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斌 《今日浙江》2010,(21):14-15
最近,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今后一个阶段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和重要载体。为什么要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如何建设美丽乡村?本刊记者采访了省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夏阿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记者:提出美丽乡村建设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夏阿国: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简单地提一个口号或者是设一个项目,而是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认真总结安吉美丽乡村"、江山"幸福乡村"、  相似文献   

2.
《今日浙江》2009,(6):16-18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最突出难题,也是r我国“三农”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加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问题十分突出。我省将通过哪些途径给予重视解决?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夏阿国。  相似文献   

3.
盛长荣 《今日浙江》2008,(21):22-2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坚持以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体制机制上创新活力,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步骤和具体体现.贯彻这个决策,关键是要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张凯 《淮海论坛》2008,(1):12-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而发展生产的方向是建设现代农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6.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最突出难题,也是我国"三农"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加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问题十分突出.我省将通过哪些途径给予重视解决?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夏阿国.  相似文献   

7.
张家盟 《今日浙江》2006,(11):34-35
舟山市素有“海天佛国、渔都港城”著称,有近100万人口,1390个大小岛屿。近几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和把握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条主线,精心设计实施“暖人心、促发展”工程和建立渔农桔柑新社区二大载体,紧紧围绕提高渔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提高渔农民素质、保障渔农民权益三大中心,着力抓好渔农村工作,构建渔农村和谐社会,全市渔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渔农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去年全市渔农民人均纯收入7190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渔民增长14.4%,农民增长15.7%…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06,(3):34-36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和“三农”问题,成为困扰我国走向城乡和谐发展的障碍。党的十六大以后,四川省成都市在城乡一体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们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的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杜萍 《台声》2006,(6):40-43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生了新变化,迎来了新机遇。本刊记者杜萍以新农村建设为题采访了部分地区省市主要领导,请他们谈了本地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构想,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杜萍 《台声》2006,(7):32-35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生了新变化,迎来了新机遇。本刊记者杜萍以新农村建设为题采访了部分地区省市主要领导,请他们谈了本地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构想,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记者:温家宝总理近日提出“适应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本市将如何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12.
夏泽良 《新重庆》2006,(3):28-3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顺应"两个趋向"、着力解决 "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战略决策,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战略在农村中的具体体现,是一项惠及  相似文献   

13.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探索新路子,创新农村投入机制,以新机制催生新举措,以新举措促进新变化,以新变化带动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发展要有新框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从战略定位不准确、空间布局不合理、发展模式不集约这三大瓶颈中走出来,才能建设和发展一个最好的“新农村”。今年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县(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大区域布局调整力度。要因地制宜布局规划中心镇、中心村,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促进人口集聚与资源整合。这项工作,莲都区要走在全市前列,时机已经成熟。今年要加大乡镇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全面推进乡镇…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以来,潮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贯彻“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结合潮州实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思想和综合性措施,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杜青林 《思想工作》2006,(3):I0013-I0016
2005年的好形势,为“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过去的5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确立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提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方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这些理论、方针、政策的鼓舞和指导下,全社会形成了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三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积极变化。  相似文献   

17.
张昌尔 《政策》2009,(9):4-7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探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由试点示范、探索路子、逐步推进,到大范围试验、高强度推进、全方位发展,各项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初步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左权县是一个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到80%,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我县意义重大。我县的总体构想是,瞄准“建设晋巾重要新型能源基地、太行山中段明星城市、特色旅游名胜景区”三大目标。按照城镇化的思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倡导乡村文明,扩大基层民主,逐步把全县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9.
王新军 《群众》2008,(4):76-7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和服务;同时,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将刺激农村金融需求向多元化发展,也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拓展了空间。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支持,但尽管最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及农村金融改革的内容逐年增加,江苏各级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总体来看,全省农村金融发展依然较慢,滞后于江苏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城乡金融发展差距明显,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以进一步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考虑做出的重大的战略决策,是新时期我国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构建和谐社会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时期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刚刚跨过人均GDP1000美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