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艺术较注重形象艺术教育。早在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借助中国黄老、道教思想发展自己;同时,道教也吸收借鉴佛教的教义和造像艺术形式,创造出了佛道相融、佛道并存的造像艺术风格。本文即结合中国佛教、道教的发展背景,探讨早期佛道相融的造像艺术形式及对道教造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严辨老庄道家之学与金丹道教的方法立场,在当时三教同归的合流思想下,主张与老庄道家之学相融并存,而对明末道教主流道派正一道与全真道,则表现出明确的拒斥态度,视之为非主流宗教类型。面对道教指责佛教只修性不修命的批评,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佛教心性一元论的基本立场,特别针对全真道所主张的性命双修的丹道炼养工夫展开了思想论辩,阐述了佛教“性本论”的性命不二与道教“气本论”的性命二分之间的义理差异,进而辨析佛教明心见性与道教修身炼性之间的工夫论差异,致使晚明全真丹道趋归仙佛合宗同修共证的思想融通。晚明佛道之辨的现实效应,同时也使晚明佛教吸收道教修命传统的《功过格》形式,加以佛教化的改造,通过“唯心立命”,强调佛教心性智慧与因果信仰相结合,一并落归于现实世间的劝善教化,参与共建中国社会的道德秩序,对后世民众的佛教修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千 《工会论坛》2010,16(1):147-149
通感现象在欧洲很早就被发现,并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在中国由钱钟书1962年提出后才在学界引起注意。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并没有提出通感一词,但通感在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中却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与中国古代佛道思想的兴盛不无关系。佛教的“圆通”教义和道家的“内通”的观点影响中国古代诗人,使通感得以运用在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4.
高硕 《工会论坛》2010,(6):134-135
中国社会主要的宗教是儒佛道三教。儒教、道教产生之初,佛教传入之始,三教便发生了碰撞。儒教提倡世俗伦理、佛教主张遁世绝俗、道教宣扬道法自然,这会使各教的教徒在礼教、生死、资格等问题上发生冲突。但是,各教没有把分歧作为发展的主题,而是借鉴、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优点,使自己更好地生长,六家七宗的形成、早期道教的官方化都是这一成果的体现。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三教的碰撞与摩擦是次要的,而相互借鉴、融合才是主流。  相似文献   

5.
一、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相传,峨眉山从东汉起即有道教流传,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称“第七洞天”。后来,佛教进入峨眉山,广修寺庙,弘扬佛法,较长时间处于佛道并存的局面。随着佛教鼎盛,道教逐渐衰落,入清后,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峨眉山就名扬海内外了。那么,佛教是什么时  相似文献   

6.
裴蓓 《理论前沿》2007,(18):32-33
中国古典社会管理思想是在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步形成的,在理论上儒、法、道的思想尖锐对立,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却互为融合、补充,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兼容法家、道家学说的独特的封建社会管理思想,在实践上形成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为法家的传统社会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牟子《理惑论》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典籍,其在学术界曾引起广泛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对其研究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理惑论》一书的作者及其真伪问题上,很少论及其中有关儒、释、道三教的争论及它在中国佛教:之上的历史价值。透析《理惑论》一书的文本过程,揭示佛教与儒、道间的融合与冲突,及其在初传时期以迎夸儒、道来为自身进行辩护,论证自身合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它们中的许多精髓都被衍生成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对中国绘画的艺术创作、审美原则、艺术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根基,因此,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必须从儒、道、佛的视角着手.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儒、道两家思想堪称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两座高峰.两家思想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两大渊源.本文以两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作为文章切入点,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道德教育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以古鉴今.  相似文献   

10.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艺术作品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一生受教于儒、释、道,因此他的文学艺术作品融汇三家思想,并且成就其独特的道德教化意蕴,其中既有明道言志的儒家教化思想,也有避俗离浊的释家教化思想和超然洒脱的道家教化思想。  相似文献   

11.
2011年8月19日至20日,由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的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主要就儒佛道三教及其关系、儒学与儒教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研究基地建设等论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理性的探讨。以下就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续晓琼 《工会论坛》2007,13(1):153-154
颜之推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盛,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都表现得如火如荼,以儒学传家的颜之推虽不好玄虚清谈,但统治阶级的好尚和社会的时尚使他也不同程度地接受和吸收了道家文化,并融入到了他的思想体系中。《颜氏家训》中有很多处引用或化用了《老子》、《庄子》两书中的典故,现从书中梳理出引用之处,分析它们且力图从中找到一些社会的缩影和颜之推思想中的道家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崇儒尊孔与非儒反孔相互斗争、消长,构成了这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有现象。而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格局的概括与表述,历来有如下几种说法:一、儒家为主,道释为辅说;二、儒家代表传统文化说;二、儒法斗争说;四、儒表法里说;五、儒道互补说;六、道家为主干说……等等。陈启智在《东岳论丛》撰文提出一种新说法:儒、法、道、释并行,儒家居中制衡说。文章认为,纵观中国文化的历史,无论据儒排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不仅孕育出了儒家的重日用伦常,鸢飞鱼跃的生命化的哲学与美学思想,进而演化为和谐中庸之美,也孕育出道家达生、齐生死,从而达大道的生命意识,并进而演化为“道妙自然”之美。同时,这一文化还改造了佛教思想,陶铸成禅宗“运水担柴,无非妙道”的“圆融无碍”境界。  相似文献   

16.
儒、道哲学共同建构了林语堂人文精神的基础。一方面,他对儒家文化的现代实用价值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儒家文化的精神本质归结为一种近情入理的“人文主义”。另一方面,林语堂对道家文化也推崇备至,认为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然而,在儒道之间,林语堂陷入“入世”与“出世”的“一捆矛盾”中。但智慧的他,“达”则于儒,“穷”则于道,亦儒亦道,亦孔亦庄,留其所当留,融会贯通,既执着于尘世中一切的“荣华”需求,又追慕庄子的“仙风道骨”,逍遥自由。“半在尘世半为仙”,成就了林语堂的信仰之旅。  相似文献   

17.
论隋炀帝的道教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炀帝杨广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大治,对儒、佛、道“三教”采取并融发展的政策,他冲破了父皇对江南宗教岐视的“关中本位”的宗教政策,对江南道教自始至终扶植、利用,注重教理研究,并以江南道教领袖的教义作为全国道教的旗帜,而且淘汰无德僧尼,拆并小寺院,使“三教”得到正常的发展,并为唐朝把道教定为国教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玉烛宝典》系隋朝著作郎杜台卿所撰,是分类汇编岁时资料的资料书。卷四正说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宗教思想。杜台卿推崇佛教,否定道教。在陈述观点时,用伪经、谶纬来做论据支撑论点,论据不可信,结论自然站不住脚。以释说儒,以儒说释,运用比附的方法,把不同文化体系的东西互相印证,结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一、峨眉道教 众所周知,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但它也曾是道教名山的往事却鲜为人知。从传播的历史来考察,道教先于佛教传上峨眉山。东汉末年顺帝汉安年间(142—143年),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担任过江州(今重庆)令、善以符水为人治病的张陵,在今四川大邑县鹤鸣山(也写作鹄鸣山)创建原始道教的最初团体五斗迷道(因规定入道者需纳信米五斗,故名),奉老子李耳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相似文献   

20.
山东半岛有着极为丰富而久远的道教文化传统,从而为崂山道教的孕育成长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崂山这片奇山秀水自古便与仙道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僻处一隅的自然条件给崂山道教的发展与传播带来了一定不利影响。近年来,崂山道教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除了白奚《齐地的前道教文化传统》、刘怀荣《崂山道教及其在中国道教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