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定的部分,即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它一些社会关系。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马克思曾明确地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  相似文献   

2.
和谐作为对良好法律秩序的价值追求,贯穿我国近二十年的劳动法制历程,然而,对实现和谐的路径与方法存在着不同侧重。以静态和谐为目标,我国劳动立法曾对原有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进行改造,但实际效果与和谐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针对当下劳动关系存在的典型问题,在尊重既有法律框架的基础上,以动态和谐与正和博弈为目标,统一维权与维稳的逻辑关系,形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4.
环境资源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于其调整对象是否应当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目前学界仍存在颇多的争议。本文将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视角,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划分成广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狭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支持狭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作为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  相似文献   

5.
劳动法确立了我国劳动制度的新规范黎建飞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反映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制度的必然要求,根据劳动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变。化和需求,确立了一系列新的规范。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新规范,确认了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生活》2012,(4):53-53
2011年12月27日.有媒体报道称韩国LG公司位于南京的工厂在圣诞节过后爆发大罢工。此次罢一是由年终奖引起,一是存在对韩籍员工和中国员工的不平等对待,  相似文献   

7.
李遵伟 《研究生法学》2007,22(5):96-107
引言自经济法概念引入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法学得到了极大发展。但是,经济法学理论的成熟程度还远不及传统部门法如民法、行政法等,甚至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仍然是各种经济法学说争论的焦点。由于考察视角的不同,对经济法调整对象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是维护劳动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保障形式。1995年颁布实施的劳动法及其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劳资双方权利的实现。同时也促进了相关劳动法律制度建设的长足发展。2007年6月29日公布并  相似文献   

9.
<正> 我认为,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探讨,要明确两个问题:其一是经济法产生于何时;其二是产生经济法是否存在一种新的典型意义的社会关系。对第一个问题,法学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法是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其理由是,阶级和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即现存的所有制关系要用法律手段来加以保护、促进和巩固。这种保护、  相似文献   

10.
杨晓玲 《法学杂志》2006,27(4):85-88
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关系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进一步加强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并且在<劳动合同法>制定过程中加大对工会作用的立法,进一步完善工会组织,切实加强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法治是基本保障。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创新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调整机制,运用法治来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中的各个主体、各个方面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协调有序、共同发展的良性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建立在以民主法治观念为核心,以平等公正,效率诚信,秩序与利益均衡为主要表现的价值目标基础之上的,而民法作为市民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制度,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是人们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劳动者和家庭的幸福安康,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因此,充分认识当前劳动关系的状况,科学分析和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性,并以辽宁老工业基地劳动关系的现状为突破口,分析老工业基地劳动关系不和谐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对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城管执法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建顺 《法学家》2006,(2):60-69
在现代国家,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活动参与者的社会关联日益多样化,其行为也呈现出逐渐复杂的趋势.城市管理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城管执法是城市管理的一种具体手段或者途径,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建设宜居城市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城管执法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领域,它涉及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层面,影响范围广,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有着十分直接且紧密的联系.因此,充分认识建构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剖析城管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成败得失,有利于全面把握城管执法所面临的课题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探讨城管执法的手段论,阐述城管执法的条件装备和程序建构问题,强调参与型行政的发展完善之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城管执法评价体系,才能确保城管执法发挥其应有的制度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劳动合同法》中包含了大量背离普通民事法律规则的劳动关系强行运行规则,但这些规则仍属于私法领域,与公法属性的劳动基准存在本质差别。由公权保障实施,是劳动基准的特征之一。将过多的单位义务纳入劳动监察的保障实施范围,分散了劳动基准的公权保护力度,因此,不宜将现行劳动监察事项作为劳动基准的判断依据。对劳动合同书面形式、二倍工资、经济补偿金、用工档案等具体制度规则的分析表明,我国《劳动合同法》中的大量强行规则并非劳动基准。虽然《劳动合同法》与劳动基准关系密切,但其中真正涉及劳动基准的规定并不多,仅在非典型劳动关系调整中略有提及,因此,制定单独的《劳动基准法》,仍有很大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6.
张占江 《法律科学》2007,25(3):87-96
政府与市场各自的缺陷及二者良性互动机制的缺位,是造成目前社会中种种不和谐现象的深层原因.依据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方面的分析,社会中间层主体是规制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经济法领域内,实现政府与市场和谐互动的一条重要路径.目前的问题是,规范社会中间层主体的法律立法理念的偏颇、具体制度缺失.因此,匡正相关立法的理念,完善相关制度是亟待加强的.  相似文献   

17.
任涛 《行政与法》2006,(12):29-31
和谐的社会应当是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主体之间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几个方面的相互协调。文章围绕法律与道德的产生与发展历程,面对中国实现法治和德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德治是法治的权威公正之基础。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仅仅只依赖法治,在一定程度上,道德的建设是更深远的,是对法律的完善与补充。  相似文献   

18.
何业泉 《行政与法》2007,4(8):34-36
《物权法》是一部确认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就法与和谐法。它有利于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谐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发展,促进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谐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协调我国社会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现代行政法与和谐社会具有平等、诚信、法治、公正与效率等共同的理念形态,行政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融合,为现代行政法之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平衡论是现代行政法的基础理论,现代行政法在政务和谐、经济和谐、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并主要通过立法、程序规制、救济与监督、职业伦理规范等方式来进行调整和实现。  相似文献   

20.
以劳动法治为视域展开的分析与建构,已经成为劳动刑法研究的全新思路和有效实践,这是劳动刑法跻身于现代刑法之列、彰显其重要功能、明确其罪责模式以及揭示其本质的学术生长点的重要促动因素。在劳动法治视域下,劳动刑法研究不仅试图重新考虑刑法介入劳资关系的边界与模式,求证劳动刑法制度创生的法理基础,而且它更想让人类从一个全新视角来理解劳动刑法制度的形成、功能及罪责结构,进而认识中国劳动刑法制度创生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