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票据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华 《法学研究》2000,(6):76-92
票据犯罪主体因罪而异 ,有的票据犯罪一般个人主体、一般单位主体不能实施 ,只有特殊个人主体、特殊单位主体才能实施。有的票据犯罪主体必须具有票据当事人身份 ,非票据当事人不能成为该项犯罪主体。票据犯罪罪过形式是故意和过失 ,模糊罪过和混合罪过的观点并不适用刑法所要求的票据犯罪。银行结算凭证虽然不是票据 ,但是应该归属票据犯罪对象范畴。我国刑法应当承认票据无形伪造。  相似文献   

2.
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从犯罪主体看,有的是一般主体相互勾结,共同去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有的则是一般主体与具有一定身份的特殊主体的人共同犯罪。对于前种共同犯罪,一般按照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确定罪名,这已为刑法学界所公认。但是,对于后一种共同犯罪如何确  相似文献   

3.
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可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共同故意实施犯罪,即共同犯罪人都具有刑法所要求的特殊主体条件。另一种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普通人员(包括非国家工作人员及虽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但未利用职务之便的)共同故意实施犯罪,即共同犯罪人中有的具有刑法规定的特殊主体条件,有的不具有特殊主体条件,俗称内外勾结的犯罪案件。对于第一种  相似文献   

4.
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与普通人员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之便,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根据犯罪主体不同,可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共同实施犯罪,即共同犯罪人都具有刑法所要求的特殊主体条件。另一种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普通人员(包括非国家工作人员及虽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但未利用职务之便的)共同实施犯罪,即共同犯罪人中,有的具有刑法规定的特殊主体条件,有的不具有特殊主体条件,俗称内外勾结的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5.
自我国刑法颁布以来,对犯罪的特殊主体这一问题的理解,刑法理论界不少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看法,多种刑法教科书中对这一概念所下定义也不尽一致。有人认为,犯罪的特殊主体即身份犯,也就是说要求具备特殊的身份条件才能构成犯罪的那些犯罪的主体。例如,要求是国家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才能构成的犯罪。也有人认为,只要从理论上分析,某些犯罪具有排他性的主体要求,即可认为是特殊主体。例如,强奸罪的主体除共同犯罪外,一股是排除女子作为构成本罪的主体的,因而强奸罪属于特殊主体的犯罪。笔者认为,从刑法理论上分清哪些犯罪是由特殊主体构  相似文献   

6.
在共同犯罪中,有的犯罪主体具有特殊身份,而有的犯罪主体没有特殊身份,在发生身份犯竞合时,不应当然的认为非身份犯一定附从于身份犯的身份定罪、或让身份犯和非身份犯分别定罪、或根据实行行为人的身份来定罪。而是应当根据实行行为的性质、具体案情和相关法律结合起来区别对待每一种不同的共同犯罪中的身份犯竞合。  相似文献   

7.
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共同实施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案件,俗称内外勾结案件。如何定性,是个争论颇多的问题.李记毕、孙玉荣两位同志在《内外勾结共同犯罪案件的定性》(载《河北法学》1995年第1期,下称李文)一文中提出,对于这类案件,“应当根据实行犯的实行行为的性质来确定。在一般情况下,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共同实施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应以特殊主体犯罪定罪处罚。”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很好地体现了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共同犯罪应从严惩处的立法精神,有利于贯彻罪刑相一致原则,并且对于特殊主体利用职务之便和一船主体共同实施特殊…  相似文献   

8.
一、行贿罪的犯罪构成鉴于各国刑事立法对行贿罪的种类多寡不一,各种具体的行贿罪的构成要件也不相同。为叙述方便起见,仅对行贿罪的犯罪构成特征作一比较。(一)关于犯罪主体。综观各国刑法关于行贿罪主体的规定,不外乎两种:1.自然人。有的国家刑法典明确规定为“任何人”。如西班牙、加拿大、新加坡、印度等国刑法典是。有的国家刑法典未作出具体规定。但从解释论观之,都认为该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符合该国刑法规定的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皆可构成本  相似文献   

9.
论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特征及我国立法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活动也日益猖獗,在理论上加深对这一新型犯罪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作者认为,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具有隐秘性强、高智能性、犯罪现场数字化和跨国犯罪多等主要特征,并从犯罪客体、犯罪主体、本罪的量刑及本罪和其他犯罪的衔接等角度,对目前认定这一犯罪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研究计算机犯罪首先应明确计算机犯罪的概念,而科学界定概念应着眼于计算机犯罪与其他犯罪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即计算机犯罪侵犯了一类特殊的社会关系──计算机安全和秩序。以计算机犯罪这一同类客体为基础,将计算机犯罪定义为:主体运用计算机技术实施的危害计算机安全与秩序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人通晓计算机原理及操作技能,出现计算机犯罪的情况,是必不可免的。我们对计算机犯罪的特点加以探讨,并提出防范措施,就有着防患于未然的积极意义。一、计算机犯罪的特点计算机犯罪的特点,首先表现在犯罪主体的特殊性。由于计算机是综合了现代多门科学的研究成果,因此,计算机犯罪的主体,通常表现为受过良好教育并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计算  相似文献   

12.
欣君  陆发 《法庭内外》2006,(9):44-45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这样认为,老年人(一般以60岁为老龄的起点)年老体弱、耳目不灵、手脚不便,主要是受侵害、欺凌、虐待和遗弃的对象,而很少成为违法犯罪的主体。但从四川省泸县法院近两年的刑事审判可以看出,老年犯罪,特别是老年性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实,老年犯罪与其他犯罪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是由于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决定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犯罪的特点和社会危害性,也就决定了同这一类犯罪作斗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公布以来,对犯罪主体中的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一类,在实践中常有不同的理解。如有的认为,这样一来犯罪主体比过去扩大了许多,已不是特殊主体了,但也有人认为与以前并无扩大。本期发表两篇不同观点的文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单位犯罪的特征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单位犯罪首先应该弄清的问题。80年代以来,我国法学界对此进行过激烈争论,形成了六种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一是谋利说。这种说法认为单位犯罪要具有谋利性。此说中,有的认为谋利是指非法利益;有的认为谋利不仅是  相似文献   

15.
邓文星 《中国司法》2003,(10):41-42
一、提出问题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的行为。而包庇罪则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作假证明予以包庇的行为。当前诸多刑法学者均认为此二罪具有如下区别:其一,犯罪主体不同。伪证罪是特殊主体,只能是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而包庇罪则是一般主体。其二,犯罪的时间不同。伪证罪只能发生在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而包庇罪则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一、非法行医罪的主体根据我国刑法第336条的规定,非法行医罪是指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行为。非法行医罪的主体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关于非法行医罪的主体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本罪是特殊主体犯罪,另一种认为本罪是一般主体犯罪,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只能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才能成为非法行医犯罪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不具备医疗技术、医疗知识的普通自然人;(2)具备医疗技术,但尚未取得合法行  相似文献   

17.
<正> 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法学界颇多争论。不少同志认为,凡是法人都不能成为犯罪主体,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法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在环境  相似文献   

18.
所谓单位犯罪,依据我国刑法规定,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机关、团体等社会组织,为了给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或者为了维护本单位的局部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或经单位负责人决定,而故意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以及不履行法律义务.过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犯罪概念与一般犯罪概念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或者说是种与属的关系。犯罪概念是一般概念,是属概念,单位犯罪是特殊概念.是种概念。可以说,我国刑法第10条规定的行为都是犯罪的一般概念,是以犯罪行为为中心的,不涉及犯罪主体的问题。因此,单位和自然人一样可以成为犯罪的主体也于法有据.这一条的规定,应当是单位犯罪概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网上交易犯罪是特殊领域内的网络犯罪,它具有网络犯罪的一般性质,又具有现实社会中交易犯罪的一般性质。网上交易犯罪是一种社会危害性极大的犯罪,它是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犯罪,其犯罪空间具有虚拟性,犯罪对象具有经济价值性,犯罪运行具有数字性,犯罪现场具有复杂性,犯罪手段具有多样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假冒商标罪是指工商企业、事业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违反商标管理法规,假冒其他企业已经注册的商标的行为。投机倒把罪是指违反金融、外汇、金银、工商管理法规,进行非法活动,扰乱经济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这两种犯罪行为在主观上都是故意犯罪,而且一般是以营利为目的。两者犯罪手段也相似。但这两种犯罪毕竟不是一种犯罪,在犯罪构成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犯罪的主体不同。前者是刑法规定的特殊主体,即工商企业的直接责任人员,如厂长、经理、技术人员、业务人员等。构成假冒商标犯罪的主体仅限于企业单位的直接责任者这个特殊主体;而投机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