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     
《工会博览》2012,(34):28-28
日前,圆明园金秋皇家文化节——“金婚风雨情爱聚圆明园”百对老人金婚庆典活动在圆明园九州景区广场举行。市总工会副主席王玉英、区总工会主席惠远霖等领导参加了庆典活动,并为5对金婚老人代表颁发金婚庆典纪念证。(圆明园)  相似文献   

2.
最近,圆明园十二生肖的鼠首和兔首在巴黎被拍卖一事,引发了人们对圆明园流失文物回归问题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圆明园兽首拍卖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世界各国都可能面临的流失文物回归之痛。  相似文献   

3.
圆明园的第一主人是雍正帝,他继位后不出巡,所在之处除了紫禁城就是圆明园,最后又死在圆明园。雍正帝与圆明园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4.
善霸     
洪铃 《法制博览》2009,(10):44-45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们聊某些人、事时,我用了“善霸”这个形容词,当时许多人觉得听起来有些突兀,因为大家都听过地痞流氓、地方恶霸,但“善”和“霸”这两个字就让人难以联想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5.
1860年10月6日,法军和英军就向圆明园挺进!两军决定在那里会合。晚上七点钟左右,法国人到达夏宫圆明园的正面。历史学家皮埃尔·德·拉戈斯这样描写那个庄严的时刻:“大家以为大敌当前,殊不知只是一场《一千零一夜》之梦。据说,面前这个闻名的宫殿,在此之前没有一个普通欧洲人见过。还有不确切的传闻说,那里面尽是奇珍异宝。”卡斯塔诺大夫写道:“对这座宏伟建筑,大家没有任何概念,心境都是怪怪的。”  相似文献   

6.
盛丰 《法制博览》2009,(15):14-15
几乎就在圆明园动土兴建的同时,有一位清朝画家画了一幅《阿房宫图》。虽然画的是秦代的阿房官,可是看上去那些图画里的亭台楼阁却更像是当时圆明园和其它清代皇家园林里的建筑。“他是凭想像画出来的,根据恐怕就是杜牧的《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所以它表现得高低错落,而很多宫殿的样子全是清朝的样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杨鸿勋说。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晚年曾则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  相似文献   

8.
吃事     
莫言 《法制博览》2010,(3):12-13
“吃”字拆开,就是“口”和“乞”,这个字造得真是妙极了。我原以为“吃”是“契”的简化,查了《辞海》,才知“契”是“吃”的异体。口的乞求,口在乞求,一个“吃”字,馋的意思有了,饿的意思有了,下贱的意思也有了。想这造“吃”的人,必是个既穷又饿的,如果让林黛玉或是刘文彩造这个字,不会是现在这样子。  相似文献   

9.
家是什么     
吴若增 《法制博览》2011,(14):64-65
第一次听说“‘家’字就是房子里头有个猪”的时候,就觉得:有个什么不好?及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社教时期”去农村搞“四清”,以及七十年代“文革时期”在农村当教师。,才发现咱们夏商时期老祖宗发明的这个字,真的是绝了!那时候,  相似文献   

10.
偷而优则仕     
沈嘉禄 《法制博览》2009,(10):63-63
近期引人瞩目的圆明园流失文物兔首和鼠首在巴黎公开拍卖事件,有了一个戏剧性的后续新闻:以3149万欧元拍下两个兽首的“神秘买家”蔡铭超称,这个款不能付。  相似文献   

11.
叶雷 《工会博览》2014,(20):42-42
很多人说,天底下的字,“人”字最难写.从书法的角度,字的笔画越少,越不容易写好,“人”字只有两笔,一撇一捺,写好不易.更重要的是,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复杂与变动的,因此“人”也是复杂和变动的,要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人生,太不容易.星云大师有位徒弟,美国博士毕业后问师父:“我现在得到博士学位了,以后要再学习什么呢?”星云大师不假思索地回答:“学习做人.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办法毕业的.”  相似文献   

12.
鲁先圣 《法制博览》2010,(20):72-74
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 多年以来,无论是我们的教科书上还是我们的各种影视图文资料里,我们所看到听到的关于圆明园的介绍,都是列强毁掉了我们的圆明园。这当然没有异议,无论是我们还是亲自参与抢劫的外国人都承认这个事实。但是,我们却不能遗漏和忽略这样一个细节:在圆明园被洗劫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灵魂防沉迷     
人在红尘.生活中总会有诸多的失意、尴尬。看不惯的人和事实在太多太多,遭人误解,被人诽谤,甚至被人小耍一回也是常有一事。遇到这些不快怎么办?有的人爱动肝火.或者以牙还牙.或者以拳相向.其结果是一伤和气.二伤身体,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中国有句老话:“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这个“忍”字确实是值得我们大大觉悟一番的。  相似文献   

14.
《法制博览》2010,(4):14-15
沈万三真名沈富,字仲荣。明初多以“万”字称呼乡里巨富,“三”字则是沈富在兄弟中的排行,沈富弟弟沈贵就叫沈万四。据说洪武初年每县分人为“哥畸郎官秀”五等,哥最下,秀最上,所以,明清笔记中的沈富、沈万、沈万三秀、沈秀、万三秀、三秀,指的都是同一个人,而在口头传统中,一般唤做“沈万三”,也有些年画写成“沈万山”。  相似文献   

15.
《工会博览》2023,(30):54-56
<正>九曲黄河奔流,在中华大地上勾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顶端的“几字弯”片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俱全,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黄河“几字弯”区域的生态治理,多次深入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考察调研,指出“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强调“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4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黄河“几字弯”一线的生态治理故事。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法制博览》2009,(11):21-21
大家经常在有关清朝的书籍,文章或影视剧上看到“兵”和“勇”二字,特别是电影,电视剧上整装待发的清军队伍里,通常背上贴着这两个字。好像这使人容易联想到“勇”就是特种兵,“兵”就是一般军人——实事上不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7.
错漏成趣     
著名书家费新我.当众书写盂浩然的《过故人庄》这首诗,当写到“开心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时不慎掉了一个“话”字。旁观者正在为他惋惜,费老却不慌不忙地在落款处补上“酒后失话”四字。在场的人无不抚掌称妙。因为这四字乃一语双关之妙,既说明诗中“酒”字后面少了一个“话”字,以示阙如;又表示歉意,敬请原谅。这种巧补漏字的技巧真是令人叫绝。  相似文献   

18.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血脉、灵魂、品格的延续,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2009年初,渤海镇以“关注民智,厚德育爱”为理念,以“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渤海”为目标,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并做到在“进”字上做文章,在“进”字上求实效,经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具体作法是: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     
李承志 《法制博览》2011,(18):54-54
时下,人们都喜欢在名字或称谓前面加上三个字:“著名的”,这成为一种带文化味的时髦。另一方面,也有人愿以此三字慷慨奉送——反正自己也不损失什么。这构成一种世象,有时你随便走在哪个胡同口碰见几个人在一起闲聊,稍一驻足,钻到你耳朵里的就是:“这位是著名的诗人……”“这位是著名的企业家……”“这位是著名的……”  相似文献   

20.
流浪未成年刑事被告人作为刑事被告人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其权利的保障及救济问题正日益突出。与其他未成年型事被告人相比,对流浪未成年型事被告人的权利救济在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权、健全少年司法制度等诸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当前对于流浪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救济主要存在“提前干预救济”、“羁押救济”、“监护救济”、“辩护救济”、“实体处罚救济”、“回归安置救济”等突出盲点,应结合我国实际和借鉴国外经济进行相关法规及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