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海艳 《学理论》2012,(6):150-151
"90后"大学生已日渐成为我国高校的主体。他们是伴随着网络发展长大的一代,网络成了"90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备。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网络语言的不规范、网络依赖严重、侵权行为严重以及受西方消极文化的侵蚀。其主要原因在于网络建设的不完善以及"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高校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9)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高校应对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有效措施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3.
旨在考查网络成瘾与心理韧性的关系。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某高校36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一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与成瘾倾向率分别为7.7%、15.4%,男生女生;大一网络成瘾率最高,大四成瘾倾向率最高;二是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负相关;三是家庭支持、人际协助、情绪控制三个因子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若愚 《学理论》2014,(2):277-278
计算机网络深入大学校园,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但是最近几年大学生网络德育问题愈发严重,引发了一系列的难题。对此,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对策: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德育工作;加强网络法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健全校园网络防卫。  相似文献   

5.
于静  刘健  杨惠敬 《学理论》2013,(21):32-33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政治表达亦产生"双刃剑"式的影响。网络激发了大学生政治表达参与热情,提升了政治参与意识,但也存在诸多消极因素。应构建个人——高校——社会全方位的引导策略,确保大学生网络政治有序表达。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6)
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与时俱进地做好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研究,利用、管理好网络,让它为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好地服务,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以阐述学风建设内涵开始,进而分析了网络时代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原因——网瘾的形成原因,最终提出了网络时代推进学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表现突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知行背离,许多大学生停留在道德层面,虽然知道伦理规范的行为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愿意遵守诚信行为;诚信教育的虚化以及诚信管理制度简单粗暴、单一等。解决对策如下:构建高校信用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构建大学生诚信道德发展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1994年10月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全面启动,高等院校正式进入了互联网络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历史沿革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初步探索阶段,被动地遭遇和应对网络负面信息的冲击;第二,快速发展阶段,互联网技术应用和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第三,相对成熟时期,思想文化建设逐渐占领高校网络社区和大学生即时通信群等虚拟空间。  相似文献   

9.
石勇 《学理论》2013,(5):247-248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现代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但也提出了挑战。高校要成为社会文化传承的引领者、先行者,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结合高校各类活动建设专题网站、及时掌握大学生最新网络思想动态等途径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网络民粹主义是由社会转型矛盾诱发的蔓延于网络舆情的一种立场、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既开阔文化视野、促进政治参与、激发了爱国情怀,又曲解正确认知、冲击科学信念、加剧了极端行为。为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引导网络民粹主义的着力点应在于:管好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管好阵地,以高校意识形态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管好队伍,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引导大学生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各大高校仍然广泛存在。当前文化的多样性、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社会信息的网络化导致了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各大高校广泛传播,对高校大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感、政治信仰、价值观念等都有极其强烈的影响。因此,必须坚决抵制西方发达国家散播的错误思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唯物史观;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善用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们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2.
孙一鸣 《学理论》2014,(33):288-289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巨大挑战。互联网迅猛发展、普及率迅速提高;网络流行语符合大学生追求个性、追逐时尚的心理特征,网络流行语的运用满足了大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诉求,是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中流行的重要原因。不良网络流行语导致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失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产生巨大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网络流行语有效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占领网络新阵地,以网络流行语为新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网络流行语为新元素,弘扬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深入探讨高校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和困境,研究高校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思政理论课程和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有效融合的策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声音和先进理念通过网络文化的传播抢占高校思政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14.
卢银霞 《学理论》2013,(23):261-262
传统文化是影响我国创业教育的一个深层原因,试从我国传统文化视角出发,从传统文化中的守业文化、"官本位"文化以及集体主义文化来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如下: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转变观念,大力提高创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满足大学生正当的利益诉求,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李恺 《学理论》2009,(12):207-20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了解和解决教育对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是高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转变,大学生的价值观从价值主体、价值目标到价值评价标准等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迁,而西方文化的渗透、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以及高校教育改革则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存在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育的知识化倾向、政治化倾向、西方化倾向、复古化倾向、边缘化倾向等。这些失衡现象虽然是局部的,但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了不良影响。究其根源,既有历史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冲击;既有科学主义的挤压,也有人文精神的式微;既有教育者的问题,也有大学生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解决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问题,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为目标,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现实虚拟相结合为根本,以自教与他教相结合为保障,从方向、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实现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网络使用的主力军,面对网络立法尚不健全、网络防范技术有待提高的社会现实,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道德责任和自律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  相似文献   

18.
戈丽薇 《学理论》2012,(29):247-248
如何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为此,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体系;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创新高校网络文化;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领高校校园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19.
谢睿萍 《学理论》2012,(14):273-274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加快和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改善,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及网络道德的缺失也正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有: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的迷失,社会责任感缺失,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等等。在互联网时代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是:加强网络监管;建立高素质的网络道德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和辨别能力;开展大学生网络教育。  相似文献   

20.
甘忠涛 《学理论》2012,(19):274-275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及时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准确把握大学生舆情动态,引领大学生舆情方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研究领域。因此,认真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探讨其特征,针对其带来的影响,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以期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促进高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