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商鞅变法中 ,就把抑商作为主要内容 ,颁布了一系列抑商法令 ,但商鞅这时的抑商 ,主要是强调重农和限制经商人数的增加 ,把商业的活动限制在不触动封建统治者根本利益的范围之内。到了汉代以后 ,重农抑商就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抑制兼并的一项基本国策。封建统治者通过经济立法 ,使抑商政策贯彻封建社会的始终 ,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根本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西方海洋地理环境而言,中国古代在特别宜农的地理条件下,社会分工和商业之不发达,是显而易见的。这其中固与历代王朝存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有绝大关系,但是,重农抑商政策之产生和经久不衰,本身也有地理方面的原因。抑商政策之能通行数千年而不变,首先表明该社会对商业的依赖性本来就不大。相反,在欧洲那种不太适宜于农业却很有利于工商业、海运业的地理条件下,即使再强悍的政府也恐怕难以像中国那样,长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相似文献   

3.
李健  曲长海 《学理论》2010,(14):126-127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遵循的传统经济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战国时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武帝的打击商贾,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思想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文从分析秦汉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和表现入手,阐述了该传统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是重农抑商的国度,传统久远,未免积重难返,故前些年着意强调“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冲(?)自然经济的藩篱,迈进商品经济发展的轨道,自然正确;尽管比之近世发达诸国晚了几步,“亡羊补牢”,也还算适时.然而,片面强调“工”与“商”,隐患明显,有识者很快指出应加上“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就更正  相似文献   

5.
一、国有制经济的发展及其管理制度的两重性研究世界范围国有经济的发展,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国有经济是一个古老的、普遍的历史范畴,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并得到发展。我国是发展官办生产、经营事业最早的国家,早在奴隶社会就存在国有制,土地属于奴隶制国家所有。西汉武帝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对重要的工矿事业实行垄断。清代晚期,则开创了官办现代工业企业之先河,这一时期的企业的性质则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诸种类型。在西方国家,官办工业也可以追溯到相当…  相似文献   

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句耳熟能详、长幼皆知的话语。被两千年的文化演绎成教导人们重义轻利,甚至只讲义不讲利的古训。其实,孔子不是在论述义利关系,而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深明大义,不谋私利;道德低下的人则只知个人私利,不明大义。孔子本不反时利,他强调以义取利,见利思义。但千百年来,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道德生活与物质生活对立的文化,使得人们不敢言利。  相似文献   

7.
邱连波 《民主》2005,(1):22-2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句耳熟能详、长幼皆知的话语,被两千年的文化演绎成教导人们重义轻利,甚至只讲义不讲利的古训。其实,孔子不是在论述义利关系,而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深明大义,不谋私利;道德低下的人则只知个人私利,不明大义。孔子本不反对利。他强调以义取利,见利思义。但千百年来,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道德生活与物质生活对立的文化,使得人们不敢言利。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9)
农业不仅是人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以农业自古以来就倍受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随着对农业重视程度的加深,抑商作为重农政策的辅助形势出现。秦汉政权一直实行重农政策,而对商人与商业的政策则前后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是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刘宽民(一)近代中国的落伍,严格说起来是与清初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同步开始的。大清帝国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一向推行重农抑商、闭关自守政策。它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根本不了解外部世界,更不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何物,却死抱...  相似文献   

10.
简谈我国的消费政策刘希光长期以来,消费政策在我国的经济政策体系中一直是未予独立和明确的,从而消费政策往往只通过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关系来体现。“一五”时期,我国的平均积累率为24.2%,消费率达到75.8%。历史表明这个比例是颇为正常的。1958年至19...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4)
中国向来有重农抑商、重文轻商的传统,从古到今,商人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一直是一个不雅的概念,文人的价值观和商人的价值观对立,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现象,但随着一些深受中华传统文明影响的知识分子跨入商界,儒商概念、儒商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崇尚和尊敬。从历史上看,范蠡可为儒商第一人,本文仅以范蠡为例就儒商观念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展望2011年,我国经济将步入政策紧缩期,适当的政策排序应该是抑通胀、调结构、稳增长。我们预测,2011年我国GDY实际增长9.6%,CPI上涨4.3%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政府都在积极部署十二五规划的投资,热情很高,但由于2010年底通货膨胀抬头,资产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激励因素会减少,积极扩张政策更趋于正常化,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是主调,2011年经济增长比2010年应略有回落。  相似文献   

13.
王帅 《理论探索》2015,(3):33-37
绵延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士农工商四民等级秩序构成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之基,其中位于四民等级之末的商人一直在大田谷作的小农经济和专制皇权的高压之间浮沉,饱受各类抑商政策与文化的压迫和歧视,境遇相当悲惨。然而在宋明之后,中国传统社会的商业开始了真正的勃兴,抑商观念开始松动。中国社会内在的渐变是传统社会后期商业大发展和商人地位显著提升的重要内在依据,而催生这种渐变的内在文化因素有三:其一是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富民、恤商思想得到了后世思想家们的深度阐发;其二是传统儒学逐渐向"治生"、"人伦日用"这些方向转型,最终实现了近代儒学对商业的包容;其三是商人阶层自身觉醒,有了自己的文化追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儒商"文化。  相似文献   

14.
汪文娇 《学理论》2012,(20):103-104
中华法系自诞生之日起便在古代世界诸法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中我国古代学者对刑法的重视和实施应用对这一位置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只可惜即使是在古代刑法典基本建构将近完善之时却只是见到了民法有限的发展。刑法的发达和民法的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一直贯穿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始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统治阶级的需求;礼观念的影响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以来,理论界写了不少的好文章,看后很受启发,开阔了眼界,并加深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但对某些同志认为私有制产生以后就实行着“一国两制”的政策的观点,颇感困惑不解,值得商椎.(一)“一国两制”是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根据国际和国内的政治形势及其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一项崭新的理论.人们可以遍阅古今中外的历史著作,恐怕从中找不到“一国两制”的字眼和论点.但在余树声同志写的《东方历史发展的特殊道路与‘一国两制’》一文中,却有如下的论点:“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由殷商奴隶制向封建奴隶制转化的周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的历史还告诉我们:我党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与经济政策运行和建设状况直接相关。经济政策运行和建设机制不健全,不成熟,是造成许多政策性失误的重要原因。要使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得以健康发展,还必须正确地吸取政策运行机制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主要应搞好以下五大基本建设。(一)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政策主体指导思想的科学水平。经济政策主体,是指制定经济政策的组织或机关。显然,经济政策主体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经济政策的成败。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84,(50)
无农不稳。这是我国三十多年来经济建设中的一条宝贵经验。现在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要农业上去了,其他事情就比较好办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清除了“左”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领导农民进行了一场深刻改革,使长期停滞不前、令人焦虑的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突破。近五年,粮棉油等农副产品连年大幅度增长,商品生产的  相似文献   

18.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这就是“三不”风险。全会公报还指出了影响我国经济复苏的几个主要因素,一是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二是扩大内需在短期内受到多方面制约;三是刺激经济的短期政策效应将递减,长期政策释放成效还需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一位在法院经济庭工作的同志告诉我,当前,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实行,经济案件、特别是经济合同纠纷案件也多起来了,其中多数是由于当事人缺乏经济法律知识造成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法律的保障是不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除制定了新宪法以外,还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而其中绝大多数是经济法规。应当说,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的、主要的方面,是有法可依的。当前的关键是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懂法、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法律再好,再完备,如果大家不了解,不遵守,不执行,无疑是一纸空文。因此,学一点经济法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政府的经济职能是通过制订和实施其经济政策、计划、措施而实现的,政府的经济政策、计划、措施必然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关。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遇到了国际金融风暴,经济有所萎缩,失业比率增大。但是,特区政府勇于面对新的经济变化,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策、计划、措施。这些经济政策、计划、措施,相对于过去的“积极不干预”经济政策来说,出现了新的演变。对此,我们可以从如下三方面论述:一、过去的“积极不干预”经济政策在过去的时代,港英政府对经济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香港在繁华之前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