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央血防九人小组的指示下,中共湖北省委提出了湖北"血防大跃进"的目标和规划。湖北省的"血防大跃进"分为两个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带有极大的浮夸成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劳资关系的调整与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政府为贯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四面八方"的经济建设方针,通过颁布法规,多次进行政策调整,努力在私营企业中建立起适应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的劳资关系,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回顾历史,分析当年调整劳资关系的得失利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劳资关系的正确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是自上而下实施的全方位的调整。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到目前为止,涉及北京国民经济调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重要事件、重要措施、重要领域、重要人物、重要会议上,学者们都采用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成就是凸显的,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4.
睢城 《世纪风采》2011,(12):10-15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一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为了克服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邓小平,为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对粮食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领导,领导“米棉之战”以稳定粮食价格;领导土地改革以增加粮食产量;领导公粮征收以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坚持公私统筹以繁荣粮食市场;领导灾荒救济以改善人民生活,这对我们今天的粮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家进 《党史文汇》2010,(11):52-57
卫恒在1958年至1965年担任山西省省长。1967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卫恒一贯以工作作风扎实而著称,也是山西人民至今深切怀念的一位领导人。他的故事流传在三晋大地,他的所作所为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1958年,在全国“万马奔腾”的形势下,广东也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由于“大跃进”和1959年冬到1960年的“反右倾”的错误,加上特大自然灾害,广东和全国一样,国民经济在1959年至1961年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一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二是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全省粮食非常困难,一些地区出现了水肿病和饿死人畜的非正常死亡现象;三是基建规模过大,投资效益差;四是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局面,充分暴露了“大跃进”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后果。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集中精力解决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失调及农业战线上的严重问题。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共产风”要进行全面算帐兑现的指示,中共广东省委于1960年10月,召开潮安、新会、中山等8个县的县委第一书记座谈会,总结“大跃进”以来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作出在9个县开展“以纠正共产风为中心”的整风整社的试点工作。11月,省委召开的区党委、地委第一书记(扩大)会议决定,在今年  相似文献   

8.
社会动员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社会救助中社会动员的重视,以及社会动员主体的迅速建构,成为社会救助中社会动员顺利开展的基础;而颇具特色的宣传动员、诉苦运动、典型示范等动员方式的运用,不仅使群众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救助理念,而且认同了新的政权与社会制度.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社会救助动员工作基本上是成功的,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动员工作提供了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刘武生 《湘潮》2004,(1):10-16
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最明显最突出的表现是“粮荒”。总理国务的周恩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周恩来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抓粮食工作纪实》,充分体现了总理对人民极其负责的崇高精神,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  相似文献   

10.
1950年到1952年,是我国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正是辽宁工业迅速恢复与建设,并为后来工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实际上,辽宁从1949年起就开始了这项工作。辽宁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在中共中央和东北局的领导  相似文献   

11.
有的同志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速度不可能高,但也不能没有速度。没有一定的速度,整个经济就会萎缩。这是因为,这次调整同一九六二年那次调整有很大不同。六二年那次调整,小土群和许多“摊子”都被撤消掉了,很多人回农村去了。不用国家再发工资,速度虽然低,甚至是负数,但背上的包袱甩掉了。这次调整,虽然也搞关停并转,但工厂的工人却没有减少,都得照发工资,少发奖金还有意见。同时还要解决待业  相似文献   

12.
李富春与国民经济调整的起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年代初李富春开始觉察“大跃进”中的问题,主张冷热结合、全面安排各方面建设,并最早提出整顿建议和六字方针;经过周恩来补充,六字方针正式形成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针对初期调整的徘徊局面,李富春又提出“退够”的主张,为国民经济调整的起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刘少奇与六十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当前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60年代初期至中期的国民经济调整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党史界的瞩目。因为一方面,这次调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建设遭受挫折后自我反省、力转危局的一次成功实践;另一方面,凝聚在这一时期中的许多宝贵历史经验,对现实仍有着  相似文献   

14.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公私关系始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这一问题,事关全局发展.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积极而又谨慎地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获得巨大成功.这一段工作及其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试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狂热之后,共和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1959年春的中南海,曾出现这样一幕情景:后勤生活秘书将自定口粮标准的通知发到各位领导人的手里,请他们按照自己的饭量定一下供粮标准。身高体阔的毛泽东主席自报的定量是每月26斤;刘  相似文献   

16.
1961年1月14日至18日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了李富春、周恩来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调整阶段。从1961年开始到1965年结束的国民经济调整,根据工作重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到1963年2月中央工作会议,面对“大跃进”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严重困难,经济工作“以调整为中心”,主要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大力加强对农业的支援,尽可能地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增加农村社队所需的贷款和物资;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对工业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由于措施果断有力,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调整工作比较迅速地取得明显的效果。到1963年初,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出现全面好转的局面。1963年  相似文献   

17.
六十年代前期(1961至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它处在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泛滥的党内左倾指导思想两次洪峰之间,只是一个短暂的插曲。这次经济调整有力地扭转了三年“大跃进”时期的左倾错误,不仅迅速战胜当时极端严重的经济困难,创造了我国建国后许多经济技术指标最好的历史水平,使我国国民经济重又出现生机蓬勃的局面,而且以其前后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认真研究吸取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8.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对于我们血防部门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搞好单位建设、创建行业文明、提高防治水平、促进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我认为,当  相似文献   

19.
1979年,党中央决定集中三年时间,认真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上海在肯定拨乱反正以来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分析了生产和基本建设之间,以及积累和消费之间等方面存在的比例失调状况,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尤其是在基本建设中调整了投资方向,积极推进住宅建设,着手解决长期存在的城市建设中“骨头”和“肉”的比例关系失调问题。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对于当前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果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在这一历史时期内,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在经济领域里使市场物价保持了相对稳定。据统计资料表明:从1950年3月开始到1952年12月底的3年时间里,以全国批发物价指数为例,1950年3月为100,1950年12月为85.4,1951年12月为92.4,1952年12月为92.6。从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等8大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看,1950年3月为100,1951年12月为94.6,1952年12月为93.7。特别是涉及城乡人民的必需品如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