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为着社会主义自身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模式的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但需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要有历史经验的借鉴.因此,对"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这一历史问题的研究,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最初探寻社会主义的实践史已充分证明了,向"新经济政策"转变这一尝试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探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已经触及了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探寻中的许多基本、实质性的问题.例如: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命运问题;组织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究竟是仅靠革命的热情,仅靠国家行政  相似文献   

2.
喻卿 《学理论》2014,(1):94-9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从而在西方掀起一股研究中国发展模式的热潮,并得出了"中国模式"的结论。中国的经济模式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表现在经济体制、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以及具体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它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的公平问题,而这要从根本上去思考和解决。  相似文献   

3.
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从"划桨"到"掌舵"再到"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三十年来政府改革的反思,改革的历程经历了由政治整合经济和社会,到由经济整合政治和社会,再到由社会整合经济和政治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认识这一变迁的突破口,经历着由"划桨者"到"掌舵者"再到"服务者"的转变.对于"政府能做什么,政府不能做什么"这一政府职能的核心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政府的定位也更加准确,对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认识也更加到位.我们不仅要看到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现象表现,还要进一步挖掘现象背后的理论根源,从而为政府职能的恰当定位找到理论依据和更具合理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刘怀玉 《理论探讨》2002,2(1):15-19
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质并非所谓经济永恒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经济决定论” ,而是关于现代性的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或不平衡性发展问题的社会历史辩证法。 2 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基本成就是 ,它们先后从两个角度来揭示马克思关于经济与社会不平衡发展现象。一是“纯粹资本主义”的先验逻辑批判 ,另一个是“历史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科学分析。它们都认为经济必然王国的支配性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暂时现象 ,而非永恒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5.
由于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和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出现"空心村"现象,个别村落情况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和问题的出现,造成大量耕地闲置浪费,阻碍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影响了农村和谐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快村庄规划进程,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加速实施复垦项目.推动农村经济和谐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中的"和",包含"协和万邦"、"保合太和"、"和与同异"、"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实生物"等一些基本命题,这些命题中的"和"都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分别代表不同的矛盾解决方式,而不是只讲"融合"这一种方式."和"本身就是多样性,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将"和"的思维运用于事事物物,就可得到各种不同的矛盾解决方式.既包含"求同存异"的解决方式,也包含"保存对立面"的解决方式、"增损对立面"的解决方式、"拒斥对立面"的解决方式、"在矛盾双方此消彼长时不偏倚彼此"的解决方式、"双方同归于尽"的解决方式,等等.所有"矛盾解决方式","和"都可以容纳,因为这正是"和"之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民工荒"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至今,困扰东南沿海的"民工荒"未见收势,高烧不退.从昔日的"民工潮"到如今的"民工荒",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呈现的这一独特社会现象的巨变,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如何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迫在眉睫,丝毫不容懈怠.  相似文献   

8.
我国食盐实行强制统一加碘,全民"被"补碘的现象暴露了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从法哲学角度透视强制"碘盐"现象启示我们,中国走向法治社会,必须抛弃理性主义、政府父爱主义,确立政府权力的边界,尊重公民权利与选择自由.  相似文献   

9.
动荡后的思考:略论出口导向经济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震撼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至今余波未平,某些方面甚至还在恶化。人们在总结危机的经验教训以图重振经济的时候,对于曾给亚洲经济带来巨大成功的出口导向经济模式产生了怀疑。亚洲金融危机是不是实施出口导向模式的必然结果?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它是否已经"失灵"?这是关系到今后发展中国家如何选择经济模式和经济战略的重大问题,值得认真思考。一、出口导向经济模式与"亚洲经济奇迹"所谓出口导向经济模式,就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通过促进出口工业的发展,用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以带动整个工业化体…  相似文献   

1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后,在社会发展和自然保护二者的辩证统一的问题上便有了合理性的解决纲领.研究发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二者之间存在着契合点,即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应该并且能够做到相互适应;自然与社会二重性与新近的区块链技术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然与社会二者都必须放在同一维度下进行考虑,二者没有孰为中心一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不合理,势必会影响到自然环境的稳定,反之亦是如此,国家的发展不可能只凭借经济或是自然二者中的任何"一驾马车"而稳步向前.未来应该要强化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信息透明度和公开性,提升民众经济建设的参与感和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与"体面劳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劳资关系力量对比处于一种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国际上关于"社会条款"和"体面劳动"的提议,或者是出于贸易保护的目的,或者是出于保障现实中被忽视和侵害的劳动者权益的目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为尽早在中国实现"体面劳动",中国应该以国际劳工标准和"体面劳动"的内容要求为参照,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建立起一套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的不和谐现象,这与社会学的产生在背景上具有相似之处。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典型地代表了西方社会学家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了解社会团结理论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对“和谐社会”内涵的把握,涂尔干对两类社会团结的界分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文明多样性与"和谐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开化的状态。文明的多样性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社会进步的特点和方式,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基于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和尊重,中央提出了“和谐世界”这一具有全球视野的新理念。文明多样性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石,“和谐世界”也是对多样性文明的内在诉求和应然结果,在本质上,二者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竖向民主,是作为一种统治制度,抑或说是作为一种统治系统而存在,与横向民主相区别.竖向民主是一种过渡形式的民主,主要产生于二战以后,曾在亚洲国家的民族复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它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客观地评价这一阶段存在的意义,对于我们理解民主发展的历程,正确地认识现代世界进程中民主的多样性具有相当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月光族"到"年清族"--都市白领阶层消费理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真 《青年研究》2005,(11):22-26
本文从社会变迁的视角,以"从‘月光族'到‘年清族'所隐含的消费模式的连续性"这一社会现象为载体,解析现代都市白领阶层的生活价值取向和消费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常新问题,近期的研究强调在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统筹发展.陕西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的原因相互闻经济流量和社会流量少,关联性不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推进三大区域的互动协调发展,缩小差距,就成为"十一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陕西经济发展的要务.为此,应坚持多元发展、同时推进、政府主导、城市群带动、科技渗透等战略思路,推进三大区域的要素流动、经济互动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管理对象违法胆子越来越大甚至肆无忌惮,行政管理部门无所作为甚至成为摆设,地方党政领导不断干预行政执法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稻草人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而且严重破坏国家法律的执行.要逐步消除这一现象,根本在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经济人"的自利本性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原始推动力,但如果不对其加以规限、弥补,也会成为破坏生态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经济人"对经济利益的渴求导致了对生态利益的忽视,而且他的自利本性与生态利益的公共性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应当摒弃传统"经济人",走向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兼备的、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生态理性经济人".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11,(12):40-40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日前发表文章称:自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经济繁荣之后都将伴随一场经济萧条。中国的经济模式是以出口驱动型增长为基础的。由于中国的出口依赖于美国的消费,这一经济模式现在变得比美国依靠举债狂热消费的模式更为危险。  相似文献   

20.
独联体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联体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内因主要有一是国家贫困和严重贫富不均,破坏了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二是官僚腐败严重破坏了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政府权威的公信力;三是缺少适应经济生活转型的国家意识形态,使国家转型过程出现比较混乱的现象,人民群众对执政政府的良性预期大打折扣;四是世界民族分立主义泛滥,为"颜色革命"火上浇油.发生"颜色革命"的外因主要有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全面渗透,大力输出"民主"的结果;二是国际宗教政治势力大力渗透,为"颜色革命"推波助澜;三是国际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颜色革命"中扮演了冲锋陷阵的角色.认真研究独联体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成因,对于我们抵御和平演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