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之为题材的乡土小说创作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向.在创作姿态上,作家们更热衷于对乡村文化的感伤式怀恋,或站在乡村立场上为乡村代言;在创作观念上呈现出更复杂和多元的面貌;题材范围从传统的乡村领域拓展到在城市边缘谋生的"打工族",艺术表现也有许多新的变化.它的主要缺陷,一是对乡村苦难的淡漠,二是缺乏深刻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勃兴于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新感觉派小说,受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尤其是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刻意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真切自然地展现意识流动过程,精细入微地剖示心理活动的演进轨迹及感情发展层次;善于运用多种手法捕捉人物的瞬间感觉、感受,加以突出地点画或铺陈,从而探入人物心灵,获取对生活底蕴的某种领悟,具有特殊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3.
1950年代初期,以《文艺报》为中心,展开了一场关于方言问题的讨论。开展讨论的目的是确立民族共同语,以规范化对方言进行统率和改造。这一方向符合时代民族国家统一的要求,国家紧接着也制定了相应的语言规范要求。但是,讨论未能真正平等而充分地展开,特别是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对小说中使用方言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因此,讨论对乡土小说的语言方向产生了严重影响,乡土作家们逐渐改变自己的创作习惯,小说中的方言使用迅速而显著地减少。讨论产生的影响持续而深远,一直延续至今天。实际上,方言对乡土小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乡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蕴含着深刻的地方文化内涵。对方言的弃置,严重影响到乡土小说的审美特征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4.
唐传奇小说文备众体的特征似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而在小说这种叙事性文字中,穿插使用诗、词、曲、赋等其他各体文字,不独唐文言小说为然,明清文人小说亦如此。如果说说唱艺术的文字遗存被取来作为案头小说进行阅读时,各体文字共享同一文本时常常显示出异质和杂糅,而诗、词、曲、赋等各类文字在文人小说中已各自承担起了相应的独特功能,从而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同时,小说家们之所以特别看重诗、词、曲、赋之类文字的写作,是因为此类文字最能表现其作为文人的文学才能,故各体文字本身皆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不宜单从小说叙事功能的角度加以体认。因此文备众体最终成为明清文人小说最主要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乡土小说在其初期强调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争取对国民的改造以及阶级意识的觉醒,在其中后期,延续了五四乡土小说批判国民性的锋芒,又使五四“人的解放”的主题由中上层知识分子转入下层农村妇女的个性解放,具有创新、开拓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江青原是演戏出身。她曾喋喋不休地吹嘘:“从小参加革命”,在上海“演抗日戏剧”,“对王明路线早有察觉和抵制”,把自己打扮成“与鲁迅站在一起”和王明路线斗争的“英雄”。可是,在三十年代的历史舞台上,她究竟扮演过什么洋的角色呢?查一查那个年代的有关史料,今日之江青,即昔日的蓝苹,原来是一个推销“国防电影”“国防戏剧”的丑角,充当过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忠实走卒,是一个向人民公敌献媚邀功的老投降派和历史反革命。  相似文献   

7.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思潮,它是与世纪末的颓废主义和神秘主义一起传入中国的,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文以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至抗战前夕为时限,通过对具体作家的翻译介绍、理论研究和创作活动的梳理,描述了这一时期象征主义在中国文坛传播的历史轨迹,从中透视象征主义对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唐五代小说的历史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五代,小说作为新兴的体,呈现出明显历史化倾向。唐五代小说多以“记”、“传”、“态”、“录”等命名;有的作家直接取材于正史记载;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以及采用“五见法”、“实录”法等叙事笔法,均可看出史传作品影响的痕迹;小说作家将自己的创作看作“补史之阙”的工具,并继承了寄寓褒贬、申明王道的史官化传统;他们强调真实,轻视小说创作。本从小说命名、内容构成、叙事模式、创作主旨、议论化倾向、小说理论等方面分析唐伍代小说的历史化倾向,并结合当时重史的社会风气、小说作家的史官出身、小说评论标准等方面,分析其历史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法律英语的文体特征与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英语具有复杂性、准确性、庄重性等独特的语域文体特征,使得法律英语的翻译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特色.作为法律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文本的翻译必须考虑到在语言风格、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框架下形成的差异,寻求搭建这些差异的桥梁和通道,使译文最大程度地准确传递原法律文本的信息,从而有效提高法律英语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0.
就1930年代思想潮流整体状况而言,是不利于童话文体的发展的,但当时的文学语言口语化运动却维持着童话的文体独立性,促进了童话文体的修辞建设,并影响着童话文体泛化的发展方向。对1930年代文学语言运动与童话文体的发展关系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语言变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发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法律英语的普及化和凸现的重要作用,法律英语的相关性研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着重从文体特征方面来探索法律英语的相关特点,对法律英语的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十年代中期,叛徒江青炮制了十多篇毒汁四溅的黑文,这是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它记录着江青从事反革命政治生涯的种种罪恶,画出了她拥蒋反共的丑恶嘴脸,显出了历史反革命的原形。“奇文共欣赏,疑问相与析”,啃一啃这些“酸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江青由历史反革命到现行反革命的真实面目,把揭批“四人帮”的伟大斗争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4.
日本汉文小说的作者构成以江户时代为界呈现出不同面貌。江户时代之前,其作者多为显贵出身,之后则多为儒学学者和普通文人。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小说题材和描写对象的选择,社会底层的生活因之而受到了更多关注。日本汉文小说的创作宗旨有四:"备修史之料、补史传之阙";为治世者及大众提供"守文施治之术"、"修身处世之方";与众同乐、彰显风雅;为学汉语者示以"作文之法"。在文体上,日本汉文小说基本承袭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所有样式,但以杂记体和传奇体的运用最为普遍和娴熟。  相似文献   

15.
张永 《金陵法律评论》2003,4(4):111-117
20世纪30年代“四川作家群”乡土小说具有鲜明的民俗学价值取向。沙汀乡土作品的民俗学意蕴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刻画和环境的营造方面;民俗学对艾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家主体行为的选择上,而且对本的创作也存在明显的制导作用;李劼人的小说则呈现出非常突出的地方志倾向。他们的乡土小说创作对纠正“左翼”小说的概念化、公式化倾向起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形态及其新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20年开始,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走过了80余年的历程.在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作家们秉承着不同的创作立场和创作方法,形成了乡土小说的多重创作形态.其中有鲁迅开创的文化批判型,茅盾为中坚的政治功利型,废名和沈从文倡导的文明怀旧型,还有赵树理为代表的乡村代言型.不同的创作形态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特点,相互之间也构成了复杂的关系.90年代后,乡土小说创作形态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变异.  相似文献   

17.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重要的美学概念,张爱玲则从京戏间离处理方法与技巧里提炼出洋人看京戏的小说审美理论。外行看热闹,洋人看京戏始终与京戏隔着一层,但他也自得其乐;内行看门道,行家看京戏与京戏不隔,他看到京戏唱念做打功夫及文化底蕴,心领神会。张爱玲认为艺术家要具备洋人看京戏与行家看京戏隔与不隔两种视角,既能站在生活之内看人生,也能站在生活之外看人间。通过隔与不隔,艺术家在世界、作品与读者之间建立一个适当的审美距离,便于读者思考人生与人性中的问题,从而达到一种间离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年代话剧的文体特征及发展走向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文学语言变革的角度加以认识。具体而言,白话语言对戏曲之唱构成了强有力的消解,促成了现代话剧从唱到说基本特征的形成。模拟真实的口语为话剧带来了生活气息,却因疏于锤炼而导致了情节的冗余和话剧的故事化倾向;演说作为白话的言说方式之一顺应了文学语言变革,却带来了说理化特征,并时有打破话剧客观化情境的情形。文学革命后,文学语言的逐渐调整为话剧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促成了机智型喜剧的成熟;诗化语言增加了话剧的文学性,同时因诗多剧少为话剧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可以更好地揭示20年代话剧特征的形成,重新认识这一体裁发展中的现象、问题和趋向,更好地把握文学史规律。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法学话语的多面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法学话语的多面性,主要在于其就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形成的日本因素与根本解决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的基本因子,唯物史观与法社会学的话语表达,重点讨论自由主义法学与马克思主义法学分野或合作的种种表象,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作一个初步的阐述。研究20世纪中国法学话语多面性的存在,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法理学形成发展的历史经过,从而深入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历史命运研究。  相似文献   

20.
“山药蛋派”小说的故事结构集中,不注重场面描述;叙述方式追求可“观”性;刻画人物在正反对应的结构框架中进行,用“外号”概括人物特点;处理生活事件追求“戏剧化”效果;注重人物语言和语言的动作性,较少运用形容词: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山药蛋派”小说创作的“戏剧化”倾向。这一倾向既体现了这一流派作家平民化、通俗化的艺术追求,也明显昭示了他们与山西地域文化传统之间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