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早在西周时期"孝"观念已经萌发,其后在特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条件下,孝的内涵不断拓展丰富,并日益理论化、体系化,最终发展成为协调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孝道。在近代,尽管孝道因受批判而遭受冷落,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临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现实,我们应该对传统孝道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2.
唐代继承汉朝以来"以孝治天下"的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推行孝道.作为儒家基本价值观的孝道,其根本地位没有动摇,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孝道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政治色彩更加浓厚,"孝"亦有"道",即服从于政治需要,而不仅仅是血缘宗法、家庭等级尊卑的护符;孝道与法律的联系更加紧密,主要表现在<唐律>的编纂及运用上;唐代对传统孝道批判继承,更加注重实际,因此在客观上孝道对人们的约束也有所松动.唐代孝道的产生与变化,有其客观历史原因,在当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代,唐代的孝道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一些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举措,它首先应建立在对传统中国社会认识的基础上。为此,阐述传统文化中维护社会和谐的观念与方式,并根据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对它们加以改进,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加强孝道文化建设,是应对社会转型和老龄化时代的需要,是弘扬传统家庭美德、培育优秀家风、营造家庭社会和谐关系的需要,是解决代际问题与冲突的需要。当前孝道文化存在孝道观念衰落、子女孝亲不足、啃老现象一定程度存在等问题。加强孝道文化建设,必须着力弘扬中华孝道文化精华,建构父慈子孝、人格平等、睦亲齐家等新型家庭代际伦理,以法律保障和政策导向为孝道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提升孝亲敬长家庭美德水平和调适家庭关系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传统中国的主要意识形态,孝道的功能,有明显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部分。然而,在少子化、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今天,其在教化后代、赡养老亲、慰藉精神、推广尊老等诸多方面,仍然有其独特的、不容忽视的现代功能。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孝道     
法律和道德两个概念在不同的文明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界定,但是随着文明程度的增加,法律和道德在维护社会体系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愈发清晰起来,孝道问题作为一个道德原则,不能简单的以法律的强制性作用来进行规范。只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道德宣传和教育,才能为孝道找到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从当代国外发展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它经历了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到以人为中心的整体综合的发展观,再到人与社会及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这样一个不断演进、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的,也是对当代国外发展理论科学合理因素的理性吸取和辩证扬弃。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知识分子理论吸收了西方知识分子观点中的合理内核,摒弃了其消极因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知识分子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知识分子工作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以孝治天下是古圣先贤的经验。晋代为了实施孝道教化,天子率先垂范,并以孝驭官、以孝化民、引孝入律,对当时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具体分析了孝道教化的实施途径,以期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传统儒家孝道不只是寓于家庭内部的事情,而是延伸到了社会和政治层面,成为政治管理和确保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同时,儒家孝道还与个人信仰及修身养德结合起来,使得孝道的内涵丰富、功能多样。儒家孝道在个人信仰、德行提升和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在传统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养老问题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在支持家庭养老保障机制的有效运转和提升老年福祉水平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亦是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有益探索。研究发现子代持有的孝道观念在具备相互性和权威性双元面向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被划分为“高认同型”“分化型”“矛盾型”“低认同型”四个潜在类别;“孝道—福祉增进效应”具有稳定性,子代对相互性孝道认同程度越高,其亲代产生高福祉水平的可能性更大;该效应在亲代群体间具有异质性,拥有养老资源较为匮乏的亲代,能够从孝道对福祉的正向效应中获得更多回报。下一步政策取向是强化新时代家庭观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发挥家风建设和家庭美德发展对实现代际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结和高度的责任认同的有效力量。  相似文献   

12.
农村孝道观念滑坡原因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孝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农村歧老、虐老的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社会经济模式发生变化的因素,也有社会道德滑坡和教育缺失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拟将“常回家看看”立法和北大校长周其风跪母祝寿之后.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关于“孝道”的讨论热潮。近日,“新24孝”行动标准让这种讨论更加白热化.  相似文献   

14.
对68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孝道观念调查发现:青少年的“尊亲恳亲”和“奉养祭念”等核心传统孝道观念仍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而“护亲荣亲”和“抑己顺亲”等变迁传统孝道观念则随时代发展而明显弱化;青少年孝道观念具有地区差异,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孝道观念显著弱于较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青少年;青少年孝道观念存在年级、性别、家庭环境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孝伦理植根于先秦时代的宗族等级社会,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后世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予以不同的阐释,其内涵和外延因时而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各不相同。其总体趋势是越来越片面化、政治化、神秘化,和孔子思想的距离越来越远。在由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过程中,只有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把伦理价值和社会发展统一分析,科学把握传统孝道的内涵及其基础,分析传统孝道的历史局限性,根据现代社会特点,把孝道融入现代价值体系之中,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16.
消费主义的盛行,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生产的迅猛发展,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但也使人自身由于追求无止境的满足感而深陷生存焦虑和压力,即"人为物所役";无止境的消费欲求在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也恶化了人的生存环境,从而造成了人生存的悖论。在消费问题上,作为个体的人只有从"类意识"出发,理性消费,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才能够扬弃生存悖论,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有利于社会个体人的成长和家庭和谐,对于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至关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孝道文化还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养,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传统孝道的源流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孝道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其影响涉及家庭、政治、文化乃至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传统孝道的源流、发展、变化脉络作一历史性的梳理与分析,对于我们今天从中去除其封建性糟粕,掌握其民族性精华,为现代家庭、文化,乃至政治经济建设,应当说是有一定现实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法的形而上学批判理论的真实意图和目的实际上就是发现现代法的真实本质及其历史起源,回到现代法或权利的“事实本身”,并对其进行辩证的理解。它对于当下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受西方“现代化范式”支配下的中国法学范式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发或建构一种基于中国自身利益或立场的法学范式,以期对当下中国法治文明建设的走向提供更为清醒的认识和明晰的理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传统孝道为核心内容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是中国人的一种道德意识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传统社会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但是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孝文化也有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对此我们要加以批判的继承,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