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间性与母女关系的社会伦理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小轻 《求索》2010,(8):116-118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引发了对母女关系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著名法国哲学家及女性主义理论家伊里加蕾探讨了母女关系的伦理建构,她认为母女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母亲缺乏主体性所造成,而母亲主体性的缺失又导致女儿主体性的缺失。她提倡主体间性的母女关系,强调女性主体性的建构意味着必须建立一个女性话语体系以及女性之间的积极沟通。建立母女主体间性的关系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魏家海 《理论月刊》2007,(2):142-144
间性协作大致包涵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和文本间性之间的协作。间性理论进入变译理论研究的视域,将丰富翻译研究的方法。文学变译需要综合顾及译者、原作者、原文、译文、译文读者、语境和超译文等因素,变译在“间性”实现,变通的结果是变译,译者的意图或加在译者身上的意图通过文学间性的运作,生产了各类变译文本。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中西方跨文化译介传播中一直是以西方文化为强势主体。西方中心主义不仅是西方译介传播主体一直持有的意识、理念和理论自觉,而且在中国对外译介传播主体一方,也自觉不自觉地深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赛珍珠是第一位翻译全本《水浒传》的西方译者,她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在英译《水浒传》时以反西方精神帝国主义为宗旨。但即使如此,她也在不自觉中以美国东方主义的潜在意识,在其译本中嵌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内涵元素。新时代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亟须在中国文化外译传播中增强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主体自觉。这其中,不仅要“去”西方中心主义直接、显在的呈现与影响,而且要“去”其间接、潜在的呈现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叶静 《理论月刊》2013,(3):105-106
近年的中英文诗歌翻译研究主要关注译者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的探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使得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相反,原诗作者的地位则被忽略.本文就如何看待原诗作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如何把握并协调在翻译这一文学活动中,原作者、译者及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诗学观念,认为在充分把握原诗作者的诗学观及其在具体诗歌中体现方式的基础上,译者在译语中应用相应的策略将原诗作者的语言观、美学观、政治观等诗学观完整地再现出来.这种翻译诗学观念能积极主动地使作者、译者及读者三者之间视界融合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文化沟通的一条重要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有多种英文译本,不同的译者对书中地名、人名以及绰号的处理差异很大。通过比较沙博理和杰克逊的译本发现,两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人名、地名的翻译存在着一些问题;绰号的翻译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误译,造成译文的变形,其原因在于译者对原文和中国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作为将女性主义引入诗学的第一人,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的各个维度在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诗学中都能找到踪迹。她设定了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诗学的基本框架并开辟了通向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女性主体意识两条主要研究道路。即使是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诗学道路上也可见伍尔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阐释学观照下的一种主体性介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现代阐释学及其演变生成的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分析理解的历史性和期待视野等核心概念入手,深入剖析阐释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不容忽视。译学研究应该站在历史的和发展的高度,辨证地展开翻译研究和批评。  相似文献   

8.
梁淑梅 《求索》2014,(9):120-124
互文性视阈下的翻译研究以文本的语言分析为入口,从狭义文本的微观互文逐步转向主体之间、文化之间以及文本与主体、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广义文本的宏观互文,将共时因素与历时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始终.一方面,译者在原文的互文性阅读和阐释,特别是译文的互文性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的是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另-方面,译者的主体性既受到语言形式及内容等狭义文本的制约,更受到原文作者、译文读者、源语文化、译语文化等广义文本的制约.由此可见,以“联系、影响”为核心要素的互文性理论能够辩证地看待和阐释译者的翻译活动,有效地避免夸大或抑制译者主体性的极端行为,因而能更科学地指导译者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的渗透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翻译理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洛丽.张伯伦是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先锋人物之一,本文试图在介绍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基础之上,针对性别与隐喻,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内涵、意义及局限性。希望能为女性主义译论研究提供资料并助于商榷。  相似文献   

10.
赵娜 《求索》2013,(9):257-259
贝尔·胡克斯作为身份批评的先驱。重新审视了女性内部存在的种族和阶级差异.指出黑人女性是处于种族和性剐双重边缘的群体。她认为妇女解放运动并没有把所有女性都包括进去。她批判白人女性主义者擦除黑人女性声音的种族主义倾向。号召黑人女性主义者实践身份政治,在其意识到身份政治局限性的同时,强调女性内部的种族与阶级的差异性.并对差异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差异政治理论,清醒地意识到黑人女性的边缘性地位。主张建构黑人女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正>如果要列举上个20年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主义理论家,巴特勒(Judith Butler)应该会没有什么争议地名列榜单。她被誉为酷儿理论的开山祖师之一,而她的著作中影响最为深远、最知名的当属1990年出版的《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以下简称《性别麻烦》)。[1]《性别麻烦》一书对主体、性、性别的思考不仅在女性主义、性别研究等领域引起很  相似文献   

12.
这次在加拿大,我又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或是困惑。 1999年10月18日,我们应邀访问了加拿大全国妇女法律协会。协会的执行董事邦妮女士幽默且富有感染力,她自我介绍是一个女性主义的社会主义者,之所以把女性主义放在前面,体现了她为妇女奋斗的“第一目标”。她告诉我们,她的组织的特色之一,就是只为妇女斗争,她认为,这是与政府的性别平等目标有区别的地方。显然,她认为政府是男女平权主义者,而她才是标准的女权/女性主义者。谈到这里,她问我们一行中有无女权/女性主义者?我们的项目官员兼翻译L女士告诉她,我是FEMI…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而人际交往行为有其一定的规范来规范、制约。在哲学视域下,无论是从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标准、译者的选择还是从翻译的主体来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的第一部分批判性地重估美国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的极具影响的学术著作,揭示其冷战和自由/本质女性主义立场。通过集中分析朱迪思·斯泰西的《中国的父权与社会主义革命》,文章质疑这批著作中西方中心和变相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两个经典结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具有父权本质;性/别系统和女性主义实践都应该具有自治独立性。第二部分将中国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重置于反帝、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具体历史场景中,重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在革命过程中体制化、整合化并成为多维性主体的特征。这篇文章的宗旨是批判性地修正现存有关第三世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主流话语,为跨国女性主义实践和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另类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王果 《前沿》2013,(15):198-200
作为20世纪世界文坛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及评论家,庞德在翻译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译作被称赞“在创作和欣赏上引起了一场革命”.林纾的译作也在中国文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纾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翻译西方小说第一人”.本文发现两者的翻译活动的相通之处,从翻译的媒介功能视角探讨两者译作在文化交流史上所起的媒介作用及深远影响,阐释翻译媒介功能的重大意义,提倡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有主动的媒介意识,完善译者素质,做有价值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李宏亮 《前沿》2010,(20):163-166
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既有政论文的"政治"性,也有文学性,对它的翻译和评价有一定的特殊性。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翻译的目的,"八荣八耻"的翻译尤其如此。本文尝试用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两种有代表性的译本做一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导致了迥异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经典叙事学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中国现当代学界利用女性主义叙事学进行了诸多女性文学及跨学科现象的研究。一方面对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方式进行补充与提升,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式;另一方面也呈现出研究的不充分和模式化弊端。在充分发掘已有女性写作基础上,针对中国具体语境与国情发展开展中国式"交叉路口性"研究是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未来路向。  相似文献   

18.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界颇具争议的问题.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流派的学者对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同观点.西方译者重"对等",中国译者重"信",在本质上都是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或原作者.某种翻译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学者特定的翻译实践对象,只有在特定文本类型中才具有典型意义.文本类型理论根据文本功能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三种,强调译文本在译语文化中的功能.分析了法律文本的类型、特征,认为不同文本类型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9.
金晶 《求索》2012,(9):147-148,113
"生态女性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是反映女性主义生态伦理观的核心观点。女性生态主义的女性意识着重探讨女性的性别意识、内心世界和心路历程。通过对叛逆和逃亡性的颠覆,同性爱和母爱等主题,书写反抗父权制文化体系,寻找失落已久的女性躯体,建构女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最后10年,朱迪斯·巴特勒对性别"自然性"的质疑之辩改变了我们思考性别、普适伦理和言语行为的方式。文章以巴特勒的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点,侧重考察性别表演理论之后,她在性别与伦理、伦理与政治之间所进行的理论介入与文化批判的努力。笔者认为,巴特勒质疑女性主义、重构主体的再生产意义和建构美国犹太文化"它者"生存策略是对美国女性主义政治的伦理式演进。尽管巴特勒在世纪之交倡导回归伦理,但她希望保持"伦理两难"的思考状态,让阅读生发更多的问题而非提供思考的结果。她的思考照见了西方人文主义研究中关于人学的一个盲点——人的脆弱性,这或许也是巴特勒无法回避的"伦理两难"的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