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宇 《学理论》2012,(3):32-33
近代西方自然法的自然权利转向并非历史的基因突变,它是人类生存方式重大变革在观念上的反映。前现代社会是一种"群体本位"的社会形态,自然法从总体上表现为自然义务,现代社会实现了"个体本位"的转变,实践语境的量变反映在理论语境中就是自然权利胚胎的孕育,自然权利最终分娩而出。  相似文献   

2.
从西方政治民主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先哲就对早期民主的不足进行了深刻反思,确立了西方经济民主最早的思想传统。近现代经济民主思想是在自由和平等基础上的"经济平等"吁求,是针对当时政治民主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民主思想,主张保护公民平等的经济权利,实现经济福利的民主分配。当代西方经济民主思想有着鲜明的当代问题意识,它是弥补代议制民主特别是精英民主、多元民主理论和实践缺陷的产物,更是应对当今西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等现实的反映,主张公民权与社会公益相结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反思其发展过程,不难发现,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对政治民主理论与实践反思批判的逻辑结果,其发展演变的核心主题是处理好经济与政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长立 《理论导刊》2003,(10):35-37
"新公共管理模式"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基本趋向和实践模式,其出现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从哲学层面看,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哲学的单一主体范式向后现代的多极主体范式转移的具体显现.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向度,具体阐释行政管理由传统的官僚体制向新公共管理转移的历史过程与原因,分析其背后内蕴的哲学基础是管理主体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范式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中权力主体的权力结构状态为:权力单位最大的组织是"国家";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大小不同的权力单位。这种状态是权力主体从自然主体发展为结构主体的结果,最初,氏族、家庭是权力的自然主体;后来,人类自己产生了社会组织及国家,就出现了权力的结构主体,而当个人权力让渡给国家以后,国家就成为个人权利规定的主体。权力的结构主体是以其中的一些自然主体转化成不平等权力结构的被动服从的权力客体为标志的。权力生态学设计的未来人类社会是权力结构主体消失,个人权力被还原,没有外在的约束,只有内在的自觉性控制,权力主体将以自觉主体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5.
工会根源于经济,但毫无疑问也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政治主体之一,工会的进步状态也构成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从动态看,工会的产生与发展与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过程紧密相联。政治文明发展过程是一个由权力走向权利的过程,这是一个权力与权利关系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要实现"以人为本"就要将"人"理解为个体人,尊重个人权利.在传统社会,公权力是个人权利最大的侵害者.在现代社会,要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通过宪政来制约公权力.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和利益分化带来的社会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社会改革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并成为整个改革的基础.具体说,社会改革包括了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调整"与社会正义是社会改革的核心价值;落实社会权利是社会改革的具体内容;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和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是社会改革成败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8.
公民权利是现代社会正义的最基本要求,因此,作为民众社会正义客体认知的权利观念就成为衡量社会正义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中国而言,权利这一概念属于"舶来品".在传统社会,民众更多的是通过"气"委屈"面子"冤枉"等本土话语体系来表达利益诉求,而且相应的利益维护行为也是基于利益得失的考量而做出的.随着社会的转型,民众的权利观念也应当逐渐从基于利益得失的考量向稳定的权利观念转变.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民众权利观念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具有稳定的权利观念;从职业上看,与农民相比,民营部门的工作人员越有可能具有稳定的权利观念.对权利主张相关研究结论对于增强社会总体的权利观念和意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何谓良法,就是体现人民的意愿,捍卫人的权利和自由,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良法在党的文件中加以如此强调,是前所未有的。权利和自由是人类发展的不遏动力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进入近代以后才有了一日千里的发展和突飞猛进的巨变。按照计量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公元元年时世界人均GDP大约为445美元(按1990年美元计算),到1820年上升到667美元,1800多年里只增长了50%。而从  相似文献   

10.
公共权力异化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维新 《行政论坛》2011,18(2):9-14
腐败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毒瘤",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异化。权力腐败与公共权力异化互为表里。消除腐败,就必须有效治理公共权力异化现象。有效治理公共权力异化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工程,既要科学设权,从源头上加以治理,又要改良权力运行的土壤,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更要加强权力主体的自身建设。消除腐败,防止公共权力异化,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呼声,也是我国构建和谐政治体制,建构和谐的权力运行机制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陈多旺 《学理论》2014,(20):96-98
农民权利系农民基于城乡二元制度所定位之农民身份而享有。农民的身份性也为今天给予农民权利以公法保护提供了客观基础。公法具有不可消解的内部张力,这是推动公法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公法之所以能够为农民权利提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保护的原动力。宪法的静态规制功能是赋予农民权利以平等保护的前提,行政法的动态调整功能是给予农民权利以倾斜性保护的条件;农民权利的享有和行使是宪法的价值追求,其享有和行使的程度是行政法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书中所谈及的"自由平等、人民国家主权者、人民主权不可转让"等给法国《人权宣言》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卢梭和其他思想家一样追溯了远古的自然状态,并叙述了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的过度,即从自然权利到政治权利的发展;另一方面认为自然权利不是真正的政治权利,只有转变成政治权利才能得到行使和保障。如果没有实现转换政治权利就不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13.
第一,体制之特.首先是所有制结构方面,海南特区在经济成份上实行多元结构,即国营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人体经济和"外资"经济并存,不人为地规定和限制各种经济成份在特区经济中的比例,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面前平等竞争、竞相发展.中央文件中既没有规定以公有制为主体,也没有说不以公有制为主体.其次是经济运行机制方面,中央指出:"海南省的改革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要在国家宏观计划指导下建立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主要是市场调节的新体制  相似文献   

14.
社会权利优先的中国政治发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光斌 《行政论坛》2012,19(3):5-11,99
国家建设的前提是国家权力如何"立"得住的问题,而在解决了国家权力之后,公民权利便提上议事日程,因为现代国家存在的目的不是其自身,而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种种权利。在新中国,按理想的类型划分,如果前30年主要解决的是国家权力问题,改革开放30年则是公民的经济权利。而在当下,中国政治发展的优先选择则是以社会保障为主的公民的社会权利。当社会权利基本完成以后,难以回避的问题将主要是公民的政治权利问题。而只有好的法治体系才能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因此本文强烈呼唤"法治民主"。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31)
公民权是普通民众提升自己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国王通过解压平民和门客公民权的社会革命的路径不断获取王权。"死者崇拜"获取自身权利的范式逐步让位于不断改革和革命的方式来获取自身身份在社会和政治中的认同,选举权、自由权、财产权等得以发展,由此,开启了城市的政治体制文明的进程,通过这些主题的建构从而刻写古代人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党党员权利及保障经历了"确立、发展、倒退"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恢复和发展了党员权利,构建起了党员权利保障制度体系.党员权利发展与保障的基本经验是: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重视党员民主权利意识的提高;要结合执政的要求对党员权利的内容和领域进行拓展,对党员权利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创新;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蔡霞 《理论参考》2009,(9):10-10
一、发展党内民主。实质是对党内关系的深刻调整。这种深刻调整的内涵是高度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以改变党内权力过度集中、党员权利相对弱势的状况。党员主体地位是通过党员权利的行使和保障而体现的,没有党员权利的切实行使和保障就谈不上党员主体地位。因此,充分实现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制约党内权力的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的本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18.
以权利制约权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达成"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社会共识,这是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崛起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需要,同时也具备能够达成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个人权利是人类权利的惟一实存形式,一旦权利成了社会的权利,社会也就构成了权利的实在形式,这时人的个体权利也就沦为一种虚假的形式而不可避免地遭受侵犯。侵犯人类个体权利的行为一是来自个人,一是来自政府,前者容易识别和惩罚,后者则因借“集体权利”“社会权利”和“国家权利”之名行侵犯个体权利之实,而极具欺骗性和隐蔽性,置受害者于被动和无奈之地。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而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化解离不开作为和谐之基础的道德的支撑,和谐的道德关系需要构建“道德公平性”。“道德公平性”缺失,和谐便不能成立,和谐社会也无从构建。一构建“道德公平性”的核心是实现行使道德权利与履行道德义务的基本对称。道德权利是道德主体依据道德所应享有的能使其利益得到构建的地位、自由和要求以及应该享有的权利。道德义务,简言之就是人们必须且应该付给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西方国家曾经过多地宣传了权利,以致有些人认为他们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我国传统社会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