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他们游离于传统管理机制外,成为社会管理的"盲点",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和完善对"社会人"特别是重点人群的服务与管理,已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本文拟从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新机制,浅谈如何加强"社会人"管理,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格局.  相似文献   

2.
"大一统"的社会整合机制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必然性,是人的历史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产物.从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制度创新的历史时期,和两千多年前不同的是,这次的制度创新不仅是要解决吃饭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如何富强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这一次的制度创新也不可能仅仅在自身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产生的社会机制的作用而运行.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在引入的西方的社会分工机制的推动下,中国传统的"大一统"社会结构正在和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王玲玲 《理论导刊》2003,2(1):41-43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特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深刻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必然性、现实性,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进步与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主要有:依据历史规律预见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一般特征;从历史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中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反对把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设想中的科学方法论,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社会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人"和"社会"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尽管马克思没有提出"公共性"概念,但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生成、嬗变中无不散透、折射出其丰富的公共性思想。理论上,人与社会的相互生成构成了马克思公共性的图式;现实中,"现实人的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人"是公共性的真实出场;历史上,共同体的社会形态演进过程正是公共性的生成历史。可以说,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与逻辑演绎开启了马克思公共性的出场视界。  相似文献   

6.
对社会规律即人的活动规律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哲学或现行哲学在揭示“社会规律即人的活动规律”的科学内涵时,尽管在文字表述上各有不同,但其思维模式或论证方法都大致如下:(1)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规律也不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是社会规律问题上的唯物论;(2)同时,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这又是社会规律问题上的辩证法。对此当前理论界学者们褒贬不一,本文试就该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汪皎英 《理论探讨》2004,1(2):38-39
人是社会历史的剧作者,又是社会历史的剧中人,表明人在社会历史中具有双重身份,要想正确理解人的这一双重身份,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人的本质、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在与时俱进的时代思潮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与传统"社会良知"的历史对接.这种对接是精神内蕴和价值诉求的历史对接,也是反思意识和理性精神在现实的对应.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思想中的生产力、文化和利益概念,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三个代表"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以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一般基础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目标,而这个理想社会的现实形式即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从其不同层次来看,有个人和谐、单元和谐、地域和谐和社会和谐,分别展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及要求.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顺乎天理人情和历史规律,同时必须明确"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赵而雪  赵而敬 《学理论》2009,(15):63-64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和自然各种因素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入的存在和活动。人是生产过程的首要条件,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是经济资源中的核心资源,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最活跃最积极的生产力要素,是推动和促进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衡量社会的进步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把人的标准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2.
"无直接利益冲突"与社会心态调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出现是我国新时期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新特点、新问题.目前解决此类社会冲突的方法并不能真正行之有效."无直接利益冲突"产生的根源虽然与深层的社会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但最直接的现实的原因在于社会心态的异变.探究社会心态,把握其嬗变的规律,对其进行有效地调适应该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围绕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一唯物史观的核心议题,陈先达先生从社会历史规律异于自然规律的特点,社会历史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社会历史规律与人的意志、目的和动机的关系,社会历史规律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系,历史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和反决定论的关系等多个侧面多种角度作了阐释。本文就此进行概述,希望以此推动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赵伟锋 《学理论》2011,(1):270-271
社会实践课程化是认识社会实践活动内在规律、创新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合理部署实践教学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阐释社会实践课程化的重要性,分析社会实践课程化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并重点对解决社会实践课程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历史的有序渐进、从低级走向高级,最根本的动因就是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需要在社会运行和社会历史演进与更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就人的需要与社会运行机制问题做些初步探索。 人的需要是指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摄取状态,表现为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需要范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观逻辑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力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的全面进步又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civil soci ety"问题巴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等重大事件引发了我国理论界对市民社会问题的深入讨论."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和"民间社会"都是对同-英文civilsoclety的不同译法.把这一源于西方历史经验的概念应用于具有截然不同历史轨迹和社会特征的中国社会中当作一种解读社会变迁的工具时,很可能存在问题.厘清"civil society"的概念演变,剔除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误读,正确认识"公民社会"的成长将成为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立足点.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需要"出发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传统思维方式,而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应实现思维方式的提升,把"现实的个人"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关注人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