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对象性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对象性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人实现了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随着私有财产制度的确立和社会分工的日渐深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全面异化;异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却是暂时的,随着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制度的积极扬弃以及对"扩大了的生产力"的克服,人类会在新的更高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对象性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对象性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人实现了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随着私有财产制度的确立和社会分工的日渐深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全面异化:异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却是暂时的,随着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制度的积极扬弃以及对"扩大了的生产力"的克服,人类会在新的更高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5,(2)
对象性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础理论,也是他向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转变的逻辑起点。正是在这一理论视域下,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他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对象性关系的异化以及扬弃异化等问题的阐述,充分显示其思想理论的生态意蕴。对于当下处于生态危机下的人们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牛菲 《唯实》2008,3(5):25-2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抽象的自然界”的扬弃,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确立了对象性活动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了“自然界和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的实在性”等问题。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思考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命共同体"思想汲取了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以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为根本出发点,以人与自然的共生性关系为本质内容,以系统思维和方法为重要理论工具,擘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命共同体"为起点式概念和理论精神,推进了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历史观、价值观以及治理之道。在"生命共同体"思想的框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前瞻性、总体性战略部署,展现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新高度,彰显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优势和发展前景,对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解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霞 《发展论坛》2003,(10):40-41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及历史过程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的过程,也是人趋向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是指人的活动、人的关系、人的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的统一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相联系的对象化活动、对象性关系和对象性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性关系和对象性能力是在实践中统一起来并得到发展的。实践作为对象化活动,使人与现实世界间发生对象性关系,它不仅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且使现实的个人成为对象性存在的个人,并在不断创造或占有对象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05"共生思想"从哲学思想出发,旨在努力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危机和矛盾,构建21世纪的新秩序。从本能追求支配性关系,到自觉追求共生性关系,是人类从过往文明形态,向生态文明形态的进程中所必然要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新型关系。联合国宪章、人权公约、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文化多样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是共生思想在现代人类社会的光辉折射和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学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从充分肯定工业文明意义的人化自然观而自我超越为生态文明视角的人与自然和谐观。这种超越的主要内容表现为:(1)重新肯定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之理论价值。(2)新定对象性关系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双向互补价值。(3)新定对象化关系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价值。这标示着马克思的思想既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过程,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桂花 《探索》2011,(2):153-158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视域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从存在论的角度看——由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敬畏自然、依赖自然";从实践论的角度看——由于"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支配自然、改造自然";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由于"被认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也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善待自然、呵护自然"。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与把握这一内涵,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基本特质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条件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具有先在性,但不归结为这种先在性;劳动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与主体具有直接统一性的自然;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人的存在的全部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这两方面才能正确地表达出来。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可以更好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义,从而正确确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实践、人与现实生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既不受制于绝对的“客体”,又不至于任意夸大“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老子“道法自然”及其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明 《学习论坛》2005,21(4):62-64
老子"道法自然"是将自然、社会、人类融合为一并交互作用、和谐运行的智慧,具有"混成"、"寂寥"、"独立"、"不改"、"柔弱"的内涵,其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强调人性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百姓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其鲜活而又持久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2.
《新长征》2007,(5)
研究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属性内涵,可以从社会主义"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所决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方面的关系来进行分析。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和  相似文献   

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史观出发,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三种状态,即没有异化的本真状态、异化状态和扬弃异化后的状态、在青年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来是统一的,即人通过劳动将自然作为自己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无机的身体与人的活动相统一;但是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使得人与自然相异化,自然不仅成为与人相分离的存在,而且成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共产主义作为对异化的积极扬弃则实现了人与自然本真关系的复归,这一复归最终解决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在人重新成为社会的人的同时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与统一,因此,马克思认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4.
董彪  张茂钰 《求实》2017,(4):4-12
生态危机直接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其实质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危机。从人学的视阈来看,生态危机源自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一是近代以来的认识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人对自然的客观主义、物质主义和工具主义态度;二是工业革命以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资本主义利用,导致了资本对人和生态的双重掠夺。要化解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绿色发展"融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之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谋求人类发展的共同福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自然观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其精髓要义包括:自然是"历史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和实现"两大和解"等,呈现出辩证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等特征,为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解决和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汲取和发展马克思自然观,不断强化生态价值观的引领、加快产业向生态化转型、完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和深化全球生态治理合作。  相似文献   

16.
熊芳 《探索》2011,(1):161-165
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从感性活动的两个向度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完成,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和"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同时,从感性活动内在矛盾的展开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认为人与自然的片面关系根源于感性活动本身的内在矛盾,是这一矛盾的展开使感性活动中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发生疏离、对立,导致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发展,并最终将使之得到克服。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为我们从哲学上回应当代生态危机问题所提供的方法论启示在于:人们持有一种人与自然相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相统一的"感性中心主义"生态观以及拥有是其所是的规定性,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7.
儒家的和谐思想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普遍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的身心和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要求人们“和为贵”,互相容忍,互相尊敬,和谐共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文化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分”等思想;在人之身与心两方面,儒家重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要求人们重视生命与道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儒家的这些思想精神无疑对缓解和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失衡和矛盾提供了智慧的源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如何开发而不破坏,从而为…  相似文献   

18.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需坚持两个尺度:一是尊重自然生态规律,这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物的尺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二是满足人的内在需求,这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人的尺度".两个尺度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客观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当代》2012,(10):60-60
《中国:共生崛起》钱宏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05 “共生思想”从哲学思想出发,旨在努力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危机和矛盾,构建21世纪的新秩序。从本能追求支配性关系,到自觉追求共生性关系,是人类从过往文明形态,向生态文明形态的进程中所必然要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新型关系。联合国宪章、人权公约、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文化多样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是共生思想在现代人类社会的光辉折射和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价值博弈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冲突和契合的关系。远古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将自然世界"附魅",具有朴素的"自然价值"思想萌芽。近现代,人的价值的过度膨胀,"世界"被"祛魅","自然价值"被淡化为外在的工具价值,由此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分裂乃至对立。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范式,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价值的"双赢博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