安排与安全秩序理念和现有变化、发展迅速的南海安全形势已经出现了不同步、不协调的状况。在过往长期的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实践中,东盟和中国作为南海周边最具影响力的国家间集团和最重要的区域大国,以不同的方式,就南海安全的区域间治理展开了对话与合作,并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治理模式,"东盟模式"和"中国模式"。这两种模式从不同层次和多个渠道就南海区域安全治理进行了对话与合作,并在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效用。然而,目前南海安全体系呈现出来的脆弱性和南海区域安全现况却一再揭示,中国和东盟在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进程中还面临着不少现实的困境。为克服这些困境,更好地实现南海安全的区域间治理,中国和东盟应形成合力,为南海安全的区域间治理重塑一个相吻合的制度规范,共同构建一个相匹配的角色、身份与创造一个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内外治理环境。  相似文献   

3.
区域机制和区域间合作是联结国家机制和国际机制的纽带.二战后,为了解决欧洲的"德国问题",欧洲建立了包括经济、军事、合作安全等多层面的地区机制,这些机制从不同层面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地区安全和和平.基于德国的历史现实、地缘环境和国家利益,战后德国积极参与地区性机制建制,推进欧洲一体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德国参与地区性和国际性组织进行探析:战后德国对国际法的重新认知,联邦德国参与区域、国际组织的内外动因,统一德国的区域机制建制观,德国对国际组织政治议题的推动、欧洲区域机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基于东盟与欧盟区域间的合作,分析和讨论东盟与欧盟间关系的演变,试图从理论上来解释东盟与欧盟如何通过双边和多边共存的区域间合作模式对国际治理结构起到作用,以及区域间合作所形成的组织机构如何行使国际组织的一部分责任或成为跨区域政策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在欧盟和北美区域经济合作稳定发展的情况下,亚太地区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热点。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也更加重视东亚以外的其他亚太国家和地区,这种变化必然会对东北亚乃至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深刻影响。一、日本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新动向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才开始探讨双边和地区FTA的可能性,并且其相关部门陆续  相似文献   

6.
欧亚经济联盟是欧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机制,也是新兴经济体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实践。从国际环境和新兴经济体的角度来看,欧亚经济联盟是在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双边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渐盛行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欧亚地区应对世界贸易体系由多边化向分散化发展、由自由贸易主义向贸易保护主义演变的有力举措,也是新兴经济体通过加强合作增强自身实力、谋求成为多极化世界中新的一极的战略选择,以及提高贸易地位、改善贸易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的世界政治、经济与外交形势延续了2012年的总体趋势,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所变化。就欧亚地区而言,俄罗斯虽在外交领域斩获颇丰,但在经济领域却面临着困境与挑战。对于东欧地区而言,加入欧盟的国家仍存在着许多困难,未加入国家在入盟道路上面临着诸多考验;处在欧盟与俄罗斯夹缝之间的乌克兰将选择何种一体化道路,尤其引人注目。而对于中亚五国而言,在打击恐怖主义、保持政局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所面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选择压力也越来越明显。以上问题都是俄罗斯东欧中亚学界重点关注的对象。2013年12月3~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以下简称社科院俄欧亚所)与黑龙江大学  相似文献   

8.
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扩展最快、运行最佳和影响力最大的区域政治经济合作集团。其在一体化进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机构建设和制度创新,不仅使自身一体化取得了巨大成功,也给世界范围内的其他一体化合作起到了示范作用。作为欧盟三大支柱之一,欧盟司法与内务合作自《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包含了国际维度的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个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挖掘全球经济增长潜力的工程,一个对现有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性调整.“一带一路”之所以出现,与全球经济地理变化、产业调整、全球秩序失效以及民族国家角色变化等时代趋势有关.时代趋势赋予了中欧新的合作空间.中欧“一带一路”合作同时体现了时代背景和中欧关系自身逻辑,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体现了较强的“中国规划”色彩;“互联互通”成主要抓手;展现国际秩序合作的可能性;呈现出“多速”和“多维”发展趋势.中欧双方未来在经济融合、构建国际秩序以及文明互鉴等方面合作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上经历了“亲西方”、欧亚并重和全方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等三个阶段。从俄罗斯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调整的前景看,俄罗斯虽然一直表现出强烈的融入欧洲的愿望,但近期内不可能实现。普京政府调整对独联体政策的新趋势是加强双边合作和“次区域合作”来促进独联体一体化的发展。俄罗斯在取得了与亚太地区国家进行经贸合作的主动权后,跳入了亚太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将多面发展的侧重点放在了东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东亚缺乏一个真正的、泛区域的经济合作组织。近年来,在以东盟为主导、 以为基础、以为主渠道、以东亚峰会为重要补充的区域合作机制大框架下,东亚学界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多边主义合作模式,共同提倡构建东亚一体化多边组织。中日韩三国已经在 构建东亚一体化的长远目标方面达成一致。中国主张维护东亚区域政治文化的多元化形态, 提出 和谐、双赢、多赢的共同观念, 以文化认知解读现代国际关系。东亚国家共同培育和塑造新的区域 文化认知,是重新考虑地区秩序和地区价值, 培育东亚共同体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以欧盟为载体的欧洲一体化50年来历经颠簸与曲折,始终不渝地排难而进,取得恢弘成果,积累下丰富经验,成为当代最成功的区域政经联合.但新世纪伊始后,欧盟受到内外形势中新挑战的冲击,宪法问题引发了结构性难题的突起,发展势头受挫.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欧盟面临一些根本性抉择,其未来发展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普京欧亚联盟设想:背景、目标及其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际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以及俄美关系“重启”的大背景下,普京于2011年10月3日在俄《消息报》上发表题为《欧亚新的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天》的文章,提出在前苏联地区建立欧亚联盟、把原苏联的欧洲地区与亚太地区联系起来的设想。欧亚联盟设想是俄长期以来有步骤、有谋划地推进欧亚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逻辑。俄正试图在经济上通过独联体自由贸易区、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下的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朝着欧亚经济联盟努力;军事上借助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进一步掌控地区安全事务。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包括政治联盟在内的前苏联地区的一体化,并使之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亚太地区各国区域认同模糊、区域主义弱势发展、合作机制竞争性复杂,经贸合作和经济一体化存在亚太路径与东亚路径的分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的加速推进及其协议落地,标志着亚太区域经贸合作的东亚转向开始制度化。东亚务实的区域主义迈进新阶段。区域国家明确的区域合作需求,危机驱动的务实合作经历与契合东亚社会文化传统的软约束合作方式,在其中发挥了合力作用。从今往后,中日韩和东盟国家构成的“3+10”“东亚中心”将逐步替代领导力不足的“东盟中心”,实现东亚经济重心、经贸合作中心和功能平台的统一。东亚经贸合作将在区域认同增强、协商渐进的合作模式成为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加速发展,可望成为全球经贸规则和机制升级的新增长点,并在全球经贸秩序变革中引领平衡、协调、包容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倡议是贯通欧亚大陆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构想。欧亚经济联盟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是连接东亚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合作将成为欧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和引擎。在对接合作的整体架构上,需要确立开放包容、市场主导、平等互利和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及其各国政府和企业间的多主体、多层次合作机制;把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产能和金融合作作为优先合作的领域。在实施路径上,积极开展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话与合作,积极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作用,使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发展变化对国际局势的走 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冷战后十年不到时间里,美国和欧盟共发布了三个重要文件来规范双边 关系。美国和欧盟之间的准区域间关系具有综合性、互惠性、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所追求的区域 效用包括平衡权力、强化认同、共享利益和建设制度四个方面。而双方准区域间制度建设的成果包 括政治磋商机制、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民间对话机制三方面  相似文献   

17.
2007年,欧盟出台了《中亚战略文件》,确立了欧盟与中亚5国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把欧盟对中亚战略作为欧盟总体外交、全球战略、大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在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方面与中亚国家进行全面合作。边界安全、能源管线建设以及欧亚交通大通道的建设是欧盟与中亚国家合作的主要领域。欧盟对中亚战略实施的成功与否对欧盟作为全球行为体的地位和作用将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考验。  相似文献   

18.
2007年6月,欧盟制宪进程重新启动,标志着欧洲政治一体化出现新的转机。对比此前被搁置的欧盟制宪进程,此次欧盟制宪重新启动孕育着一些新的变化,将再一次修正欧盟超国家权力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平衡,重新厘定欧盟内部权力结构和秩序。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欧盟进入一个经济、社会及国家矛盾多发期,面临多重困境,包括经济发展迟滞,移民问题突出,一体化失去方向,民众对政府和欧盟缺乏信心等。未来几年内欧盟在深化一体化方面将难有作为,但某些领域的政府间合作会有所加强;从中长期看,欧盟的“解构”难以逆转,并朝着“多速”和“层次化”的一体化方向发展。欧盟的困境及其演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尤其在对外经济、地缘政治及大国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20.
姚大学 《西亚非洲》2006,44(5):40-47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东地区尽管在当今世界的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这三大经济圈中还处于边缘和外围,但近年来中东地区一体化进程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中东地区的一体化主要表现在海湾阿拉伯合作委员会的建立与发展;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中东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区域合作;中东与欧盟的经济合作;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构想等5个发展层面上。当然,中东地区一体化进程仍面临诸多的挑战与问题,真正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尚待时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