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2年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不仅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一场重要的国际冲突,而且开启了美国对他国舆论战的新模式与新战场。在话语操控方面,美国媒体紧密配合美国政府,通过对乌克兰和俄罗斯在危机中形象的操控、对乌克兰方面不同形式英雄形象的塑造,扩展了危机中美国对俄舆论战的话语同盟,将美国官方对乌克兰局势的掌控很好地隐藏起来。在场景传播上,美国媒体充分利用“场景+媒体”的传播方式,通过对乌克兰弱者身份的场景设计引入支持弱者的场景角色,利用与乌克兰多元社会主体结合的全媒体场景叙事模式,以及对全场景和立体化的深度冲突场景展现等方式,增强了它在乌克兰危机舆论战中的话语权,基本达成通过舆论战博取国际社会对俄制裁以及对乌克兰援助支持的目标,也达到了为削弱俄罗斯的实力和影响力提供舆论支持的目的。研究美国在俄乌战事中对俄舆论战,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多方面应对美国舆论战的自信心,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俄乌冲突对地缘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俄罗斯针对乌克兰开展的特别军事行动已持续一年之久,而这也被认为是明斯克协议的失败。尽管如此,明斯克协议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顿巴斯地区冲突的进一步升级。2015年乌克兰和俄罗斯关于顿巴斯地区冲突的谈判在德国和法国的调停下得以开启并达成明斯克协议。本文通过对明斯克协议谈判的过程分析,基于成熟时机理论评估谈判成功开启的原因,认为谈判中的三个要素对开启和推动谈判进程至关重要,包括主观层面对于互相伤害僵局的认知、愿意寻找共同出路的意愿以及相互吸引的机会。互相伤害僵局作为推动因素将冲突各方推出冲突本身,使冲突各方从主观层面或在第三方的调停下意识到各方无法通过暴力冲突取得绝对胜利,而后两个条件则作为拉动因素将冲突各方拉向谈判并推动谈判持续进行。其中,寻找共同出路的意愿将冲突各方拉向谈判桌,但其存在不能完全确保协议的达成,因此相互吸引的机会在前两个因素的作用下,将冲突各方从谈判过程中拉出并达成最终协议。以上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谈判成功开启并持续进而达成协议。而现阶段俄乌冲突中各方对于以上三个因素的主观认知缺失也使得谈判难以进行。  相似文献   

3.
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一年来,对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冷战时代国际秩序逐渐崩塌,国际政治的阵营化和国际经济的逆全球化趋势增强,全球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新军事技术的运用正将人类引向一个“新的战争时代”。美国利用乌克兰与俄罗斯打代理人战争,借机强化同盟体系,稳内、笼欧、制俄一起推进,成为这场危机的最大获益者。在西方支持下,乌克兰的战斗能力和战斗意志大增,俄乌双方均不会轻言求和。俄乌僵持将导致冲突长期化,进而推升核战争的风险。与此同时,谈判控制危机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危机向欧洲提出了战略自主重要性的命题,向亚洲国家发出了警惕美国在本地区挑起新的代理人战争的警告。中国发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和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为当事方走出危机和国际社会构建持久和平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戴启秀 《国际观察》2015,(2):100-113
欧洲东部的乌克兰危机正在影响欧洲的和平秩序,影响欧洲的地区安全,特别是影响德国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关系。德俄关系、欧俄关系再度疏远,欧洲面临自冷战结束之后最复杂和最紧张的地区安全困境。乌克兰危机是否会使欧洲面临再度分裂的危险?在危机不断加剧情况下,乌克兰危机是否对欧洲地区安全乃至全球安全格局带来潜在的影响?基于这一深层次考虑,本文将乌克兰危机放在欧洲地区安全、美俄战略利益博弈层面,对乌克兰危机形成诸多诱发原因、乌克兰危机对欧洲地区安全、德俄关系影响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确定乌克兰危机对全球格局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5.
“阿拉伯之春”后,俄罗斯以叙利亚危机为战略着力点,全面介入叙利亚事务,对中东政治产生深刻影响。俄乌冲突爆发导致俄罗斯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受到挑战,主要表现为俄乌冲突引发中东国家粮食危机,俄对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弱化;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致使俄军事武器销售受阻,其在中东的军事影响力减弱等。一方面,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大国,俄罗斯可增加对中东粮食出口,从而避免中东国家因粮食问题引发社会动荡,维护俄罗斯既有的中东利益;另一方面,俄罗斯加强多边外交,积极发展与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并在深化双边关系的基础上,与中东国家协调能源供应,维持高油价。俄罗斯与中东国家加速发展多元化的经贸关系,与扩大俄在中东政治影响力的外交战略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王珊 《现代国际关系》2022,(6):20-26+61
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基于战略考虑,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围绕对俄制裁积极推进对美欧、东亚、乌克兰周边国家穿梭外交,不失时机地推进国家战略。日本把俄乌冲突看成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契机,力图撬动和颠覆战后国际秩序,重构以美欧日为核心,以军事、科技、经济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日本在应对俄乌冲突上有过短暂的政策调整,从最初的犹豫迟疑,到积极对俄制裁施压,旨在扭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被动局面、削弱俄罗斯的实力。日本还借机宣扬“中国威胁论”,强化美日印澳四边机制,挑动地区对抗,试图获取新的冷战红利。  相似文献   

7.
张健 《现代国际关系》2024,(1):5-26+136
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加速了欧盟力量格局的调整变化:德国榜样影响不再,做贡献的意愿和能力下降,在危机应对上从过去的领导者沦为跟随者;“大西洋派”占居主导地位,“欧洲派”失势,德国对美全方位依赖加大;法国对欧盟牵引力下降,德法轴心缺位,中东欧和北欧国家声势上扬;欧盟委员会相对于其他欧盟机构及成员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主导对俄制裁,突破禁忌更多参与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助推欧盟经济政策“地缘政治化”。这些变化将增大欧盟内部纷扰,弱化欧盟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降低欧盟对华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相似文献   

8.
俄美对乌克兰争夺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冷战后,欧洲地缘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俄罗斯与西欧之间一度出现了“三道防线”。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进一步挤压俄的战略空间和分化瓦解俄的势力范围,扩大其战略纵深,在首轮东扩将俄的“第一道防线”——中东欧国家相继冲垮后,即将在第二轮东扩中拿下波罗的海国家,攻破原苏联地区范围,即俄罗斯的“第二道防线”。紧接着将实施第三轮东扩,向俄的“第三道防线”,也即俄最后一道势力范围防线——独联体地区国家进军,而乌克兰是其中的主要目标。由于乌是俄与西欧之间最后一道 “缓冲线”,且长期是其势力范围,乃至是俄本土之一部分,俄不会轻易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收入囊中。为此,俄美对乌展开激烈争夺,乌与俄美关系呈现微妙、复杂的状态。 (一)美乌关系。冷战后,美国为推行全球战略,一直在分化和瓦解前苏联的势力。由于乌位于欧亚大陆地缘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独立后与北约逐步形成安全困境,但双方至今没有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其原因在于欧洲独立主权意识的增强、俄罗斯的核威慑以及北约在常规军事实力上的优势等限制性因素的存在。这些因素延缓了安全困境的进一步升级。但俄乌冲突爆发后北约积极支持乌克兰,这意味着双方目前站在了一个非常危险的转折点上,双方都在向进攻性现实主义理念转变,安全困境可能转变为一个导向战争的螺旋。如果彼此不能通过和平谈判进行妥协,改变敌对认知,则双方直接军事冲突或难避免。从世界和平角度看,俄罗斯和北约不应再继续放任或推动事态进一步升级,而应采取“示善”措施,加强相互间合作,为双方紧张关系降温,为恢复乌克兰的和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在乌克兰实现无核化目标后,对乌政策的本质就是支持乌克兰的独立,遏制俄罗斯的崛起。其表现有三:一是坚决维护乌克兰主权领土完整,二是推动乌克兰加入美国主导的大西洋一体化,三是帮助乌克兰摆脱对俄罗斯的经济能源依赖。乌克兰危机后美国的种种举措是这一政策在特殊时期下的更鲜明体现。美国的对鸟政策从属于对俄政策这一根本特点,决定了美俄在乌克兰的对抗更多是一场战略意志的比拼,而非战略利益的较量。未来美俄以某种方式化解危机走出对抗的可能是存在的,乌克兰陷入内战后美国的新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俄乌冲突重创俄罗斯、乌克兰两国粮食生产、出口,削弱俄乌在全球粮食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冲突也导致化肥短缺和价格飙涨,引发全球粮食减产、价格突破历史高点、布局生变,致使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不断恶化。同时,俄乌冲突叠加多种因素令全球粮食不安全形势长期化,全球粮食不安全问题正成为全球治理的主要议题。脆弱国家粮价暴涨、政局动荡,改变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对比,加剧了两者之间现有的不平衡。各主要粮食生产国借助“粮食武器”扩大影响力,展开新一轮的战略博弈,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再添变数。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1月,因政府宣布停止与欧盟签订联系国协定,乌克兰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2014年2月18日,相对和平的抗议演变为暴力冲突,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随后被迫下台;3月16日,克里米亚以公投形式“脱乌人俄”并引发连锁反应,东部的顿涅茨克、哈尔科夫和卢甘斯克纷纷要求“公投入俄”,而乌克兰临时政府则派遣军队围剿亲俄武装力量。新总统波罗申科上台后冲突仍在继续,乌克兰处在大规模内战和分裂的边缘,这是自2004年“橙色革命”以来乌出现的最大的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13.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进行了威慑战略布局,提出了旨在威慑俄罗斯的战略倡议,并强化了与乌克兰的安全合作,提升了乌克兰的威慑能力。2021年11月,俄乌关系再次恶化后,美国反复向俄罗斯发出大规模经济制裁威胁。不断公布俄罗斯军事行动的情报,强化在东欧的军事存在,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试图吓阻俄罗斯采取军事行动。尽管这一努力失败了,但是美国借助对俄罗斯的空前制裁和向乌克兰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形成了更大范围的威慑效用。  相似文献   

14.
黄登学 《东北亚论坛》2015,(3):20-30,127
围绕2013年末岁初爆发的乌克兰危机,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之间的制衡与反制不断升级,双方可谓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不过考量到俄罗斯的现实实力、俄美博弈的意图与内容以及时代环境等因素,俄美此轮争斗不会演变成为一场新的规模宏大的"冷战"对决;然而尽管如此,由于俄罗斯与西方诸多几成"死结"的矛盾与问题,以乌克兰危机为契机,俄罗斯与西方的一场新对抗却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西方一直是饿外交的重心所在.但2014年初的乌克兰危机从根本上改变了俄罗斯的外部环境,俄与西方关系急剧恶化.为摆脱困境,同时寻找国家发展的出路,俄罗斯“转向东方”,实质性地提升了亚太在其对外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在政治、经贸、军事等方面积极与亚太国家合作.“转向东方”战略对俄突破西方孤立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经济上成果不彰,也使不少俄罗斯人感到失望.展望未来,俄罗斯“转向东方”的进程不会逆转,但俄与亚太国家关系的深化面临不小阻碍.同时,俄“转向东方”绝不意味着“背离西方”,而是提升对东方的关注,从而在东西方间更加平衡.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初,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天然气争端硝烟再起,并再次发生"断气"事件,致使严重依赖俄天然气供应的欧洲18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经过艰苦谈判,欧盟、俄罗斯、乌克兰三方在1月12日签署天然气过境供应监测协议,俄乌两国并于1月19日签署2009-2019年天然气购销合同,1月20日俄罗斯正式恢复经乌克兰管道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由于诱发双方纷争的根源依然存在,俄乌矛盾不会因一纸协议彻底解决,两国围绕能源问题的博弈将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17.
孙成昊  郑乐锋 《东北亚论坛》2023,(2):98-114+128
拜登执政初期,美国对俄政策出现新变化,呈现明显的双轨特征。一方面,拜登政府以价值观为引领继续对俄保持强硬;另一方面,美国一度寻求构建“稳定且可预期”的双边关系,积极推动美俄战略稳定对话。然而,乌克兰危机迫使拜登政府不得不二次调整对俄政策,联合盟友通过全面制裁和政治孤立实现“弱俄“以“遏俄”的战略目标。传统建制派回归及两党执政理念差异,对俄战略“三观”的延续与调整以及中国、欧洲等第三方因素是拜登政府对俄政策演进的主要动因。乌克兰危机长期延宕导致美国战略界逐步出现对俄政策反思,国内民众也更不愿承受对俄强硬的代价,美国对俄政策存在一定回调空间。但由于美俄面临地缘政治和战略认知冲突、结构性矛盾以及美国国内政治束缚,美国对俄政策演进有其限度,美俄关系难以本质逆转。同时,乌克兰危机引发美俄欧新一轮剧烈互动与博弈,深刻塑造大国关系格局,中国应在变局中抢抓机遇,为自身发展塑造良好的外部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18.
乌克兰危机对跨大西洋关系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美欧安全合作整体增强,“抗俄援乌”成为主要任务,“印太”协同性有所强化,但功能性领域利益分化加剧。这主要是因为乌克兰危机加剧了大西洋国家的不安全感、美国力推跨大西洋合作,以及来自于中东欧国家的推动力等。未来,跨大西洋联盟的安全属性将更为突出,联盟功能日益完善但聚合性不足,联盟在各领域的集体行动面临困境,欧洲国家的自主困境会加剧。鉴于其对“印太”秩序和中欧关系带来的冲击,中国应继续夯实中欧经贸合作的市场基础,利用好多边秩序和自由贸易体制。  相似文献   

19.
“混合战争”理论最早于2005年由美国军事学界提出,西方学者后用以指称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中的军事行动.该理论在俄亦获认可且得名为“格拉西莫夫主义”.俄罗斯将“混合战争”理论作为在乌克兰和叙利亚开展军事行动的理论指导,在实战中进行演训,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俄式“混合战争”,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混合战争”的登场或对未来军事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俄乌冲突背景下能源合作是印俄两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重要一环,印俄能源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化建设、油气资源开发、能源贸易投资合作以及核电站援建等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当然印俄能源合作也面临俄乌冲突、西方国家干扰、地理空间障碍、全球气候危机等诸多挑战。但无论如何,随着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印俄特殊双边关系不断深化,以及当前国际形势下俄罗斯能源政治积极或被迫转向,未来印俄两国能源合作的规模、领域和深度等都会逐渐增大,印俄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