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劳分配里的“劳”,其具体含义是什么?对这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结合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特征,谈几点看法。一、关于“劳”的衡量在谈到按劳分配时,人们一般地认为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我认为按劳分配的尺度应该是劳动的量,马克思、列宁等都对此作过明确的论述。这里的“质量”并不是指劳动的质。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的内在规定,不同种的劳动具有不同的质,它是相对于具体劳动而言的。而“质量”是相对于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而言  相似文献   

2.
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两种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要正确理解这两种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首先必须弄清楚它们的区别。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1.从含义和内容上来讲,按劳分配是指社会在做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其主要内容是:①实行按劳分配,所分配的物质对象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个人的,既不是全部社会总产品,也不是全部国民收入。②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是参与按劳分配的前提。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必须参加劳动,提供劳动;二是必须在公有…  相似文献   

3.
误区一:把按劳动要素分配等同于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是十六大报告中的新提法,它指的是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很明显,它是存在于私营企业和外资经济中的。而按劳分配则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很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时期,虽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还不能立即消除劳动力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的情况。这种生产条件的分配方式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还必需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目前,在我国农村联产计酬责任制之所以能得到广泛的推行,其原因就在于这种责任制更能体现按劳分配原则。联产制在劳动计量上比较合理。它是以劳动的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现实造成了严重的分配不公,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非常突出。经济学界曾就此进行过持续而广泛的讨论,但始终没有解决问题。所谓的分配不公指的是平均主义、差距悬殊等问题,其实质就是工资与“劳”相脱钩,多劳未必多得,少劳未必少得,背离了按劳分配原则,归结起来就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要想解决分配不公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劳”的计量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劳”的计量问题才能按劳分配。以往人们把劳动价值论归结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解决了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但它却解决不了今日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因为劳动创造的价值往往包含在集体劳动成果之中,而从集体劳动成果之中却无法计量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所以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出发解决不了“劳”的计量问题。这时,必须从现实出发进行理论创新,证明“劳动具有价值”,说明市场具有计量价值的功能,于是劳动具有的价值就能通过市场得到趋近准确的实现。可见,证明劳动具有价值后,分配不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6.
不能把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混为一谈  目前 ,理论界有的同志自觉不自觉地把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混为一谈。例如 ,魏后凯同志在《中国工业经济》 1998年第5期发表了《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一文 ,该文第二部分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更高一层次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讲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实际上就是按劳分配与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之后 ,该文在其第四部分运用《1992年各国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统计表进行实证分析 ,并指出 :“目前 ,我国国内生产…  相似文献   

7.
按劳分配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其存在的前提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要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联合劳动,只要存在社会分工和劳动差别,只要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按劳分配方式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就必然存在和发生作用。按劳分配作为调节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式,要求在公有制企业中以劳动的质和量作为劳动者获得个人消费品的最一般依据,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也总体上要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如何实行按劳分配,这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在我国…  相似文献   

8.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还要不要提倡奉献精神?有人认为:现在是搞按劳分配,讲等价交换,奉献精神不合时宜了。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本文就此作一分析。一、按劳分配、等价交换和奉献精神并存的必然性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要以人们提供的劳动量作  相似文献   

9.
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与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原则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与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原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一个是用什么思想体系教育劳动者;一个是劳动者之间分配劳动产品的政策原则。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把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同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原则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的消费品分配原则,完整、科学的认定应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实行的消费品分配原则应是: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导,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它能调动和保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能调动劳动者学习技术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改造游手好闲的懒汉和原来的剥削阶级分子。对按劳分配原则的优越性,我是从书本上学知的。然而在实际生产中是否就是这样呢?为着这个问题,最近我走访了海珠区手表装配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以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的。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  相似文献   

13.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而不是个别国有企业或所有国有企业的分配原则。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关键是要解决“劳”的计量问题。“劳”只有通过竞争过程才能得到趋近准确的计量,这里所说的竞争实际就是市场,而市场是覆盖整个社会的,所以只要开放了市场按劳分配原则就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得到实现,而在个别国有企业或所有国有企业是不可能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的。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深刻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我们实践按劳分配的经验教训。他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这就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使其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观按劳分配,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科学的按劳分配学说,是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础上,对空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关柏春 《岭南学刊》2007,(1):107-110
“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无关论”没有真实的理论根据。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相关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普遍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是劳动创造的,劳动者的资本收入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直接相关,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然生产要素中包括了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便包括了劳动要素参与分配,为什么还要再讲按劳分配呢?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但是,除按劳分配外,还有其它分配形式。例如:按资金分配、按经营成果分配和按资本和劳动力价值分配等。这就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格局,而不象经典作家设想的那样,社会主义只有按劳分配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张磊 《理论月刊》2000,(5):10-12
本文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共性的分配方式,它包含着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技术分 配等许多次一级的分配方式,本身不具有阶级性;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意味着非劳动要素不能参与收入分配, 价值分配不是价值创造的逻辑推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利益主体利益的客观要求,微 观层次上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的缺陷可以在宏观层次上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科学论断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我们重新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实践所提出的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一旦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劳动者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那么,商品货币关系就将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劳动者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因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在  相似文献   

20.
正确理解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严格区分按劳分配的本质与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不能把按劳分配的本质当作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也不能把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当作按劳分配的本质固守,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制度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理论是通过两个层次来实现的,第一个层次:制度外层次,公有制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和交换把劳动总量转化为价值形式,实现企业劳动总量与劳动收入的平衡;第二个层次:制度内层次,劳动者在公有制企业内部根据劳动的数量、质量、类型、贡献来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