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法制》2011,(30):12-12
西方的普遍看法是,国家的特点是僵化、萎缩、不合时宜,但中周的情况则不同。西方还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改革进展迅速,但没有进行政治改革,这是大错特错。中国曾进行了广泛和深远的改革,特别是在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而且改革仍在继续。中国的改革比西方在这个阶段所进行的改革要大得多。在试验过程的基础上,国家不断转型,  相似文献   

2.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2):132-132
王超在上海《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上撰文《中国司法改革的整体推进之路》指出,我国司法改革不能搞孤立的单兵突进,要在国家整体改革的大系统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路径。1.现行司法改革的病灶:整体性的缺失。笔者针对上述弊端,主张重塑新世纪中国司法改革的路径,走整体推进之路。司法改革整体推进是指司法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赵明 《政法论丛》2008,(3):3-14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当代中国司法改革,乃是中国社会整体性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政治语境尤其值得人们关注。一方面,政治改革必定涉及司法机制和相关原则的调整;另一方面,不断深化的司法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将推动政治改革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纯粹法律制度意义上的变革。当代中国直面的这种政治与司法的关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政治语境乃是历史性地生成的。  相似文献   

4.
陈建军 《法制与经济》2008,(20):136-137
现阶段中国社会行政集权体制的存续,以及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小农意识在公民中的普遍存在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当前民主政治脆弱性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注意对其进行分阶段,有步骤的改革,用民主政治的制度、体制、原则、思想意识等统领中国政治领域变革,同时注重政治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裁度的发展和完善,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在新的一年,如何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本刊特此采访了最高法院司改办主任,并请著名学者对重要的改革措施作简要点评。  相似文献   

6.
政事之原,莫大于官制。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与政治改革家,对中国文官制度的改革与近代化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并进行了勇敢探索,作出了众多建树。他的探索虽不可避免有失误与挫折,但却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改革道路概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丕祥 《法律科学》2008,26(5):3-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改革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建国近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行程。建国之初的废除“六法全书”、司法改革运动和“五四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司法体制与制度的基础。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当代中国司法制度进入了恢复与重建的历史新时期,也由此揭开了司法改革的序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当代中国司法改革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以审判方式改革为主导的司法改革,逐步深入到体制性的司法改革。当代中国司法改革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乃是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改革道路的过程,是一个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政府法制》2012,(20):11-11
当前,中国的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关口:新的利益群体已经形成;新的社会格局正在形成;大量新的社会关系正在出现,新中国第三个30年的改革重点,将逐渐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政治领域,而改革的难度也将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9.
政治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国的近代社会早已启动了政治的现代化进程,但均以失败告终。如何总结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如何在现代的政治改革中,不断完善政治的现代化进程,是我们当今中国政治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特色的团体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在这种社会和政治变革过程中,各种社会团体大量涌现,并积极介入政治过程,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最终导致了中国团体的崛起。通过对中国团体政治的结构和功能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的团体政治不同于西方各国的利益集团政治或压力集团政治,而且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的团体政治截然不同于西方的竞争与对抗,而主要表现为统一领导和管理下的合作与协商。中国团体政治的发展和变化必将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的推动力和民主政治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学者看来,共产主义体制高度集中、过于僵化且缺乏创新,因此就改革的路径而言,以政治民主化改革为起点的苏联将完胜于不愿触动政治框架而单纯改革经济的中国。然而,中国改革的成果给西方带来了震惊。为什么不符合西方逻辑的中国改革能够成功,而苏联改革却会失败?本文将对中国与苏联改革经验作比较研究,反思中苏改革背后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12.
钟连在《参考消息》撰文认为,一段时间以来,国外政治家、专家学者不断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等发表见解。正面评价和肯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一是中国社会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安德鲁·瓦尔德指出,最近20年的发展已使当前中国具备了以下四个方面特点:渐进经济改革战略取得成效,整个政治发展轨迹比较有利.中国青年人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领导人对国家发展方向的看法保持一致。这些特点正是保证中国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保持政治稳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社会》2011,(3):45-45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在《未来30年:中国改革大势》一书认为.如果我们把中国改革以60年的跨度来看,过去30年,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未来30年,改革重点是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司法》2014,(3):4-4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本身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法治建设本身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优越性,必须把司法体制改革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意义上去考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体制改革采取渐进式的发展模式,走的是一种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的由浅入深的发展道路。当今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要求政治体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实现政治现代化。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为政府权威合法性的削弱、“软政权化”,以及社会公众在政治参与上的政治冷漠感。实现我国政治现代化,构建发达、健全的市民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怎样根据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的精神,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重点要求和步骤操作上,我提出“三先”的设想。“一先”:从全国范围讲,经济发达地区,政治体制改革应当领先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受着经济水平、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制约,我们决不能脱离现实的国情和国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进程。我们常讲,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脚踏”的“实地”。改革开放20年来,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拓展和深化已客观地将政治体制改革提升到了应有的高度,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涉及着权力关系、政治利益的再调整,关系着政治制度化水平的升降,因此,改革中出现的扭曲和失范相比于经济体制改革有可能还要剧烈。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政治控制已具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司法改革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作了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认为司法改革构成了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理想的切入区 ,通过司法改革将形成有利于中国政治发展的张力结构 ,从而使中国获得持久发展的历史平台。其立论的基础是 :(1)可能性 :司法改革契合于中国社会进步的内在逻辑 ;(2)必要性 :司法是影响社会均衡的主导性结构 ;(3)现实性 :司法改革契合于中国政治发展稳定、渐进的原则和制度化、法治化的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总战略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特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和突破口,寓政治体制改革于经济体制改革之中,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国改革的初衷和原动力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其本身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也包括政府职能转变在内的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法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其本身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涵;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也是不同利益地区和不同利益群体日趋多元化的过程,从而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兴成 《法人》2011,(9):81-81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民权利和自由都对法治有强烈的需求,法学必然会成为中国的下一门显学。经济学和法学在中国都成为显学之日,就是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过大关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