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就业市场化的前提下,服务型政府坚持公民本位、社会本位,就必须在公共就业服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以使公民的就业服务权得到实现.我国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与社会职业中介机构之间缺乏竞争、公共就业机构的服务人员数量偏少、培训机制不合理.应鼓励其他社会组织、个人举办职业中介机构,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社会化;健全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2.
2011年,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一步发展,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整体推进;加强了文化典籍和文物保护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更加注重特殊社会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持续推进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获得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3.
法治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是维护公共竞争的手段,是衡量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必然要求。法治成为社会发展核心竞争力任重道远,必须有的放矢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4.
德宏州公共文化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需作进一步努力.要提高对公共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制定规划,抓好培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文化民生工程,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加快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建立公共文化建设考评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关键环节,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如何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成为新时代重大研究课题。G省Z市通过有益探索,建立了“四纵三横”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有效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并在规范引领、多方联动、资源优化、产品多元化、信息化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公共法律服务制度设计有待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均衡不充分、公共法律服务保障机制亟需加强等问题。鉴于此,应加强顶层设计,以高标准、高定位加强统筹谋划;以“民之需求”为本,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服务;紧握时代脉搏,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与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公共机构节能是全社会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公共机构加强能耗综合治理,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树立良好公共形象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各省直单位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公共产品理论有两种阐释语境:一是唯物史观语境,即关于"社会发展"的阐释语境;二是国家观语境,即关于"社会管理"的阐释语境.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问题是研究公共产品问题的逻辑起点;公共产品的根本属性在于满足社会共同利益需要;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条件是整体供给;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具有质的规定性.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公共产品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关系以及积极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现阶段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选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改革发展过程中城乡居民福利权利差异进一步拉大,"包容性增长"矛盾日益凸显.要实现福利权利的人人平等,减少"包容性增长"矛盾,必须保证农村居民教育权利机会平等,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推进农村医疗改革,提高农村居民医疗健康水平;加强其它公共产品供给,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峰  李群 《求实》2008,(11)
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对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立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中,需要明确各级政府的供给职责,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筹资机制与供给方式,加强农民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权,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0.
社会管理是国家或社会团体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组织调控的活动,通过其调控使社会系统能够协调发展。目前中国社会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社会管理的主体至今较为单一;政府对社会组织进行严格调控和防范;社会管理缺位;社会管理手段缺乏弹性;社会管理难达成共识。主要原因在于:需要正确认识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关系;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今后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加强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合作;改进党的社会管理能力;推进基层自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党政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培育公民精神,引导社会的自我管理;树立和维护公共权威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不断提高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共管理,有利于提高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人均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文明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文明进化状态,是通过社会建设达到社会和谐所取得的文明进步的成果。加强社会文明建设,有助于推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引导社会自治,对政府公共管理意义重大。政府只有形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共同促进的整体战略架构,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在职能定位和转变上更加倾斜于社会建设,加强体制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使社会文明建设惠及民生,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3.
<正>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之战,省司法厅立足工作职能,以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一、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基础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及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由于权利和权力本质特征的差异,使二者产生错位.权力的合理定位是权力是权利的让渡;权力为权利服务;权力止限是公共领域.实现二者动态平衡的路径在公共领域中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在经济领域中使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在公民社会中监督机制全面加强,三者相互制衡,实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加强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不断提高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仅从建立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共管理的层面,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应抓住五个关键环节,五管齐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个主导--强化职能,深化改革,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两个轮子--事业发展与产业支撑紧密结合;三种力量--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多元共治;四个方向--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五大内容--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运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危机整体性治理是我国在日益跨域化、复合化的现代公共危机治理上的模式选择,旨在通过多元主体的协作共治来化解、消弭公共危机.实践中,我国公共危机整体性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可以尝试从提升社会信任、加强规范体系建设、发展公民社会三方面着手培育我国公共危机整体性治理中的社会资本,提升公共危机整体性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是拓宽公共投资项目资金来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产品(服务)质量及其供给效率、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在此简要回顾了乌鲁木齐市推进PPP模式的进展情况,对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完善法规制度、健全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关于“垂直管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直管理在摆脱地方政府对行政执法的影响和干预方面确有好处,但不具有普适性,也不是最佳办法。加强和改善地方行政执法,一要确立法治权威,强化地方政府法治管理;二要探寻建构新型中央地方关系;三要加快推进行政问责制及科学考核体系的建立;四要构建新型公共管理体制,促进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2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阻碍社会管理水平提升的各种不利因素,加强对各基层党政干部和普通民众的法治理念和公共精神培育,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完善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并大力培育民间组织,实现民众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