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随着消费文化在国内的盛行,文学开始关注消费文化,从而使文学具有了某种商品属性,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文本——奢侈品文学,它解构了我国传统文学所具有的价值体系,内涵了一种金钱和奢侈品崇拜的消费价值。本文通过对奢侈品文学的文本特征、书写形式、独特的消费属性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的论述,旨在引起相关学者对这类文本的重视,进而明确文学的社会属性,更好的引导读者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浙江文学的背景下,浙江当代文学承续令人瞩目的现代辉煌,具有在中国当代文学整体格局中率先发展的先天优势。但出于种种原因,浙江当代文学总体上是相对沉寂的,文学“浙军”领先全国的优势日渐弱化。而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使浙江当代文学与全国文学一起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何以化解“危机”?浙江当代文学应该抓住社会转型期重振“文学浙军”的难得机遇,坚守文学本体,让文学回归文学本身。同时,在文体上突破传统模式,适时、适度地向新的文学形态转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浙江当代文学亦应有选择地朝着通俗性、娱乐性、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再者,浙江当代文学要继续立足地域文化,更多地关注当下现实,凸显浙江特色,并努力实现对吴越文化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3.
犹太文学在美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具特点的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二战后美国文学中,犹太文学独树一帜,成就卓著,为世人所瞩目。在美国的社会条件下,犹太移民的生活内容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以特殊的方式承袭着犹太传统的文化母题,犹太文学鲜明地表现出了其与犹太文化传统的内在联接。  相似文献   

4.
“市场化”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影响深远,这种影响远非任何程度的“外部冲击”可以形容,而是深入到文学生产体制的内部,直接影响到文学的生成方式。尤其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这一境况越发凸显。因此,面对新的文化境遇,分析文学产生方式的转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积极吸纳着俄罗斯文化的精华和异质因素,从文学语言、文学思潮、文学主题,文化精神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但是在民族意识上,它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体现了本民族的本质。东干文学的民族性表现在对伊斯兰宗教信仰的坚守、伊儒结合的民间风俗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方面;东干文学的独特性体现在文字的独特性、语言的独特性和独特的故国情感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与“文化力”发展──访著名专家贾春峰教授晓岩近年来,在国际范围的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力”概念。它反映了文化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必...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社会转型时期,建立完善、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准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契合点,使两者共生互补,互动共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采涣涣”既指西南联大的文学创作,又指西南联大的文学社团。它们同是“季节燃起”在彩云之南的灿烂花朵。二者相互依存,没有前者,则无后者,没有后者,前者不彰。西南联大九年,铸造了一座教育的丰碑,也铸造了一座文化的丰碑。西南联大的文学与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联大师生带来的学院文化和云南本土地域文化的一次历史性相遇。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文学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因之一,移民文化的融合与跨国文化的交流对欧洲文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文化对欧洲小说的多义性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文章从文化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场域重新检视欧洲文学相对多义性的两种发展趋势,分别从欧洲文化融合场域探究文学多义性的增强趋势;从欧洲文化交流场域探究文学多义性的减弱趋势。在文学领域,文学的相对多义性呈现出的增强趋势有利于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具有价值;文学的相对多义性呈现出的减弱趋势的文学价值不及前一种文学现象。但从文化层面讲,文学的相对多义性呈现出的减弱趋势这一文学现象却更具价值,因为在文化领域意义的差异的过度化对文化对话而言不见得就一定是好事。总之,通过探析文化对文学创作影响的机制,人们可以通过文学对话的例证探求文化对话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下的文学呈现出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新貌,人们往往认为文学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里被边缘化了;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不仅拆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而且不期然而然地证明了文学边缘化的命题是一个伪命题;看似被边缘化的文学却以比以前更加自由的状态发展着:解构主义不仅具有解构的内涵,而且对建构当代文学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和中国俄裔侨民文学是20世纪中、俄文学交流中两种特殊的文学样态。两种文学在形成的历史时段、发展的空间分布和文学的生存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可比性。两种文学都受中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影响,反映了中俄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历史文化语境和作家写作姿态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两种文学存在差异。比较这两种文学能发现20世纪的中、俄文学交流存在多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文化体现出新的内容,表现出新的特征,体现着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为我国理论界对经济文化研究打开了新视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主要应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观念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为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文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经济和文化是同一个共同体的两个侧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在传播、吸纳、消化、扩大和发展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同时,必须将立足点置于符合中国的国情,切合中国的实际,亦必然追逐建成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目标,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正为建设有特色企业文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也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形…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非文学界限日益模糊 ,文学理论对象逐渐泛化 ,文学理论研究遇到问题。这种对象泛化是由于将文学现象“视听化”造成的 ,文学理论的“文化转向”又加剧它的发展。这可以说是对文学存在的根本性颠覆。文学理论的对象仍应是语言艺术的文学 ,文学的“文化研究”应是对文学作为特殊文化现象的探讨。如果“文化研究”只是研究文学以外的东西 ,那文学理论就被排斥和吞没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但这些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激烈冲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在思想观念方面要增强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在法律属性方面要促进从公法化到私法化的改变,在法律体系方面要实现以刑为中心到以民为中心的变革,在法律价值方面要从国家本位转变为个人本位。只有法律文化成功转型,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东干文学是中亚的华裔文学,是海外华语文学领域中的新成员。东干文学在文字、语汇、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区域华语文学无法替代的特性,比如东干文字的拼音化、对晚清乃至宋元时代语汇的保留以及文化上兼具俄罗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多元性。这些特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都为海外华语文学在学科的命名、整合研究以及未来发展中的生机与危机等理论构建与深化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长期处在宗法式农业经济的社会形态里,史官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这对中国文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行程起到了重要的定位作用,以致中国文学从观念到体制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性。一方面,史官文化以社会政教人伦为本位,崇尚立德保民,它在价值导向上规定了中国文学尤其注重政治教化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史官文化自身的学术包容性,使得中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文学与非文学因素相互交织的状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杂文学体制。此外,史官文化还促成了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文学史观的孕育和萌生,即将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时代政治的兴衰密切联系起来考察,从史的角度追溯文学源流与圣王之道的关系,以确立文学的政治教化统绪。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文学、文学观、文学史观和文学体制,无不显现着史官文化理性精神的涵盖。  相似文献   

18.
哥特式复兴是当代西方文化的景观。哥特式文化出现有其审美和文学根源。早期英国哥特式文学的发展是哥特式文化的土壤,并由此确立哥特式传统。其后,哥特式文学传统又影响了电影,从而产生了哥特式电影。而哥特式电影又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继承和发展了哥特式文学传统的要素,从而为哥特式在当代的复兴或哥特式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推助作用,并成为当代哥特式文化重要的景观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世界文学概念自歌德提出之后,被不断地讨论和阐释,成为重要的理论范式和方法。丹穆若什强调,世界文学是从翻译中获益的文学,它不是指一套经典文本,而是指一种阅读模式。宇文所安以北岛为例分析了中国现代诗歌在向世界传播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文 化民族化与全球化等问题。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下,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与流变轨迹既体现了民族化的内在诉求,也见证了其参与世界交流与对话的外在需要。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发展阶段及集大成者诗人的创作历程,都显示出其在融通民族性与世界性上的不懈努力。中国现代诗歌何以走向世界?罗伯特·白英1947年编译出版的《当代中国诗选》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模式。研究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诗歌的世界性,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是以儒道为主导的,尤其是儒家的伦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文学的世俗性特征第一就是伦理文学,以及由伦理延伸出来的政治文学;第二是在田园山水中寄托情思乃至消融自己的自然文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这种世俗性特征,即使到了所谓“全盘西化”的现代,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