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志刚 《传承》2009,(4):98-99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她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的玉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结合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和道德功能。本文就玉文化和儒家文化相互关系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陈晶晶  何明跃 《人民论坛》2012,(17):146-147
中国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一直承担着文化载体的重任。中国儒家文化核心思想之一的"君子"观与玉文化息息相关、唇齿相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玉德思想依旧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言行举止。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仍然秉承着祖先对玉石的崇敬,执著于对玉石般高尚品质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2007年12月1日-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承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7--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以"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为主题,旨在探寻儒家义理,追寻现代价值,以期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来自韩国、日本、美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及中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4.
公超  付少平 《前沿》2013,(2):117-119
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国人对宗教并不十分热情.这主要是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与核心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对于儒家文化是如何影响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的,学者们存在很多争论.实用主义是解决这些争论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本文从儒家文化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宗法性传统宗教,与佛、道两教的关系入手,分析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教领域中的影响,认为我们无论认为儒家文化是否是宗教,儒家文化在宗教领域内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是无法否定的.  相似文献   

5.
网络赋予了现代人际交往的结构及互动方式新的内涵,为现代人的人际交往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但不可否认,网络人际关系目前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急需通过各种途径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在解决网络人际关系问题上,不可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人际关系理论的积极影响.儒家学说注重人伦关系,最关心的是"人事",其"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儒家文化不仅影响过封建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而且对当今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调适也将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涂可国先生对儒家文化二重性的判断过于宏观和直接,对儒家文化"基干"与当代先进文化精神的差异与分野须作具体剖析.其突出表现在儒家"民本"思想和当代民主精神的差异与分野,儒家王道与当代法治精神的差异与分野,儒家"修齐治平"的治理思想与现代契约精神的差异与分野.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精华.而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和精华的"修身之道",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8.
王春阳 《人民论坛》2012,(23):160-161
玉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核心是以玉作为载体的文化创意和文化再创造。玉文化产业要拓展海外市场,就必须加大对玉文化传播的力度,通过举办国际玉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海外举办专业性玉展以及向海外大力推介玉文化旅游等传播方式,积极培育海外消费主体,拓展海外市场,促进玉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蒋庆先生提出,所谓"先进文化",即是建立在尧舜文武周公孔子道统上的儒家文化,也就是尚德尚仁的"君子文化",是把善和公正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而不是近代西方那种尚力尚利的"小人文化",不是把强力、霸权、功利、效率、欲望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蒋庆先生的观点是片面而偏狭的,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他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的基本特性,儒家文化的系统性、历时性和民族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都是先进文化;二是他把善或道德当成评价文化是否先进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只有能够实现真善美利四种价值的最大化与最优化,才能称为先进文化;三是他忽视了儒家文化的社会功用性.其实,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负多种作用,决定了它不可能隶属于某种单一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信仰严重缺失的危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国内学界著名的外国哲学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对此一直多有关注。他通过大量学术文章、演讲等方式不断阐述着一个中心观点:当代中国人、中国社会缺乏信仰的真正源头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根本没有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只存在于西方文化之中。邓晓芒教授认为儒家文化没有真正的信仰,因而是当代社会信仰危机的根源,其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从儒家文化的信仰对象和儒家文化信仰者的态度两方面都可以证明,儒家文化具有真正的信仰。应对当代社会的信仰危机不仅不能根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是应该加强儒家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闫莉 《传承》2009,(10)
利玛窦在华期间,针对中国的现状,大力研习儒家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塑造的中国形象,既是西方社会总体想象的产物,又是利玛窦个人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的真实印象.它受制于欧洲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期待视野,"为我所用"的立场显而易见,反映了西方人看中国的视野角度以及方式.  相似文献   

12.
黄钊 《理论月刊》2001,(4):34-35
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是吸取借鉴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典范.他在书中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儒家学说进行批判性的继承,既体现了"古为今用",又做到了"推陈出新".对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与科技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映红 《前沿》2002,(12):151-152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流的文化 ,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过积极作用 ,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论述了儒家文化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是否还具有影响力 ;儒家文化是否有利于现代化建设 ;儒家文化是否与科学精神相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潘玥 《前沿》2009,(6):134-136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可数儒家文化,本文从儒家文化着眼,从公共关系着手,较深地研究了儒家文化在公共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最后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例,具体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话语是思想的凝聚,革命特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在解释学视域中理解"革命"话语包括三个维度:前见基础、文本互动和视域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理解革命话语的前见基础,包括了颠覆国家权力、期盼圣人救国和追寻道德理想三个特征;通过"附会"的文本互动形式,理解者不断缩短阐释革命话语的"文化间距";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交流、会通的机理;最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儒家革命文化会通于中国革命历史逻辑之中,彰显了传统革命话语的现代转化,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以爱的名义     
山东,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而"仁、义、礼、智、信"应是其要义所在,"仁"为其首。何谓"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于是,以爱的名义,我们就看到了今日齐鲁大地扶残助残的崭新气象;以爱的名义,我们就读到了无数个为残疾人服务的感人故事;以爱的名义,我们就正在无限地接近于"仁"。  相似文献   

17.
话语是思想的凝聚,革命特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在解释学视域中理解"革命"话语包括三个维度:前见基础、文本互动和视域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理解革命话语的前见基础,包括了颠覆国家权力、期盼圣人救国和追寻道德理想三个特征;通过"附会"的文本互动形式,理解者不断缩短阐释革命话语的"文化间距";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交流、会通的机理;最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儒家革命文化会通于中国革命历史逻辑之中,彰显了传统革命话语的现代转化,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或称儒学)为主体包容多元的文化。古今中外,文化为政治服务,中国的儒家文化尤其如此。儒家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统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当然包括怎样正确地看待儒家文化在传统政治中的作用及其对现代政治的影响。一、儒家文化也是政治文化“文化”的涵盖极其广泛。然而从某种意义来说,儒家文化也就是政治文化。首先,儒家文化形成于政治、服务于政治。儒家文化的形成,最初是孔子对宗法社会伦理的概括。所谓宗法,就是血系统治之法。孔子着眼于三代的宗法统治经验教训,即族、…  相似文献   

19.
冯鑫 《传承》2010,(24):144-145
儒家文化的"成人之道"不仅注重内外兼修,全面发展,而且还强调个人的价值要体现在对集体、社会的贡献中。汲取儒家文化中人的发展思想的精髓并加以运用,有助于加强道德建设,强化人的奉献意识,提升人的进取精神,增强人的集体观念,对于促进中国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革命家,周恩来驰骋中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的人生哲学形成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周恩来人生哲学形成的理论基础;作为一个中国人,周恩来又浸润在儒家文化的传统中,所以,儒家文化是周恩来人生哲学的重要精神养料。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儒家文化对周恩来人生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