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宁夏作为西北之门户,扼内陆与西域之交通要道,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界线。因此,它的发展与变化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于古代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往往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和侵扰,大多数时候宁夏都是处在双方交涉、对峙的中间地带。所以历史上宁夏的开发随中原王朝的兴衰时断时续,约分三个时期:第一期始于秦,盛于汉而废于三国两晋;  相似文献   

2.
靳宝 《前线》2022,(5):85-88
<正>群山作屏、大河开道,西山与永定河本就是一个山川合一的整体,哺育了北京城,也孕育了古都文化。西山是太行山余脉之一,与北京小平原北部的军都山、东北部的燕山山脉,共同形成了北京湾三面环山的地理骨架,是北京城的天然屏障。而西山因与永定河浑然一体,使得西山永定河流域自古便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杂居区和中原农业经济、农业文化与北方游牧经济、  相似文献   

3.
千里马小考     
在古代,马是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和交通工具,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生离不开马背,连他们的儿童也“十岁能骑马”。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汉民族,也不乏爱马、养马、善骑马之人。在战争中,马的作用尤为重要,骑兵则是最具威力的兵种。成吉思汗之所以所向无敌,横扫欧亚,正是因为他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所以,古人对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千里马”则更是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4.
吴忠礼 《共产党人》2006,(12):47-48
宁夏古代体育 宁夏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和发展的地区.汉族人民与各少数民族在贺兰山与黄河之间的冲积平原上不仅创造了“河套文化”的历史文明,而且在贺兰山中留下了大量古文明的记录。即被后人称为“天书”的贺兰山岩画。这些岩画中。为今人留下了大量古代人类的体育信息。诸如骑射、械斗、围猎等图像岩刻作品,都可以视为一种军体和劳体活动的生动写照。在古代,宁夏人有习武的传统,回汉人民村村练武。人人身强力壮,故以武功成大业者代不乏人,如秦汉间的蒙恬、梁统,隋唐时的梁师都、韩游环,宋夏纷争中的“韩范”(韩琦、范仲淹)和元昊等人。  相似文献   

5.
姚新园 《世纪桥》2014,(3):67-68
唐朝由于北方民族大量内迁与南方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唐宋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高峰阶段,北方民族与中原随着政治发展及商业的交往日益密切,饮食文化得以传播,对中原饮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金山 《实践》2007,(6):39-39
阿拉善右旗地处自治区的最西端,这里不仅有茫茫的戈壁、大漠,还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发祥地,烽燧、障址、岩画、驿站等古文化遗址记录了古代游牧民族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其中曼德拉山岩画就是一个亮点。曼德拉,蒙语意为升起、腾飞,形容山势高峻清晰。现在的蔓德拉山,山势并不巍峨.倒象一匹脱缰的骏马,横亘在无际的戈壁上,苍凉、美丽,粗犷、神秘。而  相似文献   

7.
宁夏的历史悠久,古代地界边陲,区域位置特殊,自古就是中原汉儒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碰撞、交汇与融合而产生的具有个性特色地域文化的地区。许多古民族在黄河两岸到洛河之滨,既留下了友  相似文献   

8.
胡学祥 《共产党人》2007,(12):44-45
隋朝统一全国以后,政治稳定,经济、文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社会逐渐繁荣,奠定了李唐王朝兴盛的基础。与此同时,突厥族的兴起也给西北地区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成为隋代和唐初中央政府着力解决的一大难题。突厥是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其首领称为“可汗”。突厥最早出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达 《实践》2005,(6):45-46
蒙古民族饮茶渊源关于蒙古民族饮茶的历史,《蒙古族风俗志》指出:“蒙古人喝茶历史很久远, 至少在宋辽时期,茶叶已经到了北方。”其根据是宋代为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贸易,专门建立了“提举茶马司”机构, 管理贸易事宜。随着蒙古帝国不断向外扩展,蒙古人与其他民族接触增多,其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自秦始皇至明成祖,都在北方山区修筑长城,以防御北方骑马游牧民族的入侵。自公元16世纪起,随着欧洲人的来访,中国的万里长城逐渐被西方人所记述。 据考,最早记述中国长城的是葡萄牙人伯来拉,他的《中国报道》一书说:在中国与鞑靼之间有大山分开,“有一座极其坚固的城墙,它的长度可以让人走一个月,皇帝将大量的士兵安置在堡垒中”。1575年,又有西班牙使团来华,其代表(首席)拉达写道:“中国北边是一道雄伟的边城,这是世界上著名的建筑工程之一。” 18世纪时,英国首次派使团访华,有许多成员见到长城。1793年,英…  相似文献   

11.
王铭 《前线》2022,(10):94-96
<正>自古以来,通州就是北京城的东大门。历览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北京先后以蓟城、幽州、涿郡、燕京、中都、大都、北平、京师、北京等为名,大体上经历了由中原王朝北方边疆军镇到游牧民族政权南下陪都乃至国家首都的角色转变。而伴随着北京城市地位的上升,通州的区位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被赋予了道路入口、物资前站、军事外防、外交窗口的重要功能。可以说,若无通州的门户孔道作用,北京城的建都之路将步履坎坷,难以立足。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7,(10)
<正>苏尼特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马业发展历史悠久,马文化底蕴深厚,唱响了苏尼特马文化品牌,加强苏尼特马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成为苏尼特右旗草原人民的共同责任。"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此情此景,极映苏尼特草原的美丽富饶。苏尼特右旗,是祖国北疆少数民族边境旗县。在这片吉祥的草原上,蒙、汉、回、满等11个民族的6.9万人民正共同描绘着家乡的繁荣蓝图。历史上,这里曾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辽阔草原。新时期,悠久的历史孕育出新生的力量,砥砺奋进的气息弥漫而来。  相似文献   

13.
边疆的地缘特征决定了它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密切相关。汉唐时期,除了北边的游牧民族,中原王朝的四邻很少有能与之匹敌的政权存在,所以最大的边患来自北部边疆,北疆地区的稳定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对北疆的军事治理手段,主要包括在北疆要地重兵屯驻、修城置戍,以及对游牧民族入侵或边疆叛乱的武力讨伐等。这些治理举措不仅起到了稳定北疆局势的作用,也有助于实现中原王朝对北疆的有效控制,促进北疆的巩固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17,(17)
正有位老人,扎根黑龙江60载,将毕生精力用于北方民族文化的发展,用于祖国历史文化事业的研究。他研究历史,关注现实,提出建议,将黑龙江、将祖国更好发展作为自己毕生的责任。为了填补古代北方民族文化研究的空白,他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北方民族文化研究大旗,奠定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研究的基础,使社科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北方民族文化;他使黑龙江流域文明走入人们视野,证明了黑龙江流域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同样,  相似文献   

15.
锈胡妇     
《奋斗》2008,(11):61-61
历史上中原王朝称北方古代民族为“胡人”,他们的妻女当然是胡妇了。这些称为胡妇的女性先民,在中国妇女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都应该占据特殊的位置。她们同中原儒家文化下的妇女.其社会地位与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尤其胡妇们“参政议政”的风俗与儒家传统妇女理论更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可惜在这方面我们极缺少研究。更缺少应有的思想。而多的是偏见与冷漠。  相似文献   

16.
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经过西晋的短期统一后,进入了分裂和动乱时期。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而此时的黑龙江地区也进入了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鲜卑族南迁以后,其遗留在大兴安岭等地的部族与邻近部族形成了乌洛侯。北夫余随着夫余国的灭亡而逐渐融入黑龙江的其他民族之中,其遗族形成了豆莫娄。在贝加尔湖以南以东的黑龙江西部地  相似文献   

17.
<正>"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  相似文献   

18.
风雨隆德寨     
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德顺军(今甘肃平凉)驻军将领曹玮奉命在烂泥河与葫芦河交汇的三角洲上修筑城寨,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起名羊牧隆城。宋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隆德寨,属泾源路第十将兵城。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开封调研时,也要求各级干部加强理论武装,永葆党的先进性。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征程中,我们要切实做好理论武装工作,坚定理想信念,统一干部思想,推进实践创新,提高执政能力,加快作风转变,努力把理论武装的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的现实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认清河南在历史上所形成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这是因为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古代称为“中州”,亦称之为“中国”。建设中原经济区,并不仅仅是进行经济发展,而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飞跃,它离不开必要的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